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文化教育

看一個人的行為,從他小時候受的教育就知道,
這句話一點不假。



剛到美國的時候,很不習慣「幫後面的人扶門」...
同樣的,當我走進某個門時,也不習慣前面的人幫我扶著...
我本以為是某幾個人特別有禮貌...
後來發現這是他們普遍的習慣...

很常聽到美國人把「Have a nice day.」掛在嘴邊...
就跟我們講「你好」、「再見」一樣普通...
或許是中文裡,我們不會逢人便說「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因此乍聽到這樣的問候語,會覺得受寵若驚...
覺得美國人怎麼那麼有禮貌 ...
後來才知道這其實是很普通的一句問候語...

彼得水最近從學校帶回自己做的勞作...
上頭有一個一個的紙圈...
每個紙圈寫著一件每天要做的好事,一直到耶誕節...

那天彼得水撕了一張,我發現上面寫的是「幫後面的人扶門」。

原來,這個小動作,是他們從小就開始培養的習慣...
也難怪長大之後,大部份的人都視這個動作為日常生活一部份...

另外又有一張,寫著「向某個人說『Have a nice day』」。
原來這句話,他們從小就開始講...
就像我們要求孩子說「請、謝謝、對不起」一樣...

我後來去看了其他紙圈上寫些什麼,
多是和朋友分享東西、幫助朋友、邀請朋友一起玩之類的...
反而很少提到父母...
連「幫父母做家事」這種普遍被我們視為「乖小孩」表現的動作都沒有,
反而有一張是「幫朋友打掃房間」~

看起來他們從小的教育內化得很成功,至少和長大後的表像可以連結...

我們從小受到的文化教育和他們很不一樣,
但更令我困惑與反思的是,我們是否真能把自己從小所受的文化教育,
內化到日常生活裡面?

我們的文化教育是在四維八德中熏陶...
百善孝為先,尊師重道,敬老尊賢...

五尊「天地君親師」裡,朋友根本排不進去...

這和我們在社會上走跳工作的現實有多大的不同?
人際關係不是最重要的一環嗎?

歷史故事裡多的是忠孝節義,但我卻做不到二十四孝裡面的任何一孝...
(請問有人做過臥冰求鯉,還是彩衣娛親嗎?
講笑話給爸媽聽不知道算不算?這我倒是很在行...)

「扶老太太過馬路」是從小就被認為是「日行一善」的一部份...
但我此生救活老太太無數,卻還沒扶過老太太過馬路...

文化本身沒有高低優劣,
但是深化生活的程度,似乎是影響民族性的一個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話給Peter Fu,讓我知道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