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狀況很不好,有很大的可能會在手術中或手術後死亡。」急診室裡,我向一位嚴重外傷內出血的病患家屬們說明目前情形。病人到院前已經沒有生命徵象,急救好一會兒才恢復微弱的心跳與血壓。
如果要拚的話就是馬上去開刀止血,可是多年的經驗告訴我,救活的機會不大,或者也可能會終生昏迷。
「請問存活率大約有幾成?」很多家屬都會用「有幾成」來當作詢問詞,病人的父親這麼問我。
「一成都不到,不過開刀止血是唯一的機會,如果血能止住,可能還有千分之一甚至萬分之一的機會。」
家屬瞭解了我的說明,也同意進行手術,我知道他們在期待那萬分之一。
對於醫師而言,所謂的「成功率」、「存活率」,就只是醫學教科書或醫學論文上的一個統計數字,但對病人與家屬來說,卻往往是反覆推敲醫師話中的明示與暗示。我們強調死亡率高達99%,家屬端聽到的是成功率還有1%。
以前剛開始當主治醫師的時候,有前輩告訴我:「成功率要盡量講低一點,以免家屬有過度的期待,到時候結果不如預期會來煩你。」我曾經很奉行這一套做法,在「不刻意嚇病人與家屬的前提下」,我不希望他們有太多期待,甚至沒有期待更好,如果能夠恢復就是賺到的~
然而這些年過去,我慢慢有些改變。我開始覺得,在某些地方應該要給人一些希望,一些走下去的希望。
哪怕機率再低,哪怕我認為機率趨近於零,我知道人們都還是會期待那萬分之一的奇蹟。
有個腹痛住院的病人,檢查的結果是胰臟癌,旦已經沒辦法手術切除,只能化療,而且預期效果也不會太好,病人的太太問我還能活多久。
「半年左右。」
「半年?」她露出不可思議又悲傷的表情。
「所以要趕緊開始治療,有些病人對化療有反應,不見得那麼悲觀,五年存活率還是有1%。」她的表情稍微輕鬆了一點。
雖然我知道是0,但我相信他在期待那1%。
面對悲傷與劇變,人總是會想好的那一面,或是期待好的那一面,我們總是期待奇蹟出現。適度地給人一些希望,這是我這段時間行醫的轉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話給Peter Fu,讓我知道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