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回顧一下2018。
研究論文繼續寫,和美國那邊的合作,還有五六篇論文進行中。既然身為首席研究員,我不會也不能辜負人家的重用。
雖然中斷了一年,不過很快就把醫學教育這部份補上,固定每週的影像教學課照樣爆滿。
兩個孩子回到台灣的適應漸入佳境,令人欣慰的是英文能力都還維持地可以。
史迪普的身體在下半年有些問題,希望能越來越好。
趁著史迪普身體微恙,Peter Fu與史迪普的對戰鬥嘴,應該可以慢慢佔上風,敬請期待Peter Fu完勝史迪普。
2019新年快樂。
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2018歲末感言
2018年的最後一天,沒什麼特別的慶祝活動。跨年晚會、倒數計時,都已經不是我這個年紀會做與想做的事。
史迪普帶孩子們在屏東老家,我在急診上班,中間休息的空檔寫論文。一如往常的每一天,不會因為今天的日期而改變。
剛簡單吃了個飯,吃完早早回家休息。回家的路線剛好與許多要去跨年的人相反,所以沒什麼人。
每年歲末都是在講今年做了什麼,未來要做什麼,沒什麼新意。
我想談的是這一年來的變化。
去年我們家經歷了移居國外的變動,今年的變動則是回到台灣。(對我們來說,在一個地方生活一段時間,有固定的上下班、上下學、休閒、吃飯、買菜的路線,當然會有認同感。同樣地,雖然台灣是我們的家,但離開美國時,還是會依依不捨,偶爾想到美國的生活,還是會想念。)
2017的這個時候,我們全家在零下二十度的紐約準備倒數,那是耶誕與過年假期大長征的中間站。而2018的上半年,我們都還在美國生活,少了剛去時的手忙腳亂,下半年變得輕鬆順利許多。
只是才剛適應一個地方,我們就又離開了。因此2018對我們家來說,新的挑戰不是背景離鄉,而是重外地回來後重返家鄉的適應。
對我們大人來講,回到熟悉的職場熟悉的城市與熟悉的國家,當然沒什麼困難。然而對孩子們來說,等於重新再適應一次新環境。
空氣、土地、語言、教育制度,對孩子來說都是挑戰。
孩子常問我們什麼時候「回去」,去與回之間,我已經分不清楚哪邊是主哪邊是客。我只能帶點敷衍地說:「快了!快了!」
2018即將結束,2019快要到來,未來的每一天,對Peter Fu,還有彼得一家都充滿了挑戰!
史迪普帶孩子們在屏東老家,我在急診上班,中間休息的空檔寫論文。一如往常的每一天,不會因為今天的日期而改變。
剛簡單吃了個飯,吃完早早回家休息。回家的路線剛好與許多要去跨年的人相反,所以沒什麼人。
每年歲末都是在講今年做了什麼,未來要做什麼,沒什麼新意。
我想談的是這一年來的變化。
去年我們家經歷了移居國外的變動,今年的變動則是回到台灣。(對我們來說,在一個地方生活一段時間,有固定的上下班、上下學、休閒、吃飯、買菜的路線,當然會有認同感。同樣地,雖然台灣是我們的家,但離開美國時,還是會依依不捨,偶爾想到美國的生活,還是會想念。)
2017的這個時候,我們全家在零下二十度的紐約準備倒數,那是耶誕與過年假期大長征的中間站。而2018的上半年,我們都還在美國生活,少了剛去時的手忙腳亂,下半年變得輕鬆順利許多。
只是才剛適應一個地方,我們就又離開了。因此2018對我們家來說,新的挑戰不是背景離鄉,而是重外地回來後重返家鄉的適應。
對我們大人來講,回到熟悉的職場熟悉的城市與熟悉的國家,當然沒什麼困難。然而對孩子們來說,等於重新再適應一次新環境。
空氣、土地、語言、教育制度,對孩子來說都是挑戰。
孩子常問我們什麼時候「回去」,去與回之間,我已經分不清楚哪邊是主哪邊是客。我只能帶點敷衍地說:「快了!快了!」
2018即將結束,2019快要到來,未來的每一天,對Peter Fu,還有彼得一家都充滿了挑戰!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2018年12月20日 星期四
折磨
連續寫了好幾篇的「賺錢文」,今天又在險象環生中度過一天。
有個年輕的機車騎士與大車擦撞,送到急診時意識清醒,不過就是頭痛。電腦斷層顯示有微量的腦出血(真的很微量),神經外科的會診意見為繼續觀察。
由於檢查已經做了,會診也會了,後續動向也大致確定,基本上這個病人大概就不會再有新的處置。
在急診觀察中的一個多小時中,病人的意識還是清醒的,但就是變得有點遲鈍。家屬很擔心地來問了我幾次,起初我的判斷是覺得還好,畢竟意識沒有明顯變化,而且一個小時前才做過電腦斷層。
後來我自己想想覺得不對,微量的腦出血沒道理這麼遲鈍。
於是我又安排第二次電腦斷層,距離前一次檢查不到兩小時,這是我過去不曾做過的決定。
「再做一次?你確定嗎?」住院醫師對我的決定有點疑惑。
「做吧!病人怪怪的。」不同於過去總能夠引經據典講出理由的自信,這次我自己也有點猶豫,不確定這麼短的時間重複檢查是否太浮濫。
檢查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映入眼簾的是超大一坨腦出血,和一小時前天差地遠!
後面的處理方向當然變成緊急手術與加護病房。
處理完這些事情後,我頹然地坐在電腦前喘氣,回想稍早的驚險。要是沒有理會家屬,嫌他們一直跑來找我很煩,要是我一直以原本檢查的結果為準,要是我一直覺得繼續觀察就好,要是...要是......
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中斷自己的行醫之路。
住院醫師、學生、護理師都很佩服我的敏銳,然而對於這些恭維,此刻我一點都沒有開心的感覺。我自己很清楚地知道,只是這次運氣好罷了。
換句話說,要是哪次運氣不好,過去所有的努力都沒了,幾百幾千萬的賠償想必少不了也跑不了。
上班很累、鳥事很多、壓力很大,我向來都可以克服。但我已經很久沒有像今天一樣,突然有種「我為什麼要做這個?」「我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的衝動!
已經下班好幾個小時了,可是我還處在驚魂未定的情緒中。
我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
有個年輕的機車騎士與大車擦撞,送到急診時意識清醒,不過就是頭痛。電腦斷層顯示有微量的腦出血(真的很微量),神經外科的會診意見為繼續觀察。
由於檢查已經做了,會診也會了,後續動向也大致確定,基本上這個病人大概就不會再有新的處置。
在急診觀察中的一個多小時中,病人的意識還是清醒的,但就是變得有點遲鈍。家屬很擔心地來問了我幾次,起初我的判斷是覺得還好,畢竟意識沒有明顯變化,而且一個小時前才做過電腦斷層。
後來我自己想想覺得不對,微量的腦出血沒道理這麼遲鈍。
於是我又安排第二次電腦斷層,距離前一次檢查不到兩小時,這是我過去不曾做過的決定。
「再做一次?你確定嗎?」住院醫師對我的決定有點疑惑。
「做吧!病人怪怪的。」不同於過去總能夠引經據典講出理由的自信,這次我自己也有點猶豫,不確定這麼短的時間重複檢查是否太浮濫。
檢查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映入眼簾的是超大一坨腦出血,和一小時前天差地遠!
後面的處理方向當然變成緊急手術與加護病房。
處理完這些事情後,我頹然地坐在電腦前喘氣,回想稍早的驚險。要是沒有理會家屬,嫌他們一直跑來找我很煩,要是我一直以原本檢查的結果為準,要是我一直覺得繼續觀察就好,要是...要是......
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中斷自己的行醫之路。
住院醫師、學生、護理師都很佩服我的敏銳,然而對於這些恭維,此刻我一點都沒有開心的感覺。我自己很清楚地知道,只是這次運氣好罷了。
換句話說,要是哪次運氣不好,過去所有的努力都沒了,幾百幾千萬的賠償想必少不了也跑不了。
上班很累、鳥事很多、壓力很大,我向來都可以克服。但我已經很久沒有像今天一樣,突然有種「我為什麼要做這個?」「我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的衝動!
已經下班好幾個小時了,可是我還處在驚魂未定的情緒中。
我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
絕不妥協
一早到急診上班,前夜的同事指著某個觀察區的病患:「這個病人要小心!」
「傷得很重,病情不穩定嗎?」聽到同事提醒小心,我當然得提高警覺。
「沒有,他其實沒什麼嚴重的受傷,只是一些傷口破皮,但是昨天一直跟我要求住院,我不肯答應,結果他就去投訴『院長信箱』。」
「結果呢?你妥協了嗎?」
「當然不可能,院方也很明理,只是告訴我這件事而已。所以我又再去跟他說不能住院,而且就算要讓他住院,我還找不到哪個專科要收。」
「對!我們絕不妥協!」我很贊同同事的作法,再度重申,不能因為病人胡亂投訴,就改變我們的原則。
其實很多民眾都對急診有錯誤的期待,以為給急診第一線醫護人員壓力,就可以從不用住院變成可以住院,就可以從沒有病床變成有病床。
沒有辦法,真的沒有辦法。
是否需要住院,是後線收治住院的專科決定,如果沒有住院的需要,就不會有人收,急診也沒辦法幫人家決定。
何況病床的分配,更不是急診醫師能控制。
很久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第一次喬床就上手」,今天來分享一下「第一次要求住院就成功」。
首先,可以把自己打昏或撞昏,弄到有內出血或腦出血,一定可以住院。
或者,直接找到「可以而且願意」收治住院的醫師,他自然會跟急診聯絡。舉凡「我認識xxx醫師」、「我跟院長很熟」、「請幫我聯絡xxx主任」,這些話基本上沒用,我都會跟他說:「既然您跟xxx很熟,請他打個電話給我交待一下」,通常之後就沒有下文了~~
過去我曾遇過胸腔科醫師跑來找我,說要收某個小骨折只要打石膏回家的病人住院。我很意外地問他為什麼,「沒辦法,病人的媽媽是我老婆娘家鄰居的長輩,所以我只好過來~~」
有人要收我當然樂觀其成。
要動用關係不是不行,不過請直接跟可以做決定的高層講,不需要跟第一線人員說。
病人跟我說:「我跟川普是好朋友。」我會當他是神經病。可是如果川普下命令給美國國務院,國務院責成AIT聯繫外交部,我相信很快我就會接到高層交代將病人安排給誰的命令。
寫「院長信箱」也是一樣,行政人員會告知醫師有此事,建議再多溝通。可是行政人員不可能替某醫師決定要幫他收病人住院,也不可能替病人決定去向。
醫療其實就是那句話:「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我們不為難病人,也不希望被病人為難。
「傷得很重,病情不穩定嗎?」聽到同事提醒小心,我當然得提高警覺。
「沒有,他其實沒什麼嚴重的受傷,只是一些傷口破皮,但是昨天一直跟我要求住院,我不肯答應,結果他就去投訴『院長信箱』。」
「結果呢?你妥協了嗎?」
「當然不可能,院方也很明理,只是告訴我這件事而已。所以我又再去跟他說不能住院,而且就算要讓他住院,我還找不到哪個專科要收。」
「對!我們絕不妥協!」我很贊同同事的作法,再度重申,不能因為病人胡亂投訴,就改變我們的原則。
其實很多民眾都對急診有錯誤的期待,以為給急診第一線醫護人員壓力,就可以從不用住院變成可以住院,就可以從沒有病床變成有病床。
沒有辦法,真的沒有辦法。
是否需要住院,是後線收治住院的專科決定,如果沒有住院的需要,就不會有人收,急診也沒辦法幫人家決定。
何況病床的分配,更不是急診醫師能控制。
很久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第一次喬床就上手」,今天來分享一下「第一次要求住院就成功」。
首先,可以把自己打昏或撞昏,弄到有內出血或腦出血,一定可以住院。
或者,直接找到「可以而且願意」收治住院的醫師,他自然會跟急診聯絡。舉凡「我認識xxx醫師」、「我跟院長很熟」、「請幫我聯絡xxx主任」,這些話基本上沒用,我都會跟他說:「既然您跟xxx很熟,請他打個電話給我交待一下」,通常之後就沒有下文了~~
過去我曾遇過胸腔科醫師跑來找我,說要收某個小骨折只要打石膏回家的病人住院。我很意外地問他為什麼,「沒辦法,病人的媽媽是我老婆娘家鄰居的長輩,所以我只好過來~~」
有人要收我當然樂觀其成。
要動用關係不是不行,不過請直接跟可以做決定的高層講,不需要跟第一線人員說。
病人跟我說:「我跟川普是好朋友。」我會當他是神經病。可是如果川普下命令給美國國務院,國務院責成AIT聯繫外交部,我相信很快我就會接到高層交代將病人安排給誰的命令。
寫「院長信箱」也是一樣,行政人員會告知醫師有此事,建議再多溝通。可是行政人員不可能替某醫師決定要幫他收病人住院,也不可能替病人決定去向。
醫療其實就是那句話:「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我們不為難病人,也不希望被病人為難。
2018年12月18日 星期二
2018年12月17日 星期一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反擊
Peter Fu、史迪普和彼得水睡在同一張床上,每晚我們陪彼得水睡覺,當他睡著後我們會再聊一下天。
那天彼得水已經沉沉睡去,Peter Fu摸摸孩子的頭:「我必須說,小孩的髮質就是不一樣,又黑又光滑。」
接著Peter Fu又把手伸到史迪普那邊:「你的髮質就差孩子一點,明顯比較粗。」
史:「我承認我的頭髮很粗啊!可是粗頭髮的優點是不會禿頭。不像有些人的頭髮又細又自然捲,很容易就禿掉了。」
P:「我不想跟你說話,我要睡覺了。」
又賺一千萬!
賺錢其實也沒那麼難,只要用心,一天賺一千萬也沒什麼。
有天在急診上班,接到其他醫院的轉診電話:「有個年輕的機車騎士,診斷是多根肋骨骨折和氣血胸,可能需要加護病房,所以想轉到貴院。」
聽完病人的病史,也和對方醫師簡單交換意見後,就讓病人轉過來了。
病患到院時的狀況還算穩定,我初步看了前一家醫院做的電腦斷層,和對方醫師跟我講的差不多。所以我讓家屬知道目前的治療暫時告一段落,但是需要住院觀察。
病人的胸腔出血量,雖然還沒多到要立即開刀的程度,然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仍慢慢地有鮮血自胸管流出。
原本應該是繼續輸血與繼續觀察。
不知道那根筋不對,我再看了一次電腦斷層。
就在很不清楚的影像中看到一條裂縫,應該是外傷性主動脈剝離!只要出血的壓力大到一個程度,病人會馬上死在面前!
聯繫心胸外醫師之後,病人的走向完全不一樣,就從觀察變成被推去開刀了~~
這是年輕男性,如果沒看出來然後被告,賠個幾百幾千萬應該差不多。我真心的覺得,我們每天上班,好像就是帶了幾百萬出來花一樣~~
從積極一點的角度想,多看一眼就賺一千萬,這生意實在太好做了。
賺錢其實沒那麼難。
有天在急診上班,接到其他醫院的轉診電話:「有個年輕的機車騎士,診斷是多根肋骨骨折和氣血胸,可能需要加護病房,所以想轉到貴院。」
聽完病人的病史,也和對方醫師簡單交換意見後,就讓病人轉過來了。
病患到院時的狀況還算穩定,我初步看了前一家醫院做的電腦斷層,和對方醫師跟我講的差不多。所以我讓家屬知道目前的治療暫時告一段落,但是需要住院觀察。
病人的胸腔出血量,雖然還沒多到要立即開刀的程度,然而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仍慢慢地有鮮血自胸管流出。
原本應該是繼續輸血與繼續觀察。
不知道那根筋不對,我再看了一次電腦斷層。
就在很不清楚的影像中看到一條裂縫,應該是外傷性主動脈剝離!只要出血的壓力大到一個程度,病人會馬上死在面前!
聯繫心胸外醫師之後,病人的走向完全不一樣,就從觀察變成被推去開刀了~~
這是年輕男性,如果沒看出來然後被告,賠個幾百幾千萬應該差不多。我真心的覺得,我們每天上班,好像就是帶了幾百萬出來花一樣~~
從積極一點的角度想,多看一眼就賺一千萬,這生意實在太好做了。
賺錢其實沒那麼難。
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See you later
"Have a good one."
結束一個星期的參訪,今天把美國老板送上飛機。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二月底三月我們會再見面。其實跟他認識久,相處久了,除了像師徒,也有點像朋友,這次更有點像家人。
延續他每天都要工作的習慣,今天在登機前,我們在咖啡廳坐了一會兒。把他此行最後一部份的論文給定稿、到下次見面前的工作進度給排定,我也準備了一些資料讓他看。
他應該對這一切很滿意,我們一直聊到他快要登機。
「Peter,有空要常來芝加哥找我,辦公室隨時都有你的位子,只要我沒有退休,你永遠都是我們科部的首席研究員。」我一路送老板到安檢門口,準備進去前,他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
其實這段時間以來,我跟他見面次數不算少,每週也都會有視訊會議,但今天他要離開時,我卻有種說不出的感傷,就好像跟一個很重要的親人要分離一樣。
"Have a good one."老板一貫的美式道別風格。
"Have a good one. See you later."講完later這個字,我倆不約而同笑了起來。
結束一個星期的參訪,今天把美國老板送上飛機。如果沒有意外的話,二月底三月我們會再見面。其實跟他認識久,相處久了,除了像師徒,也有點像朋友,這次更有點像家人。
延續他每天都要工作的習慣,今天在登機前,我們在咖啡廳坐了一會兒。把他此行最後一部份的論文給定稿、到下次見面前的工作進度給排定,我也準備了一些資料讓他看。
他應該對這一切很滿意,我們一直聊到他快要登機。
「Peter,有空要常來芝加哥找我,辦公室隨時都有你的位子,只要我沒有退休,你永遠都是我們科部的首席研究員。」我一路送老板到安檢門口,準備進去前,他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
其實這段時間以來,我跟他見面次數不算少,每週也都會有視訊會議,但今天他要離開時,我卻有種說不出的感傷,就好像跟一個很重要的親人要分離一樣。
"Have a good one."老板一貫的美式道別風格。
"Have a good one. See you later."講完later這個字,我倆不約而同笑了起來。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