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大哉問,我也沒有標準答案。二十幾年前我讀高中的時候,只有考得上的人才適合,聯考分數是唯一的標準。
二三十年後,當年的醫學系新鮮人職業生涯各有不同,不同的專科、不同的際遇。人生不能重來,到底當年那套只看讀書成績的選拔方式對不對,有沒有真的選中「適合當醫生」的學生,也沒有人知道,反正我們就糊裡糊塗地考上,糊裡糊塗地當醫生,糊裡糊塗地走到現在。
時代在改變,入學方試也跟著改變,現在除了學科考試,還有各種書面資料與面試。
千篇一律如演講比賽一般的自我介紹,搭配著手勢與講到激動處的眼眶泛淚,我相信已經在鏡子前練習了無數次,就算面前沒有考官,應該也可以把這場秀給做完。
入學考試期間的大量親人生病與死亡潮,大姨媽得癌症、三叔公得性病、奶奶死了一遍又一遍(每面試一次死一次)。
遇到捷運站跌倒老太太的比例異常地高(我從來沒遇過),彷彿說好似地遇到路邊沒有傘的路人(那個路人應該同時可以獲得五六把雨傘支援),冬天瑟縮在路邊的小狗一瞬間變得人見人愛...
這些看似戲謔的文字之下,其實我很擔心,擔心如模板般製作的「標準回答」會更令學生無所適從,又更令師長們困惑。
無論是哪一種場合,我都喜歡喜歡從聊天開始,(跟學生們聊天是我的專長),從聊天中卸下心防,才能知道對方真正的想法。
禮貌、誠實、誠意,這是我在意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話給Peter Fu,讓我知道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