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要求的通常不是醫學知識或技術(這些東西都可以再讀再練習),而是面對工作與課業的「責任感」。問問題一問三不知,我頂多是笑笑地唸一下,該看病人沒看病人,我不會給好臉色。
在必要的時間必須出現,病人的狀況是否完全瞭解,病人的問題是否有及時反應與處理。以上這些無關知識或能力,純粹是「工作態度」與「責任感」。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談到醫學教育的本質中,有很大一部份是「責任教育」。在工作中養成對病人的責任感,把病人的健康與生命扛在肩上;做這份工作,醫術當然要緊,但更重要的是把病人當成自己的責任。
幾年前我在某家醫院服務時,有個學生在實習的過程中一直蹺課蹺班,連續好幾科都混了過去,直到某天的某個會議點名不到,整件事才掀出來。據後續與他面談的師長轉述,他說「他對外科沒興趣」。
當時院方還為此開了檢討會,討論該如何「輔導」這個個案。
身為會中的一員小咖,自然沒有發言權。然而對於「輔導」二字,坦白說我不以為然。即便已經是主治醫師,我都不敢因為對某些事情「沒興趣」就不做;身為學生,書讀得好不好是一回事,因為沒興趣就不來上班是怎樣?
醫學的知識和技術,我可以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住院醫師,或是任何想學的人(包括護理、技術員等),但大家都已經是大人了,很多不需要教的事,應該自己承擔責任。
學生可能會不知道多重外傷的病患該如何處置,住院醫師可能會不知道某種刀該如何開,技巧關鍵在哪裡。這些都可以教,身為老師,也應該要教他們。
但是正常人都不該不知道「上班要準時出現」、「病人狀況要即時處理」, 只有裝不知道,沒有真不知道,真不知道的人確實沒有資格行醫~
所以這種近似道德層面的問題,根本沒什麼好「教」、「溝通」或「輔導」。
就算醫學院或醫院沒有好好教育他,正式行醫之後,病人就會用投訴單、存證信函、媒體網路爆料來教育他。
印象有位師長講得很好:「對某個科沒興趣就不來實習,這種人連當醫生都有問題!」
「當掉重修就是最好的輔導!」院長做出這個結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話給Peter Fu,讓我知道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