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社會問題

擔任外傷醫師這些年,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除了醫療之外,醫師必須承擔與解決太多的社會問題。

從最常見的「病人想要多住幾天(在急診多待幾小時)」,就是醫療與保險問題搞在一起;先前在這邊討論很熱烈的「巴式量表」,就是把醫療跟國家勞工政策綁在一起;「建議休養xx天」,牽涉的是勞資雙方的爭議...

門診來了一個幾天前車禍的病人,自述胸口有點痛。我問他為什麼受傷當下沒來看醫生,他告訴我:「原本是覺得還好,可是要跟撞我的人談理賠,所以來檢查一下有沒有問題。」

聽完他的訴求,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開了一張胸部X光單讓他去照,在他還沒回診間之前,我已經把診斷書給開好:「胸部挫傷」。

約末半小時候,他照完X光回來診間,就如我的預期:沒有氣胸、沒有血胸、沒有明顯骨折,所以診斷就是「胸部挫傷」。

「就這樣喔?不用做詳細一點的檢查嗎?」病人似乎對我的處置與診斷書的內容不是很滿意。

「X光已經可以診斷大部份的胸部外傷,而且你已經受傷了好幾天,如果真有什麼嚴重的問題,不應該還可以在門診走來走去~」這是我一貫對於胸部外傷病患的說法。

病:「是...啦~我相信是沒有太嚴重的事,可是只有『胸部挫傷』感覺很輕微,我要怎麼跟對方談?需不需要照一下,看看內部有沒有什麼問題?」

P:「受傷輕微不好嗎?我沒聽說過有人希望自己有內出血還是什麼其他的....」

病:「那這樣我沒辦法請領傷害險。」

我把診斷書遞給他,笑笑地請他離開,這個話題已經結束了。

我相信如果做一大堆檢查,或許真的可以看到某些X光看不到,但是一點都不重要也不需要治療的問題,例如一點點微量的血胸或肺挫傷,甚至可能肋骨有一小條裂縫之類。可惜,醫療就是醫療,醫療的本質是治病治傷,不是拿來替病人的健康背書,或是當做與肇事者談判攻防的武器。

我想他希望的是:看起來有點嚴重又不會太嚴重的傷~

當醫生有時候好難。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駕駛能力

林口的巷弄多是單線道,然後紅綠燈又多,每次開車載史迪普在裡頭穿梭都很痛苦。一會兒前方竄出行人,一會兒紅綠燈變燈,有時候又遇到併排臨停的違規車,要不就是一邊開車一邊找路或停車格的慢車。

導致Peter Fu開車必需一下油門一下煞車。

在某個紅綠燈前,Peter Fu突然緊急煞車,史迪普有點生氣:「你明明看到變成黃燈了,還在衝什麼?」

P:「我以為可以快點衝過去......」

史:「我覺得搭你的車,大概只有開高速公路的時候,我比較可以放心,巷道裡我都很緊張。」

P:「高速公路上我都會開自動駕駛,應該是沒問題。你會不會覺得,自動駕駛會弱化我的開車能力?」

史:「不會,因為本來就很弱。」

P:「.....................」

補習班老師

最近這段時間一直在忙這件事,有點累但是有點開心。

我常覺得,「會」某一項技術跟「教」某一項技術,兩者完全不同;「擅長做」某一項技術跟「擅長教」某一項技術,是完全不一樣的事。否則任何一個外國人,英文都講得很流利,但不是每個外國人都可以當英文老師吧!坊間一大堆英文補習班,師資不是全外師就是流洋的華人,但是教學品質仍然良莠不齊~

教學本身就是一門技術,需要極大熱忱投入的技術,我覺得還要有「想要讓學生學會」的真心。

影像判讀這門課,我在目前工作的機構已經持續超過十年,若是加上前幾家醫院的時間,大概十五年了。許多曾經聽過這門課的學生,現在都已經是主治醫師,也是其他學生的老師。比我會看影像的人比比皆是,可是要持續十幾年每週兩小時不間斷的授課,那真的需要一點熱忱,甚至教著教著,也教出一些心得與技巧~真的,會看跟會教人家看,是不太一樣的。

#照片超像補習班老師

我常教住院醫師開刀,住院醫師也喜歡來我的手術室,無論是手術檯下討論手術計畫,還是手術檯上的操作,「想要教年輕醫師學會這台刀」的心,我認為是最重要的。開刀技術比我好的人多的是,但是願意跟有辦法有耐心,在兼顧病患安全與住院醫師訓練的狀態下,順利完成手術,這又是另一回事。

幾個月前接受直播平台的邀請,針對各種外傷提供教育課程,不過受眾不只是台灣人,所以是用英文方式授課。我把它當做是提升自我英文能力與國際能見度的一個活動,就像一週一場英文演講一般。

但可惜的是,也就只是英文演講,可能我自己講得很開心,但是沒有那種「教」的感覺。

第二循環的課程,跟平台溝通之後,改回用中文授課,因為我希望用最熟悉的語言與最自然的方式,來達到「教學」的目的。然後我規劃了自己做研究的心得,希望以「教學」為出發,而不是單純炫技,炫耀我寫了多少篇論文而已,從演講回歸到授課。

首次的課程,線上有近一百位觀眾,據平台說是還可以的成績。

很多年前有補習班邀請我去當老師,當時他們說我「天生就是當老師的料」~這句恭維恐怕是過譽了,不過教學這條路,我走得很開心。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天各一方

「我不是來吃飯的,我是來看你的!」

今天下午有個重要行程,即使昨天值一整夜班、即使今天晚上家裡還有事,但是我必須去台中一趟,中午出發,下午三點回來。

人這一輩子,有幾個朋友值得你用生命來結交?

我的兩個大學室友,一起住了七年,也是彼此最重要的朋友。從年輕的時候一起走過來,也曾經當過同事,現在有人在美國、有人在台中,我在林口。

美國的朋友,我上一次見他是五年前,當時我在美國進修,感恩節假期全家去西雅圖拜訪他,離開時說好很快會再見,這個「很快」隔了五年;台中的朋友,照理說沒那麼不容易見面,可是彼此都忙,分開的時間單位也是用年來做計算。

我們三個聚在一起的時候,坦白說已經久到我想不起來上次是何時了。

疫情結束,美國的朋友回來,會到台中看看老家,無論如何我都得去一趟!

友人原本推薦了一家餐廳,然而假日人多排不到,問我說在吉野家可以嗎?怕我覺得專程下來結果吃吉野家.......

這有什麼關係呢?重點是三個人見面,便利商店的座位區也行!我不是來吃飯的,我是來看一位摯友。

三個人從年輕的事聊到現在,彷彿把自己的前半段人生又走了一遍,人生在世有幾個這樣的朋友早已無憾。

離別時不免約定下次再見,可能是台北、可能是台中、可能是美國,其實我沒把握什麼時候能再聚首,回程的高鐵上忍不住感傷。

天各一方。

耶誕戰略

又到了耶誕節準備禮物的時候,彼得兔已經國中一年級,想必已經知道聖誕老人其實是父母,但是彼得水仍保有童心,依然很誠心地許願與寫卡片給耶誕老人。

我們還是替他準備禮物,也三令五申要哥哥不可以破梗。

旁敲側擊之下,知道彼得水喜歡大嘴鳥娃娃與一套書,可是時間緊迫,實在找不出時間去幫她買,只能利用大家一起去吃飯的時候,Peter Fu牽制住孩子,史迪普假裝上廁所跑去買~

於是史迪普要Peter Fu掩護她~~

雖然孩子總有一天會知道真相,但是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很開心地看到她開心。




演唱會鐵粉

那天帶孩子們去聽了一場演唱會,當作孩子的生日禮物。

照說我這個年紀,應該不會再對這種事情熱血,沒辦法跟著年輕人在台下又叫又唱又跳,不過到了現場,很容易被這種氣氛感染,中年大叔的我原本放不開,後來也是跟著大家一起唱一起動。

不過還是有非常熱情激動的粉絲~

坐在我們後排的幾個年輕人,從第一首歌就開始激動,聲音大到我一度以為我是來聽他們演唱而不是台上的人。不過這種場合就是這樣,只要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週邊的觀眾都覺得他們很奇怪,他們也不以為意,到後來發現他們整場都這樣,真的就是這樣...

「來了!來了!這首我超喜歡,整首都會唱,噢帥!~~~♬~♪~~」前奏一下,幾個年輕人就開始大唱。

「欸欸欸~這首是什麼,怎麼沒聽過?」「喔~~是這首喔!他們重新編曲了啦!!♬~♪~~」經過簡單的討論之後,又開始大唱。

「來了!來了!最重要的橋段來了~~一定是這首!!」「對嘛!!我就猜中了~~♬~♪~~」繼續大唱。

「安靜安靜安靜!這段是吉他手的solo~~~」

「又要solo了!噢~~太好聽了......」

剛開始覺得他們很吵,後來覺得應該真的是鐵粉,鐵得很可愛.........

以後Peter Fu開刀的時候,我也要叫住院醫師在台下坐一排...

「來了!來了!傅醫師要截斷血管了!噢~~帥啊!」

「欸欸欸,傅醫師在幹什麼?怎麼之前沒看過?」「噢!原來是清除淋巴結,這次的動作跟以前不一樣,太帥了~」

「最重要的橋段來了!要把檢體從體內取出了~噢帥!」

「安靜安靜安靜!傅醫師要縫傷口了.............」

如果遇到這樣的鐵粉們,那我應該在手術結束後接受安可,然後再幫病人割掉個什麼作為安可表演。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討價還價

有一天急診的同事交班給我一個病人:腸壞死外科建議手術,但是病人拒絕手術,因此先住院藥物治療再看看...

我看了病人的影像,不開刀應該是死定了,我可以理解病人有各種拒絕手術的理由,但我不理解同事妥協的理由。

所謂的妥協,當然不是違背病患意志拖他去開刀,而是為什麼能容忍這種灰色地帶?

每個人的行醫哲學都不一樣。

醫療不容討價還價,至少,我是這麼認為與堅持。

通常當我看完某個病人後,會針對病情做出基於我自己專業的建議,只是有時候這個建議可能侵入性很高、併發症很多、或是帶有一些風險與不確定性。

病人不見得都會接受我的建議,這點我可以理解,也可以尊重。

例如胃穿孔造成腹膜炎,我會建議手術,病人有時候會不想開刀。

例如大腸穿孔滿肚子都是大便,除了手術之外,我還會建議做個暫時的人工肛門造口,很多病人都不能接受,會拒絕我的建議。

嚴重的急性膽囊炎目前不適合手術,我會建議放膽囊引流管三週,再搭配藥物治療,大部份的病人不願意帶著管子回家。

病人拒絕是他的權利,命是他的。不過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是基於專業,而不是要找病人麻煩,因此我可以接受病人拒絕我的建議,他可以另請高明,但我不會跟病人討價還價...

當我建議做人工肛門時,一定是我判斷把腸子接起來會有爆掉的風險,所以我不會因為病人「不能接受人工肛門」,而幫他「拚拚看」。拚贏了是拿病人的命來冒險,拚輸了也是我要收拾。他可以去找其他願意幫他拚的醫師,但我不會在這方面討價還價,這是我的專業建議,專業是不能妥協的。

當我建議手術,一定是有其必要,病人不想開就去問其他醫師,我不會在開刀與不開刀之間走灰色地帶,例如先住院觀察看看....

膽囊引流管是否非放不可?或許不放也會好,我不知道。但當我的判斷要放時,如果要給我治療就是放管,不接受我的建議請找別人,我不會在放與不放之間妥協...

與其說不容討價還價,倒不如說我不喜歡在這種地方討價還價,相信我的病人就會接受我的建議,不接受我的建議也可以去問別的醫師。

治療開始前的病情說明,其實可以當做一種談判,也可以當做醫病雙方對彼此的試煉。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技能樹

你願意花多大的力氣圓夢?

為了準備昨天的大活動,談醫師之外的斜槓人生,在整理投影片的過程中,等於是快速把自己的職業生涯瀏覽一遍,然後畫出一張Peter Fu的技能樹。

或許不斷成長的技能樹看起來很豐富,不過我自己很清楚,比我強的人太多太多,我也不是什麼多厲害的人物。

不過我引以自豪的是,我一直都很努力,也一直要求自我突破。

本業是醫師,就好好當醫師,開刀、做研究、教學;想要經營網路,就認真當一回事去做;既然要寫書,就不能只是玩票,好好寫認真寫….

如果要做什麼,就是「玩真的」,而不是玩票沾醬油,才能在技能樹上再開一朵花。

從年輕到現在,我看過很多鼓勵人追求夢想的文章、電影、歌曲,彷彿有了夢想,踏出去逐夢,夢想就會成真…

這些歌頌夢想的作品沒告訴我們的事,圓夢要用好大好大的力氣,甚至即使用盡力氣可能還不會成功。

坦白講,每一次從技能樹散出枝葉前,我也不知道會走到哪裡,只知道要做什麼像什麼,要做就是好好做盡力做,努力會得到結果。

這顆樹目前開到這裡,未來還會往哪邊發展,我也不知道,但在這條路上,我會一直努力!
(當技能發展到小說創作與戲劇創作的時候,曾經幻想中的事居然能實現,套句曾經有人說過的名言:「成功不是留給勇敢逐夢的人,成功是留給堅持到底的人」。)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長耳包

下班時間走出醫院,迎面走來一對老夫妻,老先生問老太太說:「我們今天要看哪裡?」

老太太說:「去看巴西。」

Peter Fu心想這兩個老人還真潮,就很自以為地跟他們說:「巴西已經淘汰了喔!」

站在他們旁邊的志工剛好搭話:「8C病房在醫學大樓,前面直走右轉。」

P:「.....................」

哄小孩

在急診外科最刺激的是幫小朋友縫傷口,倒不是技術上有多難,而是必須克服小鬼的大哭大鬧,以及家長衍生出來的焦慮與不耐煩。

所以我通常都會先跟家長打預防針:「等一下會很慘烈,你一定要把小孩抓好,你抓得越好我縫得越快。」

有個國小男生左手指被美工刀割傷,照說是可以跟他講道理的年紀,可是從一進縫合室就開始哭叫吵鬧,他爸爸怎麼安輔都沒用。

「不要再哭了,我要開始縫傷口,你一直哭我會縫得更慢會更痛。」看起來溝通無效,我拿起器械決定直接開始。

「嗚~~我不要縫!!啊~~~啊~~啊~~好痛!」我根本還沒碰到他,小朋友就大聲哀嚎。

「手指縫起來就要好好休息,不能寫功課。」我邊打麻藥邊跟小朋友說。

「不用寫功課?真的嗎?」小朋友馬上停止哭鬧,很認真地問我。

他的父親在旁邊,什麼話也沒說。

於是我們很安靜順利地完成縫合手術。

「擦點藥就好了!回家寫功課吧!」縫完最後一針,我幫傷口塗上藥膏。

「你剛才不是說不能寫功課嗎?」

「誰跟你說不用寫功課的?你是左手受傷又不是右手受傷。」無情的Peter Fu把傷口包好就走出去了。

「嗚~~~~~~~~哇~~~~~~~~~~」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故障率

Peter Fu坐在護理站開電腦醫囑,當開立了某個表單後,按下「存檔列印」的按鈕,這時候Peter Fu會陷入一個緊張的狀態,豎直耳朵聽護理站的某個角落,是否出現印表機運轉與列印的聲音。

之所以會緊張,是因為按下列印紐那一刻,我完全沒有把握能夠印出來~

醫院的印表機永遠不會令我失望,十之七八(我不敢說十之八九)都安安靜靜沒有聲音,這時候我就得起身檢查印表機狀態,先確認我使用的電腦應該對應哪一台印表機,再確認連線狀態,以及紙張狀態~

除了沒有反應之外,更可怕的是開始運轉,但卻聽到尖銳高頻紙張絞碎的聲音。





沒用的Peter Fu只好向護理師求救,我真心覺得我們的護理師除了護理專業之外,技能樹應該在修理印表機這項也能夠封頂。

週末企劃徵求:醫院故障率最高的東西。

#我認為是印表機
#從二十年前我當實習醫生就是
#到現在還是
#故障率最高沒有之一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揹負請託

原來,不知不覺我也變得資深了。

以前剛當主治醫師的時候,常因為太年輕太菜,而無法得到病患的信任。

有時候我在急診遇到需要緊急手術的病患,跟家屬說明半天之後,家屬問我:「請問我可不可以找資深一點的醫師?」「我想指定找xxx教授(主任)。」

或是已經住院到病房,手術前準備都做得差不多,在預計開刀的前一天,病人或家屬想要轉院或轉診給其他資深醫師。

又或者病人與家屬沒意見,已經跟我達成共識,可能病人有朋友是院內同仁,會給建議要找某位院內有名的醫師...

這些情況我都遇過,從早期的鬱悶、沮喪、生氣,到後來看開了,覺得一切隨緣。

甚至我已經習慣了,在業界有太多比我有名或資深的前輩,病人想找他們是正常的,我還得再等幾年,才有可能輪到~

幾個月前,某個我沒有值班的日子,接到急診電話,院內某位資深醫師需要緊急手術,他的肝膽胃腸科朋友(也是資深教授)向他推薦我,於是急診指定會診我。

能被別人推薦,當然是備感榮幸,也自當全力以赴,手術之後資深醫師順利出院。

另一位腹膜炎的病患,急診已經聯繫了當天值班醫師安排手術,同事也已經著手處理手術事宜,病人的朋友是其他醫院的院長,要他們找一位傅教授~於是我接到了電話,於是我萬般抱歉地跟同事說,我被家屬拜託要接手........

在這些例子中,我突然驚覺,這些年的累積也讓自己成為被他人指定或請託的對象。

這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壓力,但更是一種責任。

揹負著期待的責任,必需全力以赴的責任。

講道理

講道理就好,凡事都有規矩跟道理。

診間來了一個中年人,看他的外貌與電腦顯示掛號的十八歲年輕人不同,是家人替病人來看診。

「有什麼需要協助的嗎?」通常本人沒來的診次,多半是診斷書或相關文件,持委託書就可以辦理。

「我來開診斷書,幾個月前掛急診的診斷書。」病人的父親說明來意,「然後請幫我註明『宜休養一個月』。」

我把電腦資料打開,左手指有個2公分的傷口,在急診擦藥之後,之後來過我的門診一次。

「這麼小的傷口,要休養一個月?不太對吧。」我算是在這方面很寬鬆的(跟病人爭執這種該休養多久,真的是很無聊的事),還是覺得2公分傷口要休養一個月太誇張。

家:「可是他真的休息了一個月才回去上班,我們也有跟對方求償。」

P:「這個沒有辦法,我不能寫。」

家:「那你能寫多久?兩週可以嗎?」

對方的口氣不太友善,對我的拒絕很不滿意。有時候在討價還價中,就會取得一個雙方都滿意的數字。不過我不打算妥協,特別是家屬那麼不客氣,有很多方法可以拒絕。

P:「我一天都不寫。」

家:「為什麼???」

P:「『需要休養多久』是醫療專業評估,我沒有看到病人,沒辦法做出評估,所以我不會寫這句話。」

家:「可是你們醫院說可以用委託書來開診斷書。」

P:「開診斷書是沒問題,我就照病歷上的描述如實陳述,可是需要專業判斷的部份,病人沒有到場我沒辦法寫。」

家:「我人都來了。」

P:「可是病人沒來。」

家:「你怎麼那麼不通情理?」

P:「沒辦法,這是法律規定,沒有親自診視病患不得開立醫囑或做醫療判斷。」

家屬離開的時候用力甩了診間的門,我相信他很生氣,可是我講道理,不用大小聲吵架,講道理就好了。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無法接話

 我真的覺得自己進入初老狀態,愛講一些五四三,講一些「自以為有趣,其實沒有人聽得懂(或其實很無趣)的東西」~

有一天在工作中,跟一些學生與護理師聊天,談到我過去幾年曾經跟著前老板在幾家不同醫院間換工作的故事,最後我回到了現在工作的機構。

前老板其實也是從長庚離開,所以有些資深的護理師還記得他,於是我們聊到他的近況,然後我很感慨地說:「或許我的命格不是所謂的『扶龍格』,跟著他的時候一天到晚被人家鬥爭,他好幾次有機會晉升大位,卻又缺臨門一腳;結果我離開他不到半年,他就到另一家醫院擔任高位,現在越爬越高....」

於是大家很熱烈地討論所謂「扶龍格」這件事。

「或許,我是所謂的天煞孤星吧~~」Peter Fu自言自語地唱起來...♬~♪~

結果大家就不接話了。

「天煞孤星,你們不知道嗎?」

護:「.....................」

學生A:「.....................」

學生B:「那是什麼?」

#一定有人知道

#知道的不要裝年輕裝不知道

#華英雄超受歡迎的耶

#自以為幽默沒人懂



吹牛皮

我個人的經驗:病人或家屬刻意亮出的身份,十之八九都是吹牛的。

很多年前我在某個社區醫院服務過,某夜值班我去看一位闌尾炎的病人,對方開頭就跟我說:「我跟你們副院長是好朋友,他都要叫我一聲阿伯。」

「請問是哪一位副院長?」醫院裡副院長一堆,還有前任現任,根本搞不清楚哪個是哪個。

「陳副院長。」姓陳的副院長也好幾個,我順口接了話:「陳xx副院長嗎」(他是當時我的直屬長官。)

「對對對!就是他。」

隔天開會的時候遇到我的陳副院長,我問他某某病人是你的阿伯嗎?陳副院長很狐疑地看著我:「他是誰?」

更別提一推自稱衛生局官員親戚、民意代表助理、xx宮廟主委~~病人認識大人物,大人物不認識他而已~

前陣子有個病人需要開刀,有些自費的醫材必須跟病人說明一下,病人很豪氣地說:「沒問題!只要是對我有用的,盡量用不用客氣!」

雖然我不會因為他的這句話就亂用一通,我就請他簽了一些我認為必要的自費醫材同意書。

同意書拿給他的時候,據說他一邊簽一邊抱怨:「你們醫院怎麼什麼都要錢?算了算了,錢我有的是,我早就財富自由了!」

護理師轉述了這段故事給我聽。

財富自由耶~是多麼讓人嚮往的境界啊!不過我認為他是吹牛的。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深陷劇中

即將進入寫作閉關模式,已經不是第一次寫書,這是這次不太一樣。

過去的經驗大概需要三到四個月的時間,來專心完成一本書,包括故事初稿、文字通順化潤飾與自我校對,都完成後才會交給出版社編輯進行後製。

不同於過去寫的都是醫療散文,充其量只是記錄行醫中遇到的故事,作者的角色比較像是敘事者、旁觀者與記錄者;寫小說很不一樣,作者是故事宇宙的創造者,甚至是參與者。

為了打鐵趁熱推出HOPE第二集,在把手中的研究案告一段落之後,正式進入寫作期,於是我自己鑽進了HOPE宇宙中,想像著自己是主角的話會怎麼做,不同的人物講話的語氣、風格,甚至是穿著。

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自己既是作者又是劇中人,雖然每個角色都是我創造的,但與這些角色對話時候,卻也可以發現一些連我自己都不認識的內心世界。除了把第一集的某些角色性格描述得更清楚之外,也把第一集的一些伏筆,在第二集一次鋪陳,寫這些故事的時候,我又重新認識了HOPE宇宙中的每個一個人。

曾經有人說過:「一部好的作品,先決條件是作者自己必須喜歡。」不知道讀者們喜不喜歡HOPE的故事,說句不好意思的話,我自己越看越喜歡,無聊的時候自己的書翻上幾遍都可以一看再看,每看一次就又想到什麼,每看一次第二集就多了更多素材~

新出現的角色也一定有他存在的意義,可能是更強大的反派,也可能是更堅強的後盾。

人與人千絲萬縷的關係,如穿針引線一般連在一起,友情、袍澤、正義,甚至是愛情...

接下來的四個月,我主要的角色會是作家,HOPE宇宙的創作者,以及深陷在HOPE宇宙裡的故事成員。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我思故我在

我很喜歡思考,思考可以讓我的腦筋更清楚,看事情可以更精準;或者反過來說,可能是因為腦筋清楚,所以喜歡思考。

「我思,故我在。」這句千古名言真的很有道理。

前幾天有住院醫師來找我討論研究進度,他告訴我最近遇到瓶頸,覺得收集的資料似乎看不出學術發展性,論文不知該如何下筆。於是我們找個地方,把電腦打開看看數據如何。

確實是有點雜亂,也如年輕醫師所苦惱的,好像沒什麼值得探討的東西。

「重新再一次,先把疾病分類,再把各自對應的數目找出來。」

「這邊有個點可以強調。」

「你再把這個項目特別標出,做個次分類。」

 「你要快點記下來喔~我每次想到什麼,有時候就又忘了,靈感稍縱即逝的!」住院醫師拿著紙筆,把我看完資料之後做的初步分析抄下來,然後我們約好下次見面討論的時間,在此之前,他必需把我剛才給他的建議給寫好。

住院醫師很開心地離開,顯然這個討論有找出方向。

思考,在每一個細節中思考,然後找出可能的光源與出口。

「給我一天,我一定想得出來!」有時候真的沒辦法馬上想出什麼,我會給自己出作業,然後很狂氣地告訴自己「我一定想得出來!」,接下來的一天,幾乎無時無刻腦子都在轉,一定要想出來,又或者出現一點眉目,會立刻放下手邊工作,把想到的東西寫下來。

「我今天晚上要做事。」在美國的時候,我的工作是處理資料庫,有時候在醫院遇到解不出來的狀況,會把工作帶回家。孩子約我去打球、史迪普問我要不要看影片或是去散步,我會因為腦子一直在想這個解不出來的問題,躺在沙發上一動也不動。

突然活力十足,「走!我們出去逛逛!」聽到這個史迪普就知道我想出來了。

通常都會想出來~~

保持思考是讓我有持續進步的動力與方法,我思,故我在。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HOPE人物剖析

寫這篇文章,可預期按讚數與觸及率都會很低,可是應該要來寫一下,算是對 #HOPE沉默的希望 第一集的完結,也是接續第二集 #HOPE2光明再現 的承先啟後。

#HOPE沉默的希望已經出版三個月了,各位讀者都看過了嗎?是否對內容有些疑問,又或是覺得意猶未盡,敲碗等第二集呢?

就如同書封文案寫的,「這是虛構的世界,或是不遠的未來?」現在當然是虛構的,可是裡頭許多情節都曾經(或差一點)發生,只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力量,不允許這麼誇張的事情這麼快出現。

台北市政府有沒有秘密聯外通道?可能有。

市政府地底有沒有秘密醫院運作著?不知道。

CE-alpha是否真實存在?醫學文獻查了就知道。

許多真真假假的故事串在一起,就成了這本小說的骨幹與核心概念。

#Dr.J陸辰杰 第一男主角,無疑地是Peter Fu形象的投射。寫作某種程度是反映人生,反映自己的人生經歷,或是自己對某些事的想像。

有些小說讀者可能看到某些橋段覺得超真實,那應該就是真的,作者透過主角來講自己的故事,憑空想像的文字無法描述出太真實的事,Dr. J在HOPE中心展現的高超手術技巧,之所以可以寫來生動真實,就是因為那是作者的日常與親身經歷。

有些言情小說中,男(女)主角左右逢源,女(男)性角色就如同後宮一般,其實某種程度也是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

外傷醫療本身是一門需要投注大量時間與心力的工作,會走這個專科的人,多少都存在著想要拯救人類的DNA,或是追求手術檯上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感覺。

書中主角如此,作者也是如此。

#余小曼 第一女主角。對!她才是第一女主角,相較於方璇,小曼的戲份更多,可以著墨的空間也大,雖然企業總裁是表象上的反派,但背後的boss其實是余小曼,也因為是真正的boss,不免要帶點悲劇命格,就如同許多超級英雄電影裡的反派人物一樣,一定有某個讓他成魔的原因,不會有人天生就是壞人,一定有某些故事讓他成為反派。小曼經歷的過往,不是我們一帆風順的醫學系學生可以想像,即使身為創造這個角色的作者,也常猜不透她的內心。

#蕭磊 書中著墨不多,卻是讀者詢問度很高的角色。其實醫學系裡,每幾屆都會出一個這種怪怪的學生,成績好壞是一回事,可是人際相處能力是0,運氣好可以度過實習與訓練,運氣不好行醫之路根本走不下去。至於很糟糕的刑求方式,是作者當年實習時,有個同學病房總是找不到他,結果一個尿不出來需要導尿的病人,痛苦到家屬到護理站破口大罵........

#Dr.S方璇 她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具備了我讀書時期大部份女同學的特質,學霸、班對、溫柔,也許是因為這樣普通的特質,即便他是男主角的妻子、HOPE中心的核心成員,我沒辦法把他當做第一女主角。

#Dr. C孫嘉哲 基本上跟其他角色都一樣是配角了,實在沒有太多篇幅可以給他,或許第二集第三集可以把他的故事講得更完整一些。關於輪椅,我坦白說是向溫瑞安的四大名捕致敬,無情冷血鐵手追命,大師兄無情就是以輪椅代步.........

回到創作的初心,想寫一本醫界的武俠小說,組一個醫界的超級英雄聯盟,這些超級英雄不會飛天遁地超能力,不過可以是城市與國家的守護力量。

#HOPE沉默的希望

#HOPE2光明再現

#人物剖析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關於人設

被人設追著跑。

跟著我見習的學生,在最後一天送給我一張卡片,除了感謝之外,還寫下他對傅醫師的看法。內容不該在這裡多講,但是除了感動之外,其實我對裡頭的稱讚感到不好意思,自己配不上這些形容詞。

和學生在醫院裡邊走邊講話,遠遠來了一位同事:「唉唷~是我們的大明星!」因為我跟同事很熟了,所以我白他一眼:「少在那邊講五四三!」

有一天辦公室的同事打給我講工作的事,之後就小聊了一下:「我跟你說,很多人都覺得你很認真,大家都欣賞你,你要繼續保持零負評。」聽了我也是苦笑一下...

有個活動邀請我去分享與演講,企劃一開始的提案是「醫界網路男神」,我看到這個提案直接否決!

不管是傅醫師或是Peter Fu,其實都沒有特別經營或包裝什麼人設。醫療上我就是兢兢業業地做每一份工作,開刀、看病人、值班、做研究、教學生;網路上就是寫些生活經歷,可能是病人的故事、家裡的大小事,或是生活雜感...

認識我的朋友,或是長期追蹤我的讀者,其實都知道Peter Fu就是這樣。

被喜歡、被崇拜的感覺很棒,我也盡量小心不要做讓人討厭的事,可是要說「零負評」實在太沉重,更別說那些言過其實的稱號或頭銜。坦白說我不是低調的人,有什麼好事、榮譽、或是新買的好東西,從不掩飾地與大家分享,但是我也不需要用浮誇的稱號來高調過生活~

我就是我,一個普通的外科醫生,一個平凡人,有脆弱的一面、有不為人知不足為外人道的缺點;看似充滿正能量的形像之下,我也會累會怕會沮喪。

人設這種事情是兩面刃,不要太相信這種事。

我就是我。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故事的下半段

故事的下半段。

半年前寫了我們團隊跨海救援一位金門大學生的故事,當時受到很大的迴響,病人也在搶救後從鬼門關被拉回來。

半年之後他來接受第二階段重建手術,今天開開心心地來門診回診。如無意外,寒假過後就可以回到校園,如無意外,他的人生還有幾十年,學業、事業、婚姻、人生,回頭來看,半年前的車禍就只是個人生的插曲,經過治療之後彷彿沒有發生過一樣。

在金門醫院重度休克,上飛機回台灣的時候,沒有人有把握他能活著下飛機。

如今他站在我面前,跟我聊天、拍照,拿書給我簽名。

這就是外傷醫療的價值!每一次遇到這樣的例子,都是提醒著自己做的事是有意義的,上蒼給我這份工作,是要我完成某些任務的!常常工作值班開刀好累好累,想到這些會讓我馬上打起精神。

我的工作就是幫病人寫故事,幫他把中斷的故事繼續完成。

之前只寫了故事的上半段,下半段從今天開始,還可以再寫幾十年!

#traumatologist
#外傷醫療
#HOPE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沒事找事

除了固定的值班表之外,我的助理會幫我在行事曆上註記每天的活動,可能是否個會議、可能是某個演講、可能是某份文件的繳交期限...

今天的行事曆是空的,沒有排班沒有上課沒有開會。不過我已經安排好工作,早上看完病人之後,一整天都是學術日,我必須把修改中的論文完成。

拎著電腦從醫院走回辦公室,搭電梯遇到同事寒喧一下:「今天沒事?」

「沒有臨床的事,可是還是有事。」

「也是啦~怎麼可能沒事呢?在我們這個年紀,沒事不見得是好事。」

同事的這句話讓我震撼了一下,好像真的是這樣,不會真的沒事,沒事也會去找事,找不到事反而覺得怪怪的....

在辦公室裡改好論文、完成幾份處理中的文件、談了幾個未來的合作案,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下班前走出辦公室透透氣,遇到另一位同事:「今天怎麼那麼輕鬆?沒有開刀?」

「沒有,不過我在寫paper。」

我剛入行的時候,當時的老板就告訴我:「不能每天只是開刀、看病人、領薪水,要想想還有什麼可以做的。」

十多年來我始終奉行這個教誨,沒事找事,好像真的很少有完全沒事的時候。坦白講是滿累的,可是在找事做的過程中,累積了許多有形無形的資產,教學、學術、社會參與、網路經營,甚至最近投入的直播教育...終於,傅醫師不只是傅醫師.....

有時候我也很想分享這樣的價值觀與成就感給其他人,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找點事做,找到向前走的動力與方向。可是慢慢也發現,有些事情或許只能獨善其身,不是每個人都想這麼多事...

有同事告訴我:「不要一直鼓勵年輕人發展各種東西,有時候你覺得是鼓勵,別人或許覺得是壓力。」

史迪普也跟我說:「你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tough,但不是每個人都有你的能力或是想像你一樣tough,很多人喜歡安安穩穩平平淡淡過日子~~」

或許吧,自己往前走就好了,在我還有力氣的時候,在我還想沒事找事的時候。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保持感恩

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我的父母都是老師,小時候在作文「我的志願」裡,也真的曾經寫過將來想當老師。求學的過程中,我會整理筆記,也常和同學分享,或是幫忙解題。

我很喜歡「教」人東西的感覺,無論是對平輩或是後輩,能把知識分享出去,是一件很棒的事,如果能把另一個人教會,那更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後來沒當老師,當了醫生。

可是愛講話的習慣沒變,從住院醫師開始,我就很喜歡跟學弟講點東西,有時候自己都還不太會,但還是想邊學邊教,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可以更有收獲。

當主治醫師之後更是如此,有學生、有年輕醫師,我可以把自己會的東西傾囊相授,讓年輕人少繞點路,把自己累積來的東西分享給他們,讓他們別再遇到我當醫學生時曾經遇到的徬徨無助,也滿足自己想當老師的心願。

醫師是我一生的職業,老師是我樂意投入的工作,能夠在一個事業中完成兩個角色兩個夢想,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前幾天有點沮喪,寫了一句話抱怨,結果收到好多好多朋友的關心打氣,讓我充份感受到熱情與愛~其實沒什麼事,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我實在沒什麼好抱怨的。

有一份我喜愛值得投入的工作,有愛我的大家,這樣就夠了。

#我太喜歡插口袋講話
#這個腿長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有工作有夥伴有團隊有朋友有愛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漸入佳境

真的有越來越好!

還是忍不住講一下這陣子接下醫學專業知識分享直播頻道的事,一開始是平台邀請我講一個槍傷的主題,後來就談到可以長期合作,居然我就開了個個人頻道。

我必須說,醫學專業的演講,我講過千百回了,但當受眾為全亞洲甚至世界,需要用全英文演講時,那又是另一個不同的層次。

接任務的時候就知道不會太簡單,所以是用一種「想要讓自己更強」的心情來做這份工作,如果我可以強迫自己,用流利的英文來講述一個我非常熟悉的主題,那一定能讓自己再上一層樓。

也確實,在準備、直播與觀眾互動的過程中,我自己都有感到自己的進步。雖然才是第三次直播,但相較於第一次的手忙腳亂與口齒不清,現在越來越流暢,連主辦平台與主持人都有發現我的進步。

不過進步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每週一直播結束,我都有一種學生時期大考考完的輕鬆感。然而週二週三舒服兩天,週四週五就又開始為下週的結目焦慮,整個週末必須挪出時間準備投影片、寫英文講稿、練習、練習再練習。星期一更不用說,就好像有件事情掐住脖子一樣,空檔就是拿出稿子再練習一下。

不過所有的代價,都會換來果實。

開刀的空檔,我在寫稿子練稿子,直播前十分鐘,我準備了密密麻麻的講稿。每一份文稿都是我自己口述自己寫,印出來反覆看有沒有文法錯誤或台式英語。付出了時間與代價,英文變好了、原本常講的外傷教學質感提升了、讓更多國內與國際的同道認識我了,有了自己的直播平台,我可以開始規劃各種想分享的內容,外傷處置、外傷手術、醫學教育、醫學影像、醫學研究...

每一次的筋疲力盡,就是更上一層樓的養份,這段時間這個新任務的心得就是「我可以更強」。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替自己的節目業配一下:
Docquity Taiwan是醫師的社群平台,目前剛在台灣發展,Peter Fu有幸成為被邀請的講者之一,每週一晚上七點,Peter Fu的個人頻道,會把自己最擅長的外傷領域做個整理與分享,雖然目前是開放醫師與醫學生參與,但也因為這樣,我可以把內容定調在更深入更專業的外傷處置。

歡迎大家註冊與觀看,每一堂課Peter Fu都是卯足全力準備,一定不會令各位失望的!(英文演講請不用擔心,Peter Fu的菜英文不會是問題~~)

這是專業的外傷醫療頻道,所以都是專業醫療內容,如果想聽講笑話、歌唱、帶貨的內容,目前還在規劃中。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朋友角色

我失去了一個病人。

之前的文章有提過,我有幾個老病人,跟著我十多年的病人。身為他們的主治醫師,陪著他們出生入死好幾次,好幾次覺得過不了關,又險象環生地救回,病危通知單或放棄急救同意書,不知道簽過幾遍,上頭我的簽名、病人的簽名與家屬的簽名,替這段故事做了見證。

他們都跟我開玩笑說:「我的命是你的。」我也覺得大概除了我,其他人沒辦法或不會想碰這麼複雜的病人~

他們的共同特色,就是每回來住院治療,出院都不需要替他們預約門診,我都跟他們說:「又過一關就好好愛惜身體,我不替你約門診了,反正你知道怎麼找到我,有狀況快點回來。」

如果身體不適掛急診,他們也會告訴急診同事要找傅醫師,接到電話聽到病人名字,「好,住院!之後我再來處理。」

十多年來,我跟這幾個傢伙就這樣彼此糾纏著。

時候到了。

其中一位從急診入院,這次病情很糟,我指示了病房值班醫師必要處置之後,也告訴同事有狀況隨時讓我知道。

這天我沒有值班,可是病房打給我,告知我生命徵象不穩定。我本來在和史迪普去用餐的路上,「我想去一下醫院,有個病人需要我去看他。」

「傅醫師,你來了。我好累,想睡一下..........」我到的時候,病人撐著很喘的呼吸跟我說,「你休息一下,別擔心。」

我和病人的太太在病房門口談了一會,我想他有心理準備,恐怕是最後一次了。「他一直嚷嚷著要找傅醫師,我跟他說人家沒值班在休息,明天上班時間才會來....」病人的太太跟我說。

「我會來的。」

再次和病房同事交辦夜間可能的狀況以及後續處置之後,我也和病人的太太達成放手不再搶救的共識。

「我再跟他講講話.....」本來應該離開的腳步,不知不覺又踏進病房邊,我突然就是想看他一下。「好好休息,不要想太多,我明天早上會再過來看你,相信我,我們已經認識好多年了。」身為醫師,我見多了生離死別生命無常,但我已經很久感到難過,此刻我有點不想讓家屬看到我眼眶的淚。

我離開病房去搭電梯時,病人的太太追出來:「傅醫師,謝謝你還專程來看他。」

「我不是來看病人,我是來看朋友。」

一直往前走

要一直往前走。

從我開始工作起,不論是鼓勵自己或是鼓勵學生年輕醫師,都是用這句話。

職場上說沒有競爭是騙人的,我不跟別人爭,別人也會來跟你比。就算我們進步的動力不是為了要超越誰,但至少是不要讓別人超越,一直往前走保持進步,也才能在職場上保持競爭力。

只要我們一直往前走,就會和後面的人越拉越遠,速度快到別人追都追不上。

每個人都會累、都會想休息,或是想偷懶,包括我也一樣。每次寫論文或研究計畫好想放棄,不做可以很輕鬆、不做又不會怎麼樣,但再一想到我的同儕可能都還在努力,我的後輩可能會趁我休息的時候超車,就又再打起精神做事。臨床工作如此、研究如此、教學如此,什麼事都如此...

就是要一直往前走。

起跑的早,稍微領先同儕,那就要乘勝追擊,不要給別人超車的機會;如果是落後族群,那更是不要放棄,只要跑在你前面的人稍微喘口氣,就要在這時候超車!

累嗎?當然累。

可是走在前面的感覺很好。

即便今時今日,我還是要求自己,要一直往前走。

不,是用跑的。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新權利義務

學習是你的權利,教學是我的義務。

有時候帶著住院醫師開刀,手術結束後住院醫師會跟我說「謝謝」,我都是揮揮手說不用。在教學醫院裡,上級醫師本來就有指導年輕醫師的責任,年輕醫師來教學醫院受訓,工作的其中一部份就是學習。

我一直都是這麼認為,在我學醫的路上,受過太多人的指導,如今身為資深醫師,我有義務傳承下去。學生基於禮貌跟老師說謝謝,我雖然不會拒絕,不過這也不是什麼天大的恩惠。

我不太喜歡以老師自居。

就像醫院裡的學生應該都知道,我不喜歡被叫「老師」,也不要刻意叫我「學長」(我其實比他們老太多了~要學生們叫我學長,感覺在裝年輕。)

我就是傅醫師,醫師這個身份,是跟著我一輩子的。

其他如主任、老師、教授這些頭銜,都可能會動態地改變。

每年年底科內會有所謂的「謝師宴」,訓練完成的總醫師們會宴請科內主治醫師,我十多年來幾乎都不去,除了不怎麼喜歡大拜拜性質的應酬之外,主要還是我覺得自己沒有被宴請的需要。

我一直相信,人與人的關係是動態的。除了家人親屬關係是永遠不變之外,其他的關係都會動態改變。即便是夫妻都可能會變前夫前妻、男女朋友會變成前任,更何況是老師與學生?

我常「指導」某位住院醫師寫論文,也「教」某個住院醫師開刀,在那個時空當中我們可能是師生關係,可是放大來看,有一天曾經的學生會變成我的學弟妹,再一段時間會成為我的同事,甚至幾年後可能變成我的主管。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我不這麼認為,甚至覺得是自欺欺人情緒勒索的觀念。

學習是你的權利,教學是我的義務。認真教年輕人是我的義務,如果年輕醫師要感謝甚至報答,那就認真學。

嚴格要求

愛生氣的傅醫師。

每週二是外傷急症外科的晨會,住院醫師會整理過去一週外傷的病患,然後在會議上報告,包括急診處置、手術過程、加護病房經過...

我很愛問問題,每一個時間點、決策原則、處置判斷,只要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就會被我提出來問。有時候只是報告者沒講清楚,問了之後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有時候是處置跟一般常規不一樣,住院醫師甚至主治醫師會被問到啞口無言。

大家似乎都知道週二傅醫師會罵人。

有一天開完會後去查房,我問稍早也有參加會議的學生:「你們會不會覺得,怎麼一個病人的處理,被我挑出那麼多的問題?是不是覺得我們都在亂搞?」

學生當然不會正面回答,不過聽我在會中問的問題,難免他們會這樣想。

「這跟打籃球一樣,一般觀眾看球賽,看到隊伍發動快攻:傳球、傳球、助攻、三步上籃,得分,看起來很流暢,好像無懈可擊。」

「我們在開會的時候,討論每個個案,就像是把一場球賽回放,然後定格每一秒的動作都拿出來檢討,這個時間點該出手為什麼遲疑?你上籃的時候走步了,裁判沒有吹哨不代表你沒走步!」

「用這麼嚴格的標準來看,就算是 NBA冠軍也禁不起檢驗,不過我相信這就是進步的動力,把每個動作用高標準去要求。」

「所以回過頭來,雖然你們看起來好像每個個案都有一堆問題,可是在病患或家屬眼中,整個處置是非常流暢的:病人到急診、做檢查、手術、送到加護病房,然後出院。」

「我們是用世界冠軍的標準自我要求,我們就是世界冠軍。我們的每個主治醫師,將來都會帶領自己的團隊,我們要自我鞭策,每一個小動作都要完美。」

#替生氣找理由
#世界水準
#Traumatologist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第二次機會

有一天因為工作需要,繞到某個非我專科的病房,護理站放著好大一盆花,感謝一位其他科的同事,病人的名字我有印象:一開始在急診差點死掉,我和工作團隊費了很大的力氣把他救活,從加護病房轉出來之後,一切都很穩定,因此我把病人轉給友科,進行最後的重建與復健。

病人轉離我的病房後,就在友科手術後出院,之後也沒再回來我的門診,這天在花籃上看到他的名字才再想起來。

在醫療上,一棒接一棒的治療,本來就是團隊合作的常態,病人在經歷了好幾位醫師的治療後,搞不清楚誰是誰,或是只感謝最後一位其實是常態。我也曾經「收割」過同事的功勞,某個在加護病房搏鬥幾十天的病患,同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治好之後,出院前的幾天在病房是我照顧,最後病人把我感謝的跟救命恩人一樣,卻不知道前段還有其他醫師的付出。

不過雖然是這麼說,坦白講心裡還是有點怪怪的,病人不知道前端他能活下來,是我們團隊的付出與努力。

跟史迪普小小抱怨了一下,這早已是外傷醫療多年來的常帶,但遇到時仍有點不平。

「你千萬不要這樣想,你給了病人『第二次機會』,你讓他有『再活一次』的機會,你跟團隊的努力,是幫其他科的醫師,爭取到更多時間,往後可以幫他重建人生的時間。」

「如果沒有你,他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他在急診就死掉了,也不會有後面的手術與感謝花籃。」

喃喃自語著史迪普說的「第二次機會」,我覺得自己有些釋懷了。基本上他能夠接受後續的重建手術,能活著從我這邊出院或轉床,其實已經代表我的成功,我給了他不同於死在急診的第二次機會。

無論是not today還是a second choice,都代表了外傷醫療的努力,我也應該繼續努力,管他花籃不花籃!

#NotToday
#SecondChoice
#照片是我的學生投稿
#再活一次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人生首播

紀念一下人生第一次直播。

經營社群網站與讀者很多年,當中有許多次直播的邀約,有些是請我當來賓、有些是請我當講者,也曾有頻道邀請我當直播主,企劃預估的斗內金額或是帶貨的利潤都很可觀。

我從來沒有答應。

一來是沒時間,二來是不想影響臨床工作的專業形像,再來是我自認為自己最拿手的是文字,我有把握用文字來感動讀者,用文字來跟讀者溝通。

結果最後還是接了一個直播平台的任務,談自己最喜歡的外傷醫療,甚至是用英文來講外傷醫療。

這是很大的挑戰,接下任務之前完全沒料到壓力如此之大。即便演講內容早已講過許多遍,即便只是把平常講的內容從中文變成英文,但是二十分鐘的演講,我卻花了四個小時在寫稿、潤稿與練習。

今天是人生第一次的直播,就獻給了 @Docquity Taiwan,把高級外傷救命術的基本精神,跟幾個經典案例結合在一起講...

謝謝許多讀者(現在變成觀眾)的支持,幾天前就告訴我已經註冊準備聆聽,今天的首播居然有好幾百位醫師同時在線上,留言區的加油打氣讓我覺得,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

也有許多朋友發訊息給我,把我線上演講中的畫面截余

謝謝你們!

我會繼續努力,讓這個新平台的內容更充實,讓外傷醫療的火燄繼續燃燒!

不過就是講英文而已嘛~練習就好了,花時間就好了~ #我可以更強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專程來一趟

謝謝每一個專程來看我的你。

門診快結束的時候,來了一個老病人與老朋友,距離我幫他手術已經大半年,沒有什麼後續的問題,不過他來掛號。

看診之後他拿出 #沉默的希望,「我想請你幫我簽名。」

「謝謝你喜歡我的書,謝謝你專程來看我,謝謝!」

在這個宇宙中,有人喜歡你的作品,特別跑來找我跟我說他喜歡你的作品,這份熱情與恩情,是令人很感動的!

今天下午在基隆長庚演講,說是演講,其實就只是外傷醫學會辦的教育課程,我是其中一堂課的講師而已。只是過去每次都是講專業題目,例如骨盆外傷、多重外傷、損害控制手術之類,今天我想談輕鬆一點的話題,聊聊我在寫作這條路上的經驗。

課程開始前,有一位民眾走進會議廳:「請問院外人士可以旁聽嗎?」

負責課程的秘書有點疑惑:「請問你是.....」

「我是傅醫師的讀者,來聽他演講的。」

會後他也拿書給我簽名:「#沉默的希望 好好看!」

謝謝每一位專程來看我的你。

文明國家

文明的時代,文明的國家。

之前看過一則政治評論,作者說道:「文明的國家,人民有提告的權利,同樣也有被告的義務。」

意思是說,人民有權利表達對事物的不滿意,因而提出告訴,既然人民可以自由向他人提告表達不滿,自然也得接受別會對自己提告,而兩造的是非對錯,則交由公正的第三方(政府、法院、調處機構...)來判定。

最近收到一則病患投訴,一位來急診救醫的病患,對治療結果不滿意,據說又去其他家醫院治療,花了一筆錢。因此投訴我處置失當,要求一個金額的賠償。

負責醫師看完病患就診的紀錄與病患的訴求,自認是沒有醫療上的問題,應該是雙方對結果的預期不同。因此回覆了病患的抱怨內容,再請院內處理相關事務的同事協助。

據說病患無法接受(其實這是預期內的,會投訴就是有不滿意,不可能看到一張回覆單就釋懷),要求了一筆賠償金。

「文明的國家,我們用文明的方法來解決。病患有告我的權利,我有被告的義務,究竟誰對誰錯,該不該賠、賠多賠少,都不是我說了算,也不是病患說了算。如果對方無法接受我的說明,那就提出告訴,再請公正的第三方來判定。」既然身在文明的時代與文明的國家,就應該用文明的方法來解決。

案件的內容不在這邊多說,講了也只是和讀者一起取暖,誰對誰錯,不是病人說了算、不是負責醫師說了算、不是我說了算、也不是讀者說了算,在這邊討拍也不是文明的方法。

病人有告醫師的權利,醫師有被告的義務。

希望我們真的是文明國家。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心電感應

天氣越來越冷,史迪普把居家服改成冬季造型,她有一條寬寬的褲子,會把腳整個蓋住。

那天史迪普從沙發上起身,Peter Fu忍不住問她:「我問你一個問題喔.....」

「不會!」史迪普想都沒想就回答。

P:「你又不知道我要問什麼,為什麼就回答『不會』?」

史:「你應該是要問我:『穿這個褲子會不會踩到褲管吧!不會。』」

P:「你怎麼可能會知道?太可怕了!我要把帽子戴上!」

史:「戴什麼帽子?」

P:「我要戴萬磁王的頭盔,才不會被你識破腦中在想什麼,我以後要叫你史教授!」

淋雨中

我痛恨淋雨!

週末大雨狂炸,Peter Fu趕著去台大國際會議中心參加醫學會,但是擔心那邊很難停車,於是請史迪普載我到捷運站,我的計劃是搭機場捷運到台北車站再換計程車。

史迪普很好心地問Peter Fu:「你要不要帶把雨傘?可能會下大雨。」

P:「不用啦!我都在搭車,然後都在室內,帶雨傘太麻煩了。」

按照計畫從捷運換到計程車上,「請到台大國際會議中心。」接著Peter Fu就很專心地看手機沒看路。

「到了,110元。」司機停好車後,Peter Fu也沒看外頭就付了錢下車,發現司機開錯目的地,開到台大醫院了。

只有幾百公尺,想說就走過去吧!結果此時突然暴雨轟炸,衝到會場的時候,Peter Fu淋成落湯雞。(那種雨勢會濕到內褲裡~)

開完會晚上有個台北的聚餐,Peter Fu渾身不舒服地到餐廳和史迪普會合。

史:「你怎麼搞成這樣?」

當Peter Fu義憤填膺地跟史迪普抱怨計程車司機後,史:「我早就叫你帶傘了,完全不予同情!」

P:「.................」

昨天從急診下班時,Peter Fu打算到對面買晚餐,一邊走路一邊問史迪普要不要幫她買什麼。

史:「你確定要用走路的?不是在下雨嗎?」電話中史迪普很關心。

P:「好像還好,我剛看到一個老阿罵沒打傘也走過去了,不用擔心!」

Peter Fu一走出急診,站在馬路邊等紅綠燈時,嘩啦嘩啦開始下暴雨。

我痛恨淋雨!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成長

很多人喜歡欣賞大師開刀,無論是網路上的影片或某些學術研討會的示範。看厲害的前輩開刀,就好像欣賞一件藝術品,或是藝術家完成作品的過程,看他們行雲流水的動作,除了自嘆不如之外,也可以臨摹大師手法,讓自己再更進步一些。

不過我很喜歡看年輕住院醫師開刀,當然他們的手法一定不純熟,可是有另一種特別的感受。從他們的開刀過程中,彷彿可以看到年輕時的自己。動作緩慢笨拙,就跟我當年剛入行時一樣;許多進行中會犯的錯,當年我也犯過(說不定還不只一次~);因為沒有自信而害怕得發抖,以前自己何嘗不是如此?

我喜歡在旁邊看,適時地提點該注意的步驟,以及某個可能會出現危險的禁區。

更喜歡在陪年輕醫師開刀的過程中,看到他們的成長,也從旁感受到他們對自身進步的喜悅。學會開刀的感受是很直接的,我當年有親身的感受,從每個步驟都害怕地瞻前顧後,到充滿自信地完成一檯手術。

有沒有把握與自信,我從旁邊一眼就看得出來。(這跟開得快不快熟不熟練,有點不太一樣,開刀的自信心是一種無法用言語文字描述的氣質)

開刀的每個時期,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與挫折,也可能會搞砸不同的事,克服了第一關,接著要過第二關...陪年輕人從一開始的生疏不知道該怎麼做,到訓練中期出現的瓶頸,再到技巧突破之後的威風八面,我陪他們成長一次,也回顧了自己成長的過程,好像自己又成長了一次。

陪著年輕人開刀,感受自己的成長,就如影片回放一般。


永不放棄

可能有讀者看過這張投影片,「永不放棄」是我的演講生涯中的常青講題,也是前天的重要演講的開場。然而講題或許一樣,裡頭的故事卻經常更新。

這張照片是多年前的某個值班夜,一群醫療人員為了救一條命,而徹夜工作著。

病人的生命力很堅軔,即便到院時狀況很糟,但仍是頑強地活著;醫護人員更是拚命,並沒有因為傷勢的嚴重與悲觀而放棄。最後病人活了,醫護人員笑了。

我很喜歡用這個故事開場,來談談這個支持我一直往前走的信念:永不放棄,不要輕易放棄病人,更不能放棄自己!

行醫生涯中見過太多生命的強軔,許多看似機會渺茫的病況,病人居然能挺得過來。病人自己都沒有放棄自己,醫療人員豈能輕易放棄?

有好幾次,大家都覺得沒機會了,團隊中總有人會想要「再多做一點」、「再拚一下」,就這麼一點、一下,戰局就被扭轉,「放棄」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兩次自我放棄,覺得沒什麼好拚的了。一次是高中二年級,班上一共三十幾個同學,我的名次永遠是三十名後,那時候對前途一點期待也沒有,能考上大學就滿足了,根本不敢想是什麼學校什麼系;另一次是大學時,在各種活動與外務中迷失自我,連畢業恐怕都有困難,更別說選什麼大醫院或熱門科系,將來的發展也是想都不敢想...

不過人生隨時都有可能改變,想要奮起隨時都不嫌晚。對年輕人的演講場合,我常有的一個橋段,是把學生時代很爛的成績單秀出來,下一張是教授的證書,通常講到這邊會有驚呼或掌聲。

演講的橋段是一回事,我更想談的是改變與堅持,不應該輕言放棄、沒什麼好放棄的,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病人不會放棄自己,醫療人員不該放棄病人,自己更不需要放棄自己。

永不放棄。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什麼都沒做

觀察也是一種治療。

在醫療工作中,聽過太多各式各樣的病患與家屬抱怨,抱怨技術差、設備爛、態度不佳、環境髒亂、收費貴.....早就習慣了。

唯獨就是對於有一種抱怨,到現在我還是不能忍受,會想跟抱怨者多講幾句:「來到醫院,結果什麼都沒做!」(這個抱怨是我的地雷點,無論是對我個人、我所屬團隊,甚至是其他醫院的抱怨~)

很多很多年前,我還在當學生的時候,曾經與一位開業醫師前輩聊過,他說病人會跟他抱怨「什麼藥都沒開、也沒做檢查!」,「事實上病人不知道,排一堆檢查有什麼大不了?真正的功力是看出病人不需要吃藥不用做檢查!」當年還小,聽不懂這句話的道理,現在經驗多了,才能體會前輩講這句話的真意。

一個脾臟撕裂傷的年輕人,從其他醫院轉送來我們這。我看了一下病患資料,是三天前受的傷,前家醫院做的電腦斷層顯示撕裂傷滿深,不過不到需要手術或做其他治療的程度。

「目前狀況還算穩定,持續觀察就可以了,請問你們為什麼轉過來?」年輕人很自在地在床上滑手機,我問站在一旁的父親。

「我們那天一受傷,醫院就說這很嚴重,要住加護病房,結果住進去什麼也沒做!」父親義憤填膺。

「住加護病房觀察很正確啊~如果觀察幾天都沒有惡化,這個處置很好啊!為什麼要轉過來?」

「什麼都沒做哪有好?我不放心所以一定要轉來大醫院!」

「那不然你期待要做什麼?開刀嗎?現在狀況穩定不是很好嗎?」我反問病人的父親。

「我還是不放心小醫院的處置,請問你們這邊有加護病房的床位嗎?」

「急性期已經過了,我會安排普通病房住院。不過我必須先講在前面:『住在普通病房,也是觀察而已,而且頂多再一兩天,沒有變化就會出院了。除非病情有變化,否則不會有其他處置。』」我最怕這種抱怨,如果不先講的話,家屬會對接下來的治療有過多的期待。

「不用再照個什麼嗎?」

「照什麼?前一家的電腦斷層那麼清楚,病情也在穩定中,所以不需要。」

結果因為沒有病房,所以病人在急診躺了兩天,終於等到病房住上去之後,我跟他說:「恭喜渡過危機!明天可以出院了?」

「蛤~就這樣?什麼都沒做?」

「觀察也是一種治療,什麼都沒做就讓病人恢復才是功力,你要感謝前一家醫院。」

克服

當沒有天賦異稟時,就只有勤能捕拙。

前天的簽書會圓滿完成,在溫馨的空間裡跟大家講故事,雖然也算是一種演講,但投影片上一張張照片,其實就是一個個故事。我不需要寫稿與排練,麥克風拿起來就可以侃侃而談,這樣的演講對我來說,一點壓力都沒有。

真正的壓力在後頭。

那天簽書會結束,照理說可以輕鬆一下,也有不少與會的朋友約我會後去吃點東西聊聊,就當做是慶功,可是我沒辦法。推掉了熱情的邀請,我得趕著回家....

我有另一場演講要準備。

隔天(就是昨天)有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會主題不是外傷相關,但是主辦人請我也要講一個時段,由於主題不是常講的骨盆外傷或多重外傷研究,而且是全英文演講...

所以我一直有壓力。

但是壓力可以使人成長,壓力就是要克服。

簽書會回到家,打起精神把預講的投影片拿出來,把預先寫好的英文講稿拿出來,一遍遍翻修確保文法正確,一遍遍練習,以免口齒不清卡住。身為非英語系的國家,講英文難免有口音,這是無法改變的事,但是講稿的熟練度與流暢度,這是練習而來的。

直到演講當天早上,我還在辦公室背講稿....

演講時間到,燈光暗下,Ladies and Gentlemen, I am Dr. Fu......

反覆的練習,可以克服恐懼,可以堤升自信,可以讓人家看見自己的誠意與努力。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工作衝刺

以前當學生或住院醫師的時候,看過很多傑出的老師與前輩,總是把大部份的時間在工作上,明明(我從旁邊觀察的感覺)有很多機會可以休息一下放個假,但他們都沒有。

那時候我真的不太懂為什麼。(依然是我從旁邊的觀察,他們應該都不缺錢,至少不差休息幾天少賺一點...)

住院醫師時曾經跟過一個老板,他的病人超多門診爆量,每個開刀日都排好排滿,基本上如果跟到他,會是紮實辛苦的一個月。剛好我在某個跟他的月份中,他要去維也納開醫學會,因此月初我就有點期待,老板會因為出國開會渡假,因此病人少一點。(在我的想法裡,都難得飛到那麼遠的地方,又是風光明湄的觀光大城,那應該會順便停留幾天吧~)

「請問您這次去開會,有沒有計畫去哪邊走走?」開刀的時候,我刻意試探老板。

「沒有。開會是當地週六,所以週四開完刀晚上出發,週五請一天假,週六開完會晚上回來,週一照常看門診,時間不夠。」

那時候的我,無法理解有人不缺錢但是缺時間。

疫情之前我常會出國報告或是跟美國團隊開會,每回買機票的時候,也會想說前後多待幾天,會議之外的時間可以順便玩一下,可是當估算了醫院的臨床工作、教學,或是各種行政事務,也是想想就算了,除了開會期間之外,就前後各一天當做搭飛機的路程假就好。

這段時間我的演講越來越多,許多都在外縣市,不過我也都是前一天下班才搭高鐵或飛機到目的地,隔天一早講完就回來,工作就是工作,渡假是渡假以後有空再說。

今天早上在高雄演講,昨天也是下班才搭高鐵南下,入住飯店時人員向我解說飯店的休閒設施與附贈的遊樂門票,「不好意思,我明天一早就退房了,謝謝。」

中午前我已經回到醫院,下午還開了一台刀。

時間真的不夠用。

那時候的我,無法理解缺時間的原因是因為工作很努力;現在的我,缺時間的原因也是因為工作要努力。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回歸本業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一直追求著各種不同的成績、成就或是所謂的「人生解鎖」。

這些成就或解鎖,通常是靠某個頭銜或獎項來肯定。醫學研究,就要努力升到教授;醫學教育,那也得得個什麼教學獎之類;最近出版的小說,也算是另一個成為作家的人生解鎖...

可是我很明白,在這麼多的頭銜或領域裡,醫療本業還是我最在意的,醫療沒有做好,其他什麼都是多的。或者說,其他的頭銜獎項,應該是建立在醫療本業還可以的前提。

這陣子臨床工作遇到不順,我的心情也隨著病人的病情上上下下。所以這星期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有些重要的演講還沒有準備、論文丟著看不下去、網誌更新也沒什麼新進度。

這種感覺很明顯,希望病人恢復的感覺。

病人順利出院,帶給我的輕鬆感與成就感,遠大過我得到的任何讚美或獎項。

感謝上蒼,讓我的病人能康復,也謝謝病人與家屬的信任。

別管什麼傅教授、老師、作家、Peter Fu了,每個人喜歡我的角色都不一樣,但是...

我就是一個醫生。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20220927院內簽書會

很開心的一個午後。

過去出過幾本書,也辦過許多次新書分享會、簽書會或專題演講。不過舉辦的地方多在書店或某個藝文沙龍,在醫院的圖書館裡倒是第一次。

大部份都是院內同事,原來有這麼多同事是我的讀者,謝謝你們的參加。

分享了成為一個作家的過程,沉默的希望創作的緣起,以及作者對當中角色的剖析,這比過去的每一次演講都要開心。遇到新朋友、老朋友,每天見面的同事朋友,在這個時刻我們用著另一種關係相遇:作者與讀者。

地方不大,來的也不是人山人海,可是相當溫馨,我也有更多時間與每一個朋友聊聊(光是可以在每一本簽名的書上多寫一點字,就是一件很棒的事了!)。

更謝謝幾位院外的朋友,居然專程來看我,希望看到作者本人沒讓你們失望。

希望很快有機會,再跟大家講講故事、講講笑話,分享人生。(據幾位讀者說:今天的演講很好笑~)

尊重之外

尊重之外。

行醫工作中,我們一直被教育著最高準則:「尊重病患意願。」然而當病患意願與現行醫療完全違背的時候,我還是常會感到為難。照理說我應該秉持的最高原則「尊重病患」,他想怎樣就怎樣,他想死我也攔不住....

可是真的如此嗎?

就好像你看到要跳樓的人,要尊重他想死的意願讓他跳?還是不顧他的意志先救人再說?

一個開放性骨折的中年人,傷口不斷在流血,急診做了初步止血處置,也立即安排了止血手術。然而在等待手術的過程中,病人因先前的大量失血而休克,意識也開始混亂,於是基於保護病患,我決定先插管保護呼吸,再加速推進手術室。

病人聽到「插管」兩個字,好像觸電一樣瞬間清醒:「我不要插管!我不要急救!」

所有的人這時動作只好停下來,因為病人拒絕這個很基本、很重要,而且是救他的命的舉動。我可以理解許多人對「插管」或「急救」的抗拒,不過應該僅限於真正臨終的無效醫療,此時此刻還在治療中,而這些處置都是治療的一部份。

我把病人的兒子女兒找來:「你爸快死了,現在插管是救他的命,接著我們就要去開刀,照理說是可以救得回來,我建議你們跟他溝通一下。」

子女的回答很妙:「我爸說不要插管,那就不要插管。」

「就算現在不插管,等一下開刀也要插管。如果你們只是抓著『插管』兩個字抗拒,那現在就可以帶他回家了,我也什麼都不用再做!」

「病人搞不清楚是一回事,你們年輕人不要跟著瞎胡鬧,後果請自己想清楚!我可以尊重你們,不過結果就是命都沒了。」

#還有得救為什麼要抗拒

#全身麻醉手術都要插管

#堅持不插管連盲腸炎都沒得開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學霸?

從小到大,雖然我讀書還算順遂,但真的稱得上「學霸」,大概只有國中時期。

小學的時候看不出來,大家都差不多。民國七十年代,是真的有那種傳說中的老師,家裡開補習班,如果不去老師家課後補習,老師在學校就會針對你。我就是那個被針對的人,但也就這樣畢業了~在老師的批評與謾罵中畢業。

國中是道道地地的學霸,文科國文英文歷史地理、理科數學理化,從來難不倒我,考試沒掉出全校前三名過,然後毫無懸念地考上台中一中。

高中遇到的挫折不少,在台中一中裡我見過各式各樣的怪物,我準備了半天的考試,只能拿個七八十分,學霸卻懊惱著因為粗心錯一題而沒有一百分~一直到高三成績才勉強拉起來,醫學系是考的上,但我自己知道,能力離第一志願還差得遠。

大學就更不用講,到到地地的學渣,目標只能放在及格,標準再低一點就是不要延畢或二一(當年還有二分之一學分不及格就退學的規定)~以前我還在網誌上放過很糟糕的過往成績單(不再放第二次了,不過歷史資料還找的到。)。所謂的學霸,永遠是班上固定幾個人,他們是天,我不是地,我是地底~

不過求學就是這樣,過程而已,只要能畢業能就業,工作中付出的努力與最終的能力決定所有的事情,當年的學渣現在穿上教授袍也勉強人模人樣。

二十多年前的某個假日,那時候我大三(還是大四,忘了),我和當時的女友在台北車站前的麥當勞吃東西,隔壁坐了兩個高中生在討論作業。

A:「這題你會不會算?剛才老師講解我沒有聽懂。」

B:「應該是這樣解...」(我就坐在正隔壁,聽他們在討論一個很簡單的微分,但是兩個人講的方法都是錯的。)

我有點忍不住就走過去:「這個要這樣算,這個乘這個再加這個....」

前女友當時很不理解我為什麼要幫他們,「也沒什麼,看到他們就想到曾經我自己也不會。」

我常幫學生上影像課,有一天我坐在病房討論室整理論文,兩個學生在討論某個病人的病情,可能沒注意到我也坐在會議室裡。

聽起來是個很有趣的案例,然後他們把電腦斷層打開來看,我忍不住抬起頭遠遠跟著看。兩個人討論得很起勁,可是似乎跟我的判讀不太一樣,也跟病人的病情不太符合。

等他們討論結束,我把他們兩位叫住,提醒了一下正確的閱片方式。

突然讓我想到自己成長的過程,也想起自己曾經也是如此。

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練習而來

每一件事都是練習而來,每跨過一個門檻,能力又會增強一點。

前幾週接了一個演講邀約,對像是全亞洲的醫師們,所以必須是英文演講,談的是我比較少講的主題:槍傷處置。(雖然我去美國是去學這個,甚至還有槍傷論文發表,但必須坦白講,在台灣遇到還是少,也很少演講這個主題~)

通常我對演講邀約都是來者不拒,總覺得多交點朋友、讓別人多知道一點自己的專長、也多一些經驗的磨練。這次原本也是,可是一接下來就感到壓力了~

全新的主題,國際性的線上演講,全英文演講與即時問答......

這幾天都被關在投影片地獄中,不只如此還要寫英文講稿。(我必須誠實地說,自己的英文並沒有流利到可以直接像中文演講一樣侃侃而談,一定得搭配稿子以免卡卡,又或者即席講出一堆錯誤百出的文法。)

應該有練習幾十次吧,才能夠順順地一張接一張,控制時間在範圍內,最後一兩次時,甚至可以加入抑揚頓挫與一些情感。

鏡頭打開,主持人向線上聽眾介紹我,接著我跟大家打招呼,然後深吸一口氣:開始了~

一直到整個演講結束,我才發現自己坐姿僵硬背上流不少汗,這個演講讓我壓力很大。然而克服之後,人生成就又解鎖一樣,能力又再往前跨了一步,我對槍傷處置、甚至是英文對答,又有另一層的領悟,不只聽眾,我也讓自己有了一些收穫。

很多事情其實就是「多那一點點,就會不一樣」。

我如果沒接這個工作,現在輕鬆得很,但我就沒辦法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哪裡,也沒辦法再提升一點能力;我如果不逞強同意英文問答,請主辦方找中文翻譯,那會是多麼容易的事,但成功之後的成就感我也得不到。

其實就是練習而已。

其實就是花點心思花點時間而已。

為自己的付出,終究會回到自己身上。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垃圾時間

我想各行各業的業務行銷人員,一定都有被客戶拒絕過,保險經理人、房屋仲介、銀行貸款...等等。

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假日去看一下新車展示或某個預售屋,其實沒有打算買的意思,但幾天後銷售人員會打來詢問:「請問您考慮得怎麼樣?」

會打電話來問,一定是希望能做成這筆生意,這牽涉到業績與收入。每個人拒絕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不用,謝謝。」「我還在考慮。」「我跟家人討論一下。」......有時候會遇到不死心積極的銷售人員,會一再詢問,直到被正面拒絕為止。

我有朋友是頂尖銷售員,他說自己從不浪費時間與口舌在不會成為自己客戶的人,與其死纏爛打某個不會成交的客戶,不如把時間花在開發新客戶上。 

我也常會建議病人做某些治療,病人也不見得都會接受,但不一樣的是我不是做業績的人,建議純粹是基於專業與職責,身體是自己的、命是自己的....

行醫多年,我不敢說看人很準,但是對於感受出病人的拒絕,倒是非常精準,只可惜我沒辦法像朋友一樣,在感受出拒絕之後,就不再浪費口舌,醫師有很多話要講是責任....

但就是垃圾時間~

幾個月有個膽囊發炎住院的病人,照理說三到六個月之後,應該來接受手術將膽囊切除,否則往後還會再發作。

今天他照三個月前出院時預約的時間回診。

P:「如何?準備好了沒?要來開刀了。」

病:「可是我最近都不痛。」

故事先寫到這裡。

我的雷達與直覺,已經知道病人不想開刀,他的說法就是一種拒絕的暗示。如果是需要這個手術的業績,照理說應該繼續說服繼續勸說,直到病人直接說出「我不想開刀」為止。

但是我不需要,我還真的想到此為止。

可惜不行。

「目前你的疾病沒有治療好,膽結石可能.......以後..........所以我建議........」接下來的這幾分鐘就只是完成我身為醫師職責的垃圾時間。

「嗯...我考慮一下,下個月再跟你排時間好了。」

「沒關係,我不會再約門診,我相信你不想開刀,有緣再說吧!」該說的話說完,我的義務也盡了,後面就可以快點結束。

有時候我常會猜想病人怎麼看我,一直叫他開刀是因為想賺錢還是缺業績?很想拒絕醫生卻不知道怎麼開口?最後幾分鐘的垃圾時間,雙方都很煎熬........

體重測試

門診醫囑系統有非常多表單要填,和疫情相關的旅遊史、接觸史與職業,各種檢查需要填寫適應症,打針吃藥是否會過敏.....

要完成一個看診,要按非常多的按鈕。

有位太太腳上的傷口看起來有些發炎,Peter Fu打算開些抗生素給他吃,在開藥的時候電腦跳出詢問視窗,要填入病人體重(系統會自動換算藥量是否正確)。

P:「請問你體重多重?」

太:「要幹什麼?」

P:「要計算藥量而已,沒別的意思。」

太:「嗯...58公斤....不對!那是我穿很多的時候量的,應該只有56.....」

P:「喔...好。」(準備結束這個視窗與完成開藥)

太:「你寫55好了!我最近開始上健身房,應該會再瘦一點。」

P:「還是寫50?」

太:「可以嗎?也沒那麼瘦啦~唉唷醫生你真會說話....」然後心滿意足拿著藥單離開。

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生命的指導

病人用生命在教我們東西。

以前當學生的時候,老師常跟我們說這句話:「病人是醫生的老師,他用自己的身體當教材。」

坦白說,年輕的時候聽到這句話,總覺得有點似是而非,甚至有些做作。病人就是病人,有病才來找醫生,並不是特別來教醫生的,醫生幫他治病,也是基於職責,何來的教與受之有?

隨著年紀與經驗增長,卻慢慢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思。當然病人來就醫的原意,不是為了教我什麼,可是確實我們能從病人身上看到、感受到什麼。

今天聽了一場有趣的演講,同事收集了多年來病人的照片,從手術前到手術後,一年、兩年...很多年,一張照片看不出什麼,可是連續的影像,就能看出一個疾病的進程,或是一個治療的長期成效。

「隨著這些照片,我們等於是看著病人長大。」當同事秀出一組病人從嬰兒時代開始,一直追蹤到成人的照片,橫跨幾十年兩代醫師師徒,「其實病人也是看著我們長大~」同事從當主治醫師後接手前輩治療的成果,繼續追蹤著病患,如今也已經是資深的教授了。

聽到這句話時,我格外有感。病人用他的一生,來告訴我們某個病的長期變化,這不是課本上一句話或一張圖表可以呈現的。

需要用時間來累積,對病人與對醫師都是。

幾年前的某一天,我在急診遇到一個膽道阻塞的病人,病人的姓氏非常特別,所以我有點印象,是我當總醫師時院長的病人,我曾經照顧過他一段時間。

當我走去看他時,彼此都沒有自我介紹,我確定他是那位我曾經照顧過的患者,對方也一眼認出我來:「你出師了!既然院長退休,那我當然是給徒弟看了~你也很清楚我的病情。」

於是他就成了我的病人,我從他身上看到這些年來的變化,當年幫病人手術後的恢復情形。

我有一門固定幫醫學生上的影像判讀課,因此我常在工作中,收集特殊影像的病歷號碼做為教學素材,可能是很典型的影像表現,也可能是很特殊罕見的疾病。其中有一堂課是判讀腫瘤的位置與期數,因此我的清單裡有著各種不同嚴重度的腫瘤病患病歷號碼。

當我要給學生看某些嚴重腫瘤的影像表現時,會將病人的影像調出,在密密麻麻的檢查清單中(癌症病人總是做一大堆檢查)找出某一個日期的片子,那天的影像可能很典型。

雖然他們未必是我的病人,很多人的臉我根本不認識,可是在每一次教學中,對他們的名字看到都有印象了,就好像老朋友一般...

有些病人我收集病歷號碼的時候是三年前,時至今日我看到他還有在做規律的檢查,我就知道他還活著,有時候甚至會忍不住看他最新的檢查結果,是否復發?是否擴散?就像關心朋友一樣。

有些病人在我收集到某個嚴重期數的影像檢查後,沒幾個月就沒再更新檢查清單,我大概就知道意思,居然也會忍不住難過一下....

病人真的用生命在教我們東西,無論是醫學知識還是其他。

2022年9月7日 星期三

書訊

這篇不是宣傳,但還是想來談一下 #沉默的希望 這本書。

新書出版一星期了,感謝各位讀者,目前銷售成績達標,也都還在排行榜上,甚至一度衝到博客來即時榜總榜冠軍。

我想大部份的朋友都買了,也讀了吧!(或者說,願意支持的朋友,應該第一週也都陸續購書了。)

我必須很自豪的說,這是我所有作品中,寫作技巧最好的一本書,其難度遠超過前幾本醫學散文,自然精彩度也遠超過前四本。

你可以把它當作像復仇者聯盟一般的英雄爽片來看,只是裡頭沒有超能力超級裝備,也沒有打打殺殺。(一點點篇幅,但也不是主角們。)

你可以把它當作醫療寫實劇來看,裡頭的世界雖然是虛構的,但醫學觀念、處置、甚至殺人手法與刑求手段,都是基於醫學專業所寫。

你可以把它當做科幻小說來看,會真實到希望能活在有這群英雄守護的世界。

你可以把它當做懸疑劇來看,最後的結局雖然不會是令人反轉的意外,不過當中的劇情轉折會令你驚訝的。

身為一個作家,除了讓讀者在書中的到娛樂之外,也有義務傳達一些概念,而不是看到最後一頁時,卻會問自己:「我到底讀了什麼?」

每一次的作品出版前,編輯會議上常會有熱烈(甚至激烈)的討論,可能是某篇文章的去留、某個段落的修正,甚至只是某個字或標點符號....這次 #沉默的希望 也一樣,作者與編輯群曾就本書要傳達的意念有過不同看法,最後作者把他想傳達的想法寫在序言中,也說服了編輯群。

希望也能說服你...

以下的文字部份節錄自作者序「英雄的面貌」中:

小說裡的俠客或是電影裡的超能力者,往往用「殺人」的方式來拯救世界,我想呈現另一種英雄的面貌,用「救人」來拯救世界。不是非得飛簷走壁、以一擋百才能當英雄;或許醫師給人的印像都是文弱書生,但在屬於他們的舞台上,一樣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魄。

每個人可能都幻想當英雄,我們可能也都幻想過活在有英雄的世界,可是英雄的面貌有很多種,即使沒有超能力與高科技,凡人也可以是英雄。 

亂世當出豪傑,醫中亦有俠者。這是我對這份作品的註解,以及最原始的創作緣起。

還沒看過 #沉默的希望嗎?不會令你失望的。

都沒人來看

忙碌的外科急診下午,一個車禍全身擦傷的中年人被送來,我起身去診視病患。

初步的評估都是皮外傷,於是我幫病人換藥之後,告知有兩處關節需要照X光,病人點點頭表示同意並瞭解。

於是我走回電腦開藥單檢查單,正此時病人的電話響起:「還沒啊!醫生都還沒來看,也不知道在等什麼.............」

Peter Fu停下手邊的工作,抬頭看他一眼,病人還在講電話~~

這時候:

A:當做沒聽到,懶的跟他扯,快點把事情做完就好。

B:站起來跟他說:「我不是人嗎?我不是剛才看過你?」

#你選哪一個
#你覺得PeterFu選哪一個

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早餐店

院方目前仍維持嚴格的防疫政策,住院病患必需採檢,陪病家屬也必需採檢,一旦接受採檢就不能離開醫院。

有個需要手術的病患,採檢後正在等住院,他的家屬晃到我的座位前:「我可不可以出去買點吃的?」

P:「你採檢了嗎?如果採了就不能離開。」

家:「那我現在肚子很餓,要怎麼吃東西?」

P:「你可以請其他家屬幫忙買,然後在急診門口交付,急診也有食物販賣機。」

家:「我沒有其他家人可以幫忙,食物販賣機是賣什麼的?」

P:「有飲料、麵包、餅乾。」

家:「那如果沒有我想吃的口味怎麼辦?」

P:「........................」

我應該在急診裡開一家早餐店。

不敢睡

某天下午,一個中年婦女來掛急診,自訴早上被家中鐵門撞到頭,現在有點頭暈。

由於沒有任何神經學症狀、劇烈頭痛或嘔吐,因此初步判斷不需要做檢查,只要持續觀察即可。想當然耳,病人一定不會滿意這個處置~

幾乎每天都會遇到這類「輕度頭部外傷患者」,病人想做檢查,醫師判斷不需要檢查,然後就會出現歧見、抱怨,甚至僵持不下。

「不要太擔心,距離受傷已經好幾個小時了,你還可以正常走路講話,甚至跟我吵架,代表腦部意識清醒,繼續觀察就好。」住院醫師招架不住,所以我自己處理。

「那要觀察多久?」病人大概知道我不會妥協,所以轉向問我接下來的安排。

「六到八小時,如果沒變化,後面再發生腦出血機率就極低了。這張『頭部外傷衛教單張』你帶回去,上面的症狀如果出現,請趕緊回急診!」我連同藥單與相關文件給病人,就讓他離院了。

隔天一早,病人又來掛急診,我對他的名字與穿著還有印象,所以上前問他發生了什麼事。

「醫師,我現在好想睡覺,會不會有問題?人家說腦出血會想睡覺,我昨天一整晚都不敢睡,怕一睡下去就醒不來了,我現在好睏,會不會有問題?」

「你一整晚都沒有睡?」

「對,我不敢睡,但是我現在好睏,會不會是腦出血。」

「回家,睡覺,睡飽一點。」(拍拍)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作家感受

謝謝你喜歡我的作品,謝謝喜歡我作品的你。

今天一進診間,護理師告訴我他買了 #沉默的希望,而且看完了,請我幫他簽名。

「真的好好看喔!我一拿到書就一口氣看完了!你怎麼那麼會寫?」護理師非常熱情,雖然我們共事多年,早已經非常熟了,可是他今天比平常熱情~~

「哦~真的嗎?謝謝。」我被誇獎得受寵若驚。

「真的耶~很好看!我之前都有看你的臉書,知道你文章寫得很好,可是看完這本小說,對你的寫作能力的看法又更不一樣!」

雖然我跟護理師已是多年好友,但今天聽他這麼講,真的令自己很感動。有一個讀者在你面前,親口告訴你,他覺得你的作品很好,他喜歡你的作品。

這對一個作家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過去我寫過很多文章,也出過四本書,但是我從來沒有以「作家」自居,都是自稱「文字創作者」,因為我寫的故事,都是真實發生的事,我只是把它忠實地記錄下來;然而自從出版了 #沉默的希望之後,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說,我是一個「作家」。

這個故事是完全獨創,宇宙由我建構、人物由我設定,整本小說都是我的創作。

謝謝買書的讀者朋友們,無論你們買書的理由是什麼,或許是喜歡Peter Fu這個角色、或許是喜歡網路上的文章、或許是看過過去作品所以期待新作,又或許只是客氣支持一下捧個場...

我都希望你們能喜歡這本作品的內容。

同一天的門診,還有幾位朋友也帶書來給我簽名,一邊簽名的同時我一邊問他們:「你們讀完了嗎?喜不喜歡內容呢?」

「很喜歡!寫得很棒!」

離開診間時,雖然我仍一貫笑笑地跟大家說再見,其實眼眶有點泛紅,原來真的有人喜歡我的作品,就在我面前親口跟我說,他喜歡我的書。

身為作家,寫書是想講一個故事,是為了我的讀者,無論銷售量如何,我真的做到了一個作家該有的承諾。

突然可以理解有歌手說過:「就算台下只有一個聽眾,我也要努力唱給他聽。」

謝謝你喜歡我的作品,謝謝喜歡我作品的你。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防衛性駕駛

趕上班的早上,Peter Fu和史迪普一起開車去醫院,史迪普有打卡的時間壓力,所以Peter Fu自動坐到副駕駛座:「你開車!你開得比較快。」 

 「好。」史迪普也沒拒絕,就去開車發動。 

 我們一轉出住家的巷子就遇上大塞車,Peter Fu這時候說:「其實我也不是真的開得比你慢,只是現在的路況很不穩定,你又趕時間,不管你開還是我開都有可能遲到,為了避免被你唸,我就決定讓你開。」 

 「沒關係,我開就我開。」 

 「這很像現在的『防衛性醫療』,當遇到風險太高的案例,而家屬又很愛亂告的時候,醫生就會選擇避免風險,把決定權丟回給家屬,然後自己少做一點。」Peter Fu繼續滔滔不絕。

 P:「可是這樣一來,病人反而會無法得到高品質的醫療,因為醫師會以『不被責難』為原則來行醫。就像我不想開車,以免因為不是我的問題導致你遲到卻被罵,但是這樣你就損失了被開得慢一點但是很安全很穩定的駕駛載去上班的機會。」 

 史:「我一直忍著不想跟你辯,不過你才沒有開得慢又穩!你是該快的時候不快,不該快的時候用衝的~」 

 P:「………………………」

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白色巨塔的你我他

各位是什麼時候認識Peter Fu的呢?

是先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傅醫師,才認識網路上的Peter Fu?還是無名小站時代開始追蹤Peter Fu?在臉書粉專或是某篇被轉貼的文章認識呢?

無論是哪一個,也無論我們有沒有見過面,我都謝謝你喜歡我的文章。

除了最近正值宣傳期的<<H.O.P.E.沉默的希望>>之外,大家知道<<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醫人三角的獨白>>還是<<銀蛋彼得>>嗎?

有沒有四本書都看過的讀者呢?

可能很多讀者都是「知道」Peter Fu有出過書,但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書,或是沒有看過。

睽違五年,再度有文字作品問世,趁此機會出版社將過去四本書再版,以套書方式發售<<白色巨塔的你我他:傅志遠創作十週年珍藏套書>>,我也有機會再回頭檢視自己過去的文章,回味一下當年發生這些故事的時空背景與感受。

十年真的是很長的路,十年前寫的書,書中的故事一定發生在更早之前,更別說<<銀蛋彼得>>還是我學生與學醫時期發生的趣事。這四本書的故事,幾乎就是Peter Fu傅醫師的成長之路!

<<銀蛋彼得>>講的是醫學生時期的迷惘與徬徨,在各種考試訓練中笑料百出。

<<拚命>>講的是我初入行之時,與死神交手的驚心動魄與感動。

<<醫生不醫死>>談了許多醫療的陰暗面:不好的病人、不好的家屬,甚至是不好的醫生~

<<醫人三角的獨白>>當我自己也當過病人家屬,甚至自己也當了病人,在醫師、病患與家屬這三個角色中,我真心理解什麼是同理心。

謝謝出版社,謝謝過去十年的自己,更謝謝十年來一直看我文章的你們。

#H.O.P.E.沉默的希望

#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

#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

#醫人三角的獨白

#有一個銀蛋叫彼得從小生在大醫院

#白色巨塔的你我他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兩大力量

我一個月大約有十三到十五班第一線外科急診班,還有夜班手術、常規手術與門診。

我每週都有固定的醫學生教學、偶爾穿插護理或住院醫師的教學課程。

我和我的研究團隊,隨時保持五六篇論文在撰寫與投稿。

我一年大大小小的演講,密密麻麻排滿在行事曆上。

每週有兩個晚上我會更新網誌,把遇到的故事講一講。

本週出版的長篇小說,是我的第五本作品,繼前面四本醫療散文後的全新嘗試。

坦白說,我真的很忙~我大部份的時間都在做以上的工作,名為工作,其實是事業經營的一部份。

這篇文章我想講兩件事:一個是對事業的熱情、一個是家庭支持的重要。

前幾天參加一個職業生涯分享會的演講,聽眾提問:「現在的年輕世代比較重視生活品質,請問如何在工作負荷與生活品質間取得平衡?」

真的很難...前面那幾件事情,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基本上也會和生活品質相衝突。

「我已經不再是年輕人了,我不應該用老一輩的口吻告訴年輕人『必須吃苦耐勞、必須做牛做馬』。不過確實,要在工作上出類拔粹,除了工作時間時百分之百投入之外,勢必要付出一部份自己的時間。所以『工作負荷與生活品質』並不是問題,該問自己的是『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工作成就與生活品質』才是需要考慮的事,兩者相拮抗,勢必得做出取捨。」

值班之外的時間,我常待在辦公室看書、寫論文、改論文,或是處理科部行政的事情。

下班之後,也都是抱著電腦在做事,寫論文、改論文、報紙專欄、網頁更新、寫書...

沒值班的假日,我可能有教學活動或是某個演講。

我很感謝史迪普百分之百的支持,「我知道這些事情對你很重要,都是你口中的未來。」某天我要出門前,他這麼跟我說,當天我有全天的活動,他也沒閒著必須帶兩個孩子上才藝課跑一整天。

能夠走到今天,對工作的熱情與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保持、繼續努力,謝謝自己的堅持,謝謝史迪普的支持。

2022年8月25日 星期四

請付費

便宜不等於免費,是的,這要錢。

急診病患完成治療要離院前,護理師會把批價單拿給病患,讓病患去繳費。有時候就會聽到抱怨「這還要繳錢喔?」「什麼都沒做也要繳錢?」「醫院不是應該有愛心嗎?」

由於這類病人還是少數,所以我們聽一聽翻個白眼就算了,當作笑話一則。

病人在急診縫合後,今天來門診拆線。離開診間時護理師給他批價單,病人的反應是:「急診不是已經繳過錢了?為什麼今天還要再繳一次?」

「急診是急診,門診是門診啊~今天門診有做處置,當然還是要繳費。」說實在話,我完全不理解,為什麼要跟病人解釋「看門診要繳費」的事~

「我是說,急診已經跟我收過一次傷口縫合的錢了,後續不是應該有售後服務嗎?」

「售後服務是對商品,你應該不希望我們把病人當做商品吧!」

「當然不行啊!我們是活生生的人耶。」

「那就不是售後服務,這是專業醫療。」

病人似乎不太能接受我的說明(其實我根本不想再說下去),拿著單子碎碎唸地離開,沒多久又回診間敲門:「我要開診斷書。」

拿了診斷書離開,半小時後又再度回來:「診斷書也要錢喔?」

「對,要錢。」

善意提醒

一早史迪普跟Peter Fu去上班,當車子彎進醫院的車道時,自小客車必須要走左線,右線是留給大巴士走,很多路不熟的駕駛會在這邊走錯。

P:「這邊彎過去要走左線喔!」

史:「我知道,我開過很多次了。」

P:「我只是提醒你一下,有些人會不小心開錯道。」

史:「我又不是你。」

P:「你幹嘛這樣,我好意提醒你,然後你就要攻擊我。」

史:「你就是一副會開錯的樣子。」

P:「...........................」

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回歸初心

做每一件事,都有一個原始目的,所謂的「不忘初心」,應該就是這個吧!

前天寫了一篇文章,在談治療後獲得家屬感謝這件事。醫療的原始目的,應該是為了「把病人治好」,至於事後的感謝,都只是額外附帶的好而已...

我們是為了「把病人治好」而從事醫療工作,而不是為了「獲得家屬的感謝」而做這份工作。

我常幫學生們上課,可能是影像判讀、可能是外傷急症處置的觀念,課後我也會問學生:「聽的懂嗎?」(因為我常看他們一臉茫然~)

「謝謝老師!你教得很仔細。」

學生都會跟我說謝謝,口頭之外,我也常收到學生寫的感謝卡片,或是票選優良教師。

被學生感謝當然很開心,也算是自己對醫學教育的一種肯定,可是在學生表達謝意之餘,我總是跟他們說:「要真的學會才重要!我教你們東西的目的,是希望你們學會,而不是為了得到你們的感謝而教!」

不敢說自己是多麼無私的人,無論被病患或學生感謝,當然有被肯定的開心,可是這都非我做這些事情的本意,無論醫療或教學...

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做這些工作的初心,不應該是追求被感謝而做某些事,甚或迷失在稱讚與掌聲中,而該是追求最實際的醫療成效、教學成效....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其實不該每篇文章都提到新書的,不過寫這本書的原始目的,是想「講一個長一點的故事」,透過故事的鋪陳,來建立一個「讀者喜歡的宇宙」。

謝謝每一位支持新書的朋友,當然每個人買書的原因無法深究,有些或許是人情捧場、有些是因為喜歡Peter Fu的人設,也有朋友是對Peter Fu過往文章的喜愛,而對新作品有信心...

回到寫書的目的:是希望寫出讀者喜歡的作品

我也衷心期待,閱讀Peter Fu作品的朋友,能夠喜歡裡頭的文字、人物與故事。

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實質損失

Peter Fu洗完澡從浴室出來,身上的水沒擦乾淨,弄得臥室地上濕濕的,史迪普忍不住唸了幾句:「把水擦乾淨再走出來!地上很濕,結果我都踩到水了!」

P:「那你有什麼實質上的損失嗎?」

史:「.................」

P:「你有滑倒嗎?」

史:「你如果害我滑倒,就不是只有唸你幾句而已!」

P:「..................」

醫人醫心

「 即使治療不成功,家屬依然感謝你。」今天聽了一場前輩的演講,除了他的研究歷程、臨床工作歷程之外,他的投影片上有這麼一句話,這是前輩的終極追求。

我深深地被這句話給感動,能夠做到這樣的境界,那真的是醫療這門藝術的極致。

「治療成功,家屬會感謝我們是正常的,不過這沒什麼好多說,我們不是為了家屬的感謝來治療病人。」

「但是當治療不成功時,家屬卻依然感謝我們,這才是一種很難得的肯定,代表我們的努力有被看見,即使治療不了病患的身體,卻也治療了家屬的內心。」

台上的講者一字一句講出這些有智慧的話,深深地打動著台下的我。

確實有許多次,雖然最後病患沒救回來,但我仍收到家屬寫的信或是網路留言,感謝我對他的家人付出的努力,這樣的回饋格外令人感動!

我本以為這是只是萬中選一的偶然,我碰上這樣的家屬,是我的運氣,沒有對醫療結果不如預期責難醫療人員,反而感謝我們的努力;今天聽完演講,原來這是另一個境界的追求。

醫人、醫心、治療病患的身體,也治療家屬的內心。

今天受教了。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十年一劍












這張照片已經十多年前了,Peter Fu的文章會被注意到,也是從這個獎開始。

趁著第五本書即將出版之前,來談談寫作這件事。大約十幾年前,那是部落格的美好時代,許多文字、圖畫、圖文創作者百家爭鳴...

「你的『無名』帳號是什麼?」年輕人之間交換的訊息,無名就像今日的IG,能夠登上無名正妹,哪怕只有一日也會爆紅。

一開始的寫作只是無心插柳,註冊一個無名帳號之後,寫些生活工作中的大小事,寫著寫著居然得到這個獎,也開啟文字創作之路。

偶然翻到這張照片,忍不住去看看跟我同期一起得獎的部落格主,當然有些轉型成另類網紅,可是更多就這麼消失或最後一篇文章停留在許多年前...

要維持一個興趣超過十年,必需真的很喜歡這件事,也要有很大的毅力與意志。

一路走來,寫作既是興趣,也成了事業發展的一部份。(即使不是眼睛看的到的錢,但名聲、網路聲量、影響力,都是這些年『賺』到的東西。)

最重要的收穫,是電腦前面閱讀Peter Fu一篇篇文字的你們,讓我維持著熱情原因,是因為讀者的支持與回饋。

我知道有許多朋友,從無名時代開始追蹤,到Blogspot、臉書,也是書迷,謝謝你們!這當中有真實的朋友,更有著許多我只看過頭像與大名,但其實多年來就真的像我的朋友一樣的讀者。

「你什麼時候要出新書?」

每次有讀者這麼問我,我都只能苦笑,一方面是創作能量需要累積,另一方面是必須顧慮現實的市場考量。

等了五年,真的夠久了,請期待H.O.P.E.沉默的希望。

寫了十年,也真的寫了好久了,沒有看過過去作品的朋友,這次我會推出<<白色巨塔的你我他:傅志遠創作十年珍藏套書>>。

「你還會不會繼續寫作?」「我喜歡你的文字,希望你繼續創作!」

會的,我會繼續在寫作上保持熱情。

欺騙

關於欺騙。

假日去醫院看病人,我通常不會穿白袍,所以混在人群裡一起坐電梯,就是一般民眾。

電梯裡只有我和另一個男子,男子拿著手機大聲講話:「我跟你講!醫生說什麼都不要聽!叫你簽任何文件也不要簽!我快到了,有什麼事等我來再說!」

可能是意會到自己講話太大聲,電話放下後他尷尬地對我笑一下:「我媽住院啦!醫生講什麼他都聽不懂,我怕他被醫生騙,結果開了不需要開的刀,還是買一堆自費的東西....」

「我瞭解。」我對他微笑點頭。

還好我們在不同樓層離開電梯,他媽媽也不是我的病人。

我有一個住院病人,因為內出血和多處骨折住院,急性危險期已經過去,接下來只剩下慢慢恢復與調養,不過傷口很痛是真的。

「我聽說有一種自費的xxx針,打了之後骨骼會比較快好,傷口也比較快癒合,可以幫我打嗎?」

「沒有那種東西,至少我不知道是什麼。」

「你們這麼大的醫院怎麼連這個都沒有,我鄰居上次去xxx醫院,就有打自費的快速修復針...」

「那還是你要去那家醫院問問看?」

欺騙與否,界限越來越模糊。願打不願挨,道理再多都是騙;願打願挨兩情相悅,就不算是騙。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講實在話

我在當學生的時候,曾經上過一堂課叫「醫病溝通」,裡面談了很多病情解釋的技巧,包括如何宣布壞消息,以及要有同理心等等...

其中有一次讓我印象深刻,老師說:「盡量不要在病人面前提到『死』這個字,或是用『死』來威脅病人,這會讓病人覺得我們在詛咒他。」

小時候不懂,沒有能力與勇氣反駁,長大之後回頭看那件事,坦白說不以為然。

我們當然不會詛咒病人,可是對病情據實以告,不是最起碼的嗎?為了所謂的婉轉,卻令病人對自身疾病有誤解或錯誤期待,我覺得這才不算同理心咧~~

急診會診我一個腸阻塞的病人,電腦斷層一看就是非開刀不可,可是病人前一天堅持不肯開刀,前一班的同事說明過不手術可能的後果,病人還是不願意,多忍了一天之後,肚子痛到受不了,同意讓外科醫師再來會診。

「腸子塞得這麼嚴重,你不開刀喔?」我雖然第一次看到病人,可是很自然地像朋友一樣問他。

「我本身有心血管疾病,我怕開刀的風險很大。」

「話是沒錯啦~不過我還是覺得,肚子脹成這樣還可以忍,真的是滿勇猛的~」

「我可不可以再問一次,如果沒開刀的話,腸子會壞死是嗎?」

「腸子會壞死,然後你會死。」

「如果是醫生你的家人,你也會叫他開刀嗎?」

「我昨天就會叫他開刀了,不會讓我的家人多拖一天....」

很直接明白地表達了我的建議,病人也一聽就懂,術前溝通完成,病人接受手術的建議。跟病人講實在話,我認為這才是同理心的展現。

拐彎抹角

同事有個病人非預期死亡,經過病情與治療過程說明後,家屬可以接受這個結果。但是幾天後病房收到投訴:抱怨病房的整潔不佳、有人偷抽煙、伙食難吃、住院期間照護人員態度不佳...

病房回覆了幾次,家屬端還是有諸多不滿,同事跟我抱怨:「來醫院看病,又不是住飯店,怎麼會有這麼多抱怨?」

「根本的原因是對醫療結果不滿意。」我向同事說我的看法。

「會嗎?之前病情說明會的時候,家屬都接受了這個結果。」

「接受歸接受,但畢竟跟自己預期的結果不一樣。會有這些附加在醫療的抱怨,就是對結果不滿。可能是不好意思跟主治醫師鬧翻,或者講道理他說不過你,知道醫療面沒有錯,但就是不爽!」

對於病人用拐彎抹角地表達不滿,我聽過太多也自己遇到過,找不到醫療上可以挑惕的點,就在其他地方上找麻煩....

門診來了個坐輪椅的病人,一進門就說:「我要住院。」

問診之後才知道病人五天前車禍,身上很多擦傷,這幾天都在診所換藥。「每天去診所換藥很麻煩,傷口又很痛,我想來大醫院住院會比較好。」

「擦傷基本上不需要住院,其實換藥也可以自己換,不見得非要去診所。」

病人跟我講了很久,我沒有答應,換他的父母跟我講,我的態度還是很清楚,沒有住院的理由。問到後來,他們才承認是保險要有住院才有某些給付...

「我會開些止痛藥給你,可以拿藥回家吃,住院恐怕沒辦法。」拿了藥單,他們一家人悻悻然離開診間。

約莫過了十多分鐘,病人氣呼呼地回診間:「醫生你怎麼開這麼毒的藥給我吃?」

「什麼意思?」

「你看你開給我的藥,有這麼多副作用,是不是要害我?」病人指著藥袋上列出的副作用,包括可能失眠、便秘、肝功能受損...之類。

「這就只是一般的止痛藥『普拿疼』,副作用算是最輕的。」

「我不要吃!」

「那就不要吃,基本上這個藥『完全沒有治療效果』,只有『止痛』而已。」我刻意把關鍵字給放慢與強調。

「那我在家傷口很痛怎麼辦?」

「那就吃。」

病人轉身就離開,嘴巴還在碎唸我開有副作用的藥給他吃,護理師不理解病人的抱怨,沒有藥物是沒有副作用的。

「根本的問題,是對『我不讓他住院』不滿意而已.....」

無獨有偶,我在急診遇到另一個掌骨有些微裂縫的病人,據他自己描述,家中沒人能照顧他,所以要求住院,只是他去過前一家醫院遭到拒絕,所以來我們這裡碰碰運氣。

按照經驗,這根本不需要住院。

我跟病人講了一會兒,他無法接受我的說法,不得已,我只好請骨科醫師來跟他說。骨科的同事也花了很大一番唇舌,告訴他目前不須要手術,更不須要住院。

他勉強接受了這個說法,我幫他開了骨科門診的預約單。

「為什麼要回來門診?你不是說這不用處理?」

「不用開刀或住院,不代表就不用管他,還是要來看看骨折後續變化。」

「既然有可能有變化,那不用住院觀察嗎?」

「不用。」

「我到底是骨裂,還是骨折?」

「不管是裂開或斷掉,醫學名詞都叫『骨折』。」

「『骨折』!!那不用住院嗎?」

「不用。」

病人鬧到連他家人都看不下去,連聲跟我說抱歉之後,就把他推出急診了~

「我實在不懂,為什麼有那麼多抱怨?」

「根本的原因,是沒有達到目的。」

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不好意思

有時候會遇到病人跟我看法不同,例如我建議要做某種治療,而病人不願意。

行醫多年我早就習慣了,就是基於職責告知建議的理由,以及不接受建議可能會發生什麼事,講完之後我的義務便盡了,病人要不要接受就自己決定。

其實這真的沒什麼,有些病人很可愛,會「不好意思拒絕醫生」~

想多了,我根本無所謂。

常見的狀況是病人找個理由來推遲住院,例如家中長輩需要照顧、最近在搬家、小狗生產....我總是會很「貼心」地跟他們說:「沒關係,你想好再來掛號,有空的時候我們再安排住院。」

我還是會約個比較久之後的門診,不過大部份的病人就不會再回來。

有一個太太有膽結石,反反覆覆疼痛一兩年,最初見到他的時候是在急診,那次我建議他住院接受手術,他跟我說還沒做好心理準備要想一下,於是我請他一週後來門診再討論。

門診時他跟我說現在比較不痛了,想過一陣子再開刀。

「好的,那你決定好再來。如果突然又大發作,就請掛急診。」雖然我預期他不會回診了,還是給了張三個月後的預約單。

三個月後他來了,「我對開刀還是有疑慮,真的一定要開嗎?要不要再檢查一下?」

「我的建議是開刀,否則這個病不會好,不過如果你還沒下定決心治療,檢查做再多也一樣,其實也不用再回來門診。」

「那這樣會不會對你不好意思?」

「不會,一點都不會,身體是自己的。」

「好啦!還是開好了,已經看你好幾次了~~」病人的反應令我有點啼笑皆非。

「你確定?這種事不能勉強的喔。」

「可以啦!就開啦!不然不知道怎麼面對你。」

於是我在很詭異的氣氛下,把住院單給病人。

住院日是某個週一,手術預計排在隔天。週一下午病人入院,我去跟他打個招呼,並且把手術同意書給他。

當天晚上值班醫師打電話給我:「您的xxx病人說不想開刀,現在吵著要出院。他要我不可以跟你說,怕對你不好意思,可是我還是必須跟您報告。」

「讓他出院吧!也不用預約回診了。」

隔了一週,他又來了:「醫生~歹勢啦!」

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慢車

有一天Peter Fu跟史迪普開車去醫院,前面的車開得非常慢,跟在慢車後面我們兩個都很沒耐心。

結果前車轉進醫院的地下停車場,即使進入了停車場車道,他還是開得非常慢。

P:「結果他也是醫院的人耶~」

史:「真的開得太慢了。」

到了B2,大部份的車都會轉進去找位子停,我們也打算這麼做,結果前面的慢車居然直接往B3開。(通常除非B2停滿,不然很少會有車直接開往B3,那天時間很早,所以B2很空,我們很意外前車的路線。)

P:「他一定是因為我們緊跟在後面,感受到壓力,所以趕快開往B3。」

史:「我覺得不是,他應該是害怕被我們知道是誰開得那麼慢~~」

常識低下

來掛急診的病人,因為病痛或是突如其來的意外,感到焦急或有些不耐煩,我覺得是很正常可以被理解或諒解的事,甚至有時候會出現情緒上的激動與歇斯底理,我也見怪不怪...

但即使這麼多年,我仍是很不理解,許多明明是常識的事,為什麼只要發生在自己身上,就變得什麼都不懂,而且程度之低,降到了一般水準之下~~

騎機車摔倒的年輕人,腳踝腫了一大包,X光照起來有骨折,骨科醫師正趕來會診的路上。

年輕人:「為什麼我的腳那麼腫?」

醫:「因為有骨折。」

大約過了十分鐘,年輕人:「為什麼腳還是那麼腫?」

醫:「因為有骨折,而且才幾分鐘,你為什麼會覺得有可能消腫?」(我已經不知道要回什麼了)

一對車禍的夫妻被送進急診,除了幫病人換藥之外,也照了X光與超音波,檢查起來都沒事,所以告訴他們可以出院了。

「來急診兩個小時,什麼都沒做!這樣就要叫我出院?」

從床上摔下來撞到頭的老太太,兒子們憂心忡忡地陪著進急診。

醫:「不用太擔心!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沒有腦出血,基本上持續觀察就可以。」

兒子們都鬆了一口氣,走回病床邊陪老媽。

大約過了半小時,一個兒子走過來找我:「沒有任何積極的治療嗎?」

#OK好
#地獄遊記

一拳擊退

門診來了一位幾天前車禍掛急診的老伯,一進門就開始抱怨:「我的腳很腫,急診都沒有好好處理!」

Peter Fu看他行走自如,活動正常,因此很放心地跟他說:「基本上以你的關節活動狀況,不太需要擔心骨折或脫臼,至於腫嘛~外傷都會腫跟痛,需要幾天才會慢慢好。」

老伯還是很生氣:「我知道沒有骨折,可是這個擦傷沒有好好處理,我如果變成蜂窩性組織炎怎麼辦?」

看了一下腳踝的擦傷,淺淺的沒有感染跡象,Peter Fu邊換藥邊跟他說:「目前看起來還好,保持乾淨乾燥,就不太會感染。」

老伯:「我有糖尿病耶!這個不用好好處理嗎?」

P:「你既然有糖尿病,那根本的問題是血糖要控制好,血糖控制不好,傷口癒合就差。你的血糖大概都多少?」

老伯:「我上個月測糖化血色素是9.5。」(正常值是4-5.5,9.5代表過去三個月的血糖差不多250~~)

P:「9.5!那很糟糕耶~~你與其擔心感染,還不如先把血糖控制好。」

老伯:「可是,急診.......」

P:「急診什麼?急診有擦藥,有開藥糕、有開抗生素,你自己血糖控制成這樣,還有什麼好講的?」

老伯:「我知道我血糖不好,但是急診的處理.....」

P:「那你還要急診怎麼樣?你自己的健康自己都不管,急診能幫你做多少?」

老伯默默地離開診間。

#擊退
#擺明找麻煩
#地獄遊記

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

詐保

很久沒在診間動怒了,昨天超生氣,請病人與家屬離開後,久久不能自己。

兩歲的小弟弟,幾天前在夏令營滑倒,臉上有個兩公分的傷口,急診同事幫他做了縫合手術後,今天來我的門診拆線。

帶他來的是媽媽,無論是穿著、談吐、舉手投足,都非常有禮貌而且整齊,看的出來教育程度很好,從談話中可以感受出他的氣質與可能的高社經地位。

看起來傷口恢復地還不錯,我一邊檢查癒合狀況,一邊準備拆線,這時候我固定的說詞都是:「需要診斷書嗎?」

「要,請幫我開三份。」

「沒問題。」

拆線順利完成,當我回過頭要來打診斷書時,媽媽很有禮貌地問我:「醫生,有個不情之請想麻煩您...」

「請說。」

「請幫我寫『傷口長度大於七公分』,因為保險給付的金額不一樣。」

我停下手邊工作,抬頭看他一眼,對他可以這麼面不改色地提出這個要求,感到不可思議。「你在開玩笑嗎?」(我差點沒說出Are you kidding me?)

「可以嗎?」

「你說呢?原來的傷口只有兩公分,你要我寫大於七公分?你覺得可以嗎?」
「如果今天六公分差一點,還勉強可以商量,兩公分寫成七公分,你會不會太過份了?」
「小朋友臉這麼小,診斷書寫傷口大於七公分,那是刀疤人嗎?」
「你不要為難我,就這樣了!你們在外面稍等,我打好就會拿出去給你!」

我必須承認,自己非常激動,所以連珠砲把他們請出診間,然後診間裡我仍然餘怒未消。

坦白講工作這麼多年,我見過太多不合理的要求,但是大部份都至少讓人理解...

例如很常遇到病人因為保險給付住院天數一日多少錢,而要求從住三天變成住五天。雖然完全不合理,但是我認為想多領點保險金是人性,還可以理解;但若是明明只有住三天,卻要醫師在診斷書上寫住五天,這就是莫名其妙的要求!

想詐保自己去,拉醫生當共犯幹什麼?

我已經很久沒對不合理的要求生氣,反而已經練就笑笑地拒絕,或是打哈哈帶過。

但是這個事件,真正讓我生氣的是媽媽的談吐與社經地位,完全不像(不應該)是要詐保的人,或是用這麼拙劣的手法來要求詐保的人!我以前在南部鄉下服務過一段時間,偶爾會遇到一些阿公阿媽,會要醫生在診斷書上「寫嚴重一點~」來申請補助,我都寧可相信他們是不懂事,不知道不能這樣做,可是都會區的高級人士,居然做出更糟糕的要求,然後完全不覺得自己的要求很過份。

很久沒有這麼生氣了,我要繼續修煉。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情緒勒索

人來人往、一床難求的急診室,每個人都在排隊等檢查、等治療、等住院...每一個等待都有規則,但很多人都想打破規則~

短短一個早上,就有七八組病患或家屬,來詢問與催促住院進度,當我告知需要繼續等待時,各式各樣的情緒勒索就出現了~~

「我是______(空格中可以填癌症患者、洗腎患者、器官移植患者、低收入戶、殘障手冊),可以先給我病床嗎?」

「抱歉,這裡每個人都有疾病,所以大家也都在等。」

「我非常________(空格中填痛、睡不著、想吐、鬱悶),可以先給我病床嗎?」

「每個人都有不舒服的地方,所以還是請您耐心等候。」

「手術到底要等多久?」

「不確定耶,必須等通知!」

「那我不開了。」

「好。」

#本週企劃
#徵求各種情緒勒索
#不是情緒勒索的勒索也可以
#分享破解也歡營
#開放填空
#地獄遊記

同儕認同

追求同儕認同。

「斜槓人生」是我演講經常談的主題,也是很多聽眾有興趣的事,聊聊醫療工作之外,自己繼續發展其他興趣,甚至成為事業的一部份。

然後這張投影片,總是放在最後總結時,無論我的角色是醫學研究者、教育者或是文字創作者,最根本的本業,還是穿著醫師袍手術服的外科醫師。

所有的角色,都是從本業出發的。

回到幾個月前,中國醫大的主管邀請我去演講,當我詢問主題是哪方面時,對方很大方地告訴我:「講題自訂!住院醫師們指名希望你來演講!」

這反而讓我有點傷腦筋,到底要講深入的外傷研究、還是談點輕鬆的故事與寫作...

我猜想年輕人可能對很艱深的骨盆外傷處置、多重外傷研究的興趣,比不上聽Peter Fu講故事,可是中國醫大是一級醫學中心研究單位,台下聽講的也不只有年輕醫師而已,我如果在台上大放厥詞講著醫院裡每天都會發生的故事,或者分享一堆自己在醫療本業之外的興趣...

人家會怎麼看我?

有很多同業粉絲追蹤者幾十萬,講起故事生動又好笑,民眾婆婆媽媽很愛他們,可是業內同道都知道,可能他的臨床表現比不上嘴巴講的萬分之一,又或者在節目上口沫橫飛地講故事時,內行人一聽心裡會想:「他在講什麼東西啊~~」

斜槓是好事,失去同儕認可就很可惜。我究竟是醫師/作家,還是作家/醫師?

追求斜槓人生的前提,我需要同儕認可我的原始專業,至少醫療專業做得還可以。

以前有幾次應邀進行學術演講,講題是針對某個外傷的研究,照理說主持人介紹講者時,會講一下他的學術成績,為什麼有資格來演講,可是主持人卻是向聽眾介紹Peter Fu,而不是傅醫師或傅教授~~「接下來的講者是一位網紅.......」雖然還是很感謝主持人注意到我另一個身份,可是在學術場合有點令人五味雜陳。

前幾天的演講,我用了前三分之二,快速地把自己的學術歷程談了一下,鼓勵年輕醫師,一個以前不愛讀書常被唸的學生住院醫師,在某個轉捩點也可以改變,然後走上學術之路;後三分之一才開始講故事、談寫作、談斜槓~當我用了大部份的時間來證明專業之後...

講了一大圈,最後繞回這張投影片,斜槓人生的起點是醫療,斜槓人生的前題是同儕認同。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一切的開始

一切的起點,都是這個討論室!

時隔多年,Peter Fu又回到這個討論室!

今天受邀「回」中國醫藥大學演講,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與寫作心得。之所以用「回」這個字,是向人生中很重要的三年致敬。

行醫生涯中我待過很多醫院,有些地方真的只是過客,我是它的過客,它也把我當過客,不留下一點痕跡或感情;有些地方我雖然工作過,但是再也不想去回想那段日子,沒有一點開心的回憶;中國醫藥大學,雖然我也只待了三年就離開,可是我充滿了感恩,那三年成就今時今日的傅醫師與Peter Fu。

演講後我回去加護病房看看,離開多年已經沒有年輕醫師或護理人員認得我,可是那不重要,重點是我還記得裡頭的點點滴滴。

這個討論室是一切的起點,那時候剛當主治醫師,有些臨床問題看不懂,法師在這裡畫圖教我,我們一起查論文查資料;後來在這邊想出許多寫論文的點子,我收集了資料後也是和法師或老板在這邊討論...

有一個值班夜,我在這裡弄電腦,寫了第一篇網誌,Peter Fu這個角色就此誕生。

先前主辦單位跟我聯絡時,希望我先提供演講題目,我想了幾秒,給出專屬於這場演講的題目。(一般我的演講主題不外乎多重外傷處置、骨盆外傷、醫療人文寫作...專業有專業的題目,輕鬆有輕鬆的講題,但就是那幾個換來換去。)

今天是個開心的早晨,我可以跟老朋友見面,跟年輕醫師分享,從臨床工作中找到論文寫作的素材,再從醫學研究寫作擴展到人文書寫,專業上我是傅醫師、傅教授,專業之外我是Peter Fu,然而不論哪一個身份,都在這個討論室裡萌芽。

「我的開始在這裡」專屬於中國醫大的講題。

宣布

有一位移工下腹痛,電腦斷層看起來闌尾腫脹,應該是闌尾炎,於是我建議開刀。病人聽得懂中文可以溝通,但是有些和手術細節相關的語句,很明顯她聽不懂,就是一直傻笑點頭。

正在我煩惱怎麼樣讓她理解,或是請她聯繫可以清楚溝通的雇主或同事時,她拿出了手機:「醫生,你直接對著電話說話。」

手機畫面是Google語音輸入與翻譯,拜科技進步所賜,Google可以聽懂我在講什麼,越南文即時翻譯之後,她也瞭解了我的說明,一樣是點頭微笑,但是我知道他聽懂了。

手術很順利,把腫脹發炎的闌尾切除,隔天就出院了。

一週後仍是她一個人來門診拆線,當我打開病歷時卻很驚訝:檢體的病理化驗報告顯示有癌細胞在上頭,這種情形偶爾會發生,腫瘤用發炎的型態表現,切除後才在病理檢查上發現病灶,照理說必須把癌症檢查做完,再決定要如何進一步治療。

「謝謝醫生,我很好。」病人一樣是笑笑的,躺上去準備讓我拆線。

「我跟你說,你的化驗報告是『腫瘤』,還需要再做檢查。」我把說話速度放慢,強調腫瘤兩個字。

「好,謝謝。」又是傻笑點頭,我相信她不知道我在講什麼。

「你聽的懂嗎?這很重要!我要幫你安排其他治療。」不僅放慢速度,我還加大音量,因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事。

「醫生,你用這個。」她又把Google翻譯拿到我面前,我把剛才的話對著手機說一次。

「啊.....這樣啊,那怎麼辦。」一瞬之間,病人的笑臉僵住,然後沉默不語。

「要配合治療。」我用翻譯軟體告訴她。

「好。」氣氛變得很凝重。

「還很初期,不要太擔心。」我試著安慰她。

看到手機裡翻成越南文的這段話,「醫生謝謝。」她又笑了,只是不知道是真的被安慰,還是硬擠出來堅強。

病患拿著相關表單離開診間,護理師正準備按叫下一位病患的燈號。

「等一下!我想喘口氣!」我阻止了這個動作,這樣的場景讓我胸口很悶不舒服。

面對噩耗,我見多了病人或家屬的情緒,痛哭、啜泣、憤怒,或是沉默不語。照理說應該很習慣向家屬宣布壞消息,然而即便如此,到今時今日我還是不喜歡這種場合。

壞事不是我造成的,但卻要我來宣布,誰說專業醫療人員不能為病人的病情難過?雖然素昧平生,可是我相信她是善良的人,很多時候我常疑惑,為什麼善良的人會遭遇這種事?我怎麼不會難過?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多做一點

「你是不是都不睡覺?」

「你的一天是不是有48小時?」

那天跟同事們分享下個月要出版新書的事,以及預計的新書發表會簽名會時間,同事就問我:「你怎麼還有時間寫書?你的一天是不是有48小時~」

其實我只是喜歡寫東西而已,無論是上班的空檔還是下班回家,我最常做的事就是抱著電腦,可能是寫研究論文、可能是寫網誌,也會把一天當中突然出現的靈感記錄下來,也包括這本小說創作的素材。

在疫情之前,我跟史迪普一年會有一次小假期,讓孩子們回外公外婆家,然後我會跟史迪普去日本走走逛逛。其實日本已經去過很多次,史迪普喜歡逛些日本小物商店,我則喜歡找些特別的餐廳吃吃喝喝,所以白天通常會帶史迪普到定點之後,自己找一家咖啡廳坐下來電腦打開:「你慢慢逛,我就在這裡做事,你逛好之後來找我,我們再去下一站~」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不過我喜歡用零碎的時間做喜歡的事,剛好這些事又可以有些成果,例如研究、網路、文字出版...

最近有個新的興趣:製作海報

前幾天被同事叫住:「欸!你辦的教育活動海報都很好看耶,你有請人幫你做嗎?」

「沒有,我都是自己做的。」

「你怎麼會做?」

「都是簡單的Powerpoint,把圖片拼拼貼貼而已,其實你仔細看海報的細節,還是滿粗糙的。比較花時間的是構圖,通常我會想一下主題,然後就可以開始製作。」

「你是不是都不用睡覺?」同事又問我一樣的問題~

我當然會睡覺,我的一天也是24小時,我沒有寫作的天份,也沒有美工的天份,就是興趣與零碎的時間而已。

除了剛剛好之外,想要再「多做一點」。當醫生臨床工作之外,在研究上「多做一點」,除了寫論文之外,網路經營與文字創作也「多做一點」,對學生「多做一點」,簡單的政令宣導當然是可以,但是做張海報漂亮一點,「多做一點」質感會差很多。

有時候就是覺得想要「多做一點」,這一點就可以不愧對自己的職涯與人生。

#多做一點
#我要去報名歌唱比賽
#職業摔角比賽
#不同的人生


十年拚命

在我過去的文章裡,提到幾次我們會在急診做緊急開胸手術。在急診室裡用最陽春的器械與最快的速度,切開心跳停止的病人胸腔,夾住主動脈控制出血,甚至用手擠壓心臟,直接刺激生命的源頭。

這是外傷醫療的極致,取決在手術當下的判斷與對技術的自信,運氣夠好的話(病人與醫生都是),心臟可以跳回來,病人可以接受後續的治療。

但也不能否認,不是每個病人都能被起死回生,起死回生也真的只是奇蹟而已。文獻上的報告,大約不到百分之五的病人能因此救活,但即使在急診被救活,之後也會因為種種原因死亡或重殘,能夠活著且保有正常功能出院的病人,恐怕千分之一。

前陣子有個從其他醫院轉來的內出血病人,一進急診就沒了心跳與血壓,我與同事合力做了急診開胸與主動脈控制手術,病人的心跳血壓也真的因此回復,趕緊被我們推進手術室開刀止血。可惜在加護病房奮鬥了十幾天,最後還是因為多重器官衰竭而死。

有學生問我,做這麼激烈的處置意義何在?最後還不是死亡。

「人終究都會死,如果用『最後還是死亡』,做為否定前端處置的價值,這是不公平的事。病人送到急診的時候,基本上已經死了,所以這個手術的目的,只要能讓他活著離開急診進行下一項治療,就不能說是失敗。」

「坦白說,不做這個處置,對我來說會輕鬆很多。反正進急診就已經沒有心跳血壓,那我就照程序CPR三十分鐘,然後宣告急救無效死亡,沒有任何人能期待或要求,醫生要『起死回生』,更不能怪我為什麼『見死不救』,因為他早已是死人。」

這是我回答學生們的話,我不確定他們能否理解我們團隊的執著。

雖然文獻報告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那也是做了一百個一千個之後,用那唯一成功的案例來鼓舞自己,其他的999個雖然失敗,但這真的是盡力的極致。

十年前我寫的第一本書「拚命」,談的就是這股拚命替病人拚命的衝勁,十年後我還是如此堅持。

身為外傷醫療的最後一線,如果也都只是做到剛好而已,何苦病人要拚著最後一口氣轉診過來?如果什麼都只是剛好,那我們注定平凡。

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疼痛比較

門診來了個幾天前摔車,渾身都是擦傷的年輕人,手腳包滿了紗布,神情看起來相當痛苦。我相信傷口一定非常痛,所以我請護理師慢慢將紗布拆開,並且一邊用生理食鹽水潤濕傷口。

「噢~好痛!!等一下等一下!!痛痛痛!!」病人不時發出哀號,所以我們的動作盡量放慢。

好不容易四肢的傷口都換完藥,病人說背上和胸口還有一大片。

「那麻煩你把衣服脫下來,我再幫你看傷口。」

「好,不過要等我一下,因為傷口真的很痛。」病人皺著眉頭跟我說。

「沒關係,你慢慢來。」

終於病人很努力地把上衣脫掉,當中有部份黏住傷口,又是一陣呻吟,袖子碰到手肘的傷口也是爆痛。

病人的前胸與後背,除了傷口之外,還有好大片的刺青,全身都刺滿圖案,我幾乎沒看到沒有顏色的皮膚。

總算換完藥,病人的情緒也比較緩和了,我問他:「請教一個私人問題,這麼大範圍的刺青,刺的時候應該很痛吧~那是刺青痛還是傷口痛?」

病:「刺青比較痛。」

P:「........................」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口齒清晰

很多時候跟病人說話,說到後來我都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口齒不清導致對方聽不懂我的話。甚至有幾次被病人東扯西扯,好不容易結束之後,我會問護理師:「我的說明不夠清楚嗎?」

「你講話口齒非常清楚,不是你的問題~~」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門診的病人很常需要開診斷書,那是一件麻煩的事,病人會對內容斤斤計較,或是做出不合理的要求。早幾年我會用「不主動詢問」的方式,讓病人不要要求開診斷書,可是後來發現這招行不通,就算病人看完診離開,可能沒多久又會來敲門要開診斷書,我還得中斷當時的看診,再把那個病患的資料調出來處理。

所以我現在都是一貫作業,護理師在做最後傷口收尾的時候,我就會問病人「需要開診斷書嗎?」接著就開始打字。

基本上我認為「需要開診斷書嗎?」是一個再清楚不過的問題,答案也只會有「要」與「不要」而已。

看診時間.....

P:「需要開診斷書嗎?」

病:「........................」

P:「請問需要開診斷書嗎?」

病:「那要幹什麼用?」

P:「看你是否有請假、理賠、訴訟或保險的需要。」(這四個理由我已經背到很順溜了~)

病:「我這個傷,保險會理賠嗎?」

P:「我不知道,你要問保險公司。」

病:「喔......................」

P:「請問你需要開診斷書嗎?你只要告訴我需要或不需要,我才能接下來的程序。」

病:「那開一下好了。」

P:「要?還是不要?因為診斷書需要費用,有需要再花錢開。」

護:「一份100圓。」

病:「喔......................」

P:「不好意思,到底要還是不要?你必須回答我,我才知道接下來怎麼幫你。」

病:「好啦!好啦!開一份啦!」

病人離開診間後,我問護理師:「我的問題是不是不夠清楚?一個只要回答要與不要的問題,要問到第五次才有答案,而且還很勉強?」

護:「你的口齒很清晰。」

#我的臉像是推銷員嗎
#推銷診斷書幹什麼
#要與不要一句話

大可不必

何必心中有鬼,又何必過度自卑。

前陣子有個病人要接受手術,我原本預估中午左右可以輪到他,可是手術日當天病人非常多,到了下午兩點左右還沒通知。結果病房打給我,說家屬在抱怨這件事。

這種事其實常發生,會因為病人多寡、前一台手術時間長短、是否臨時有緊急手術,手術的順序或時程因此調整,大部份就是去跟家屬安撫一下就可以了。

我走上病房去跟家屬說明目前狀況,病人的女兒很不客氣,劈頭就問我:「為什麼把我爸爸的手術排那麼後面?」

「不是故意要延後,前面的手術還沒開完,再請您稍等一下。」

「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包紅包,所以才這樣對我?」

「跟紅包沒有關係。」

我本來還想多跟他講一點的,他跟我扯這個我就不想理他了。

有一個車禍全身擦傷的年輕人被送來急診,檢查完沒什麼事,都只是皮外傷。病人的爸爸要求住院,我告訴他說目前沒院住院的需要。

「是不是因為我們不是VIP,所以不能住院?」

「跟這個沒有關係,不能住院的理由是因為不需要住院。」

我不再多跟他講,以免他覺得我是要跟他解釋「是否是VIP」~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是真的覺得,提出要求沒什麼不對,表達不滿也很正常,可是不必扯這些。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已經不是古早時代,至少,我不收紅包,我也不會用沒給紅包而對病人不好。

而且我相信,病人在講這些的時候,自己也不相信是這樣。(又或者哪個醫生會跟他說:「對,你沒包紅包~」)

純粹就是一種請緒勒索,很low的情緒勒索。

#duck不必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嚴以律己

最近陷入心理嚴重矛盾的狀態。

我覺得自己又長大了,可是似乎不是走向圓融的成熟,反而像是我年輕時候看到的那些「討人厭的大人」~

雖然我常用輕鬆甚至戲謔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工作,但不得不說,我的工作內容是壓力非常大的。只要稍不留意,就會影響病人的病情甚至生命,只要稍有閃失,可能就會有病患抱怨甚至醫療糾紛。

因此我很嚴格地要求自己,做的每個決定都必須有憑有據,如此一來面對治療結果不如預期或是病患家屬質疑,我才能理直氣壯什麼都不怕。這些年來我都是一直這麼嚴格要求著自己...

嚴以律己我做的到,寬以待人卻還在學習。

以前我當學生或住院醫師時,有些老師脾氣很暴躁,表現稍有不好一定是一頓大罵,我那時候常覺得為什麼要發那麼大脾氣?有話不能好好講嗎?

最近我對自己的脾氣有很嚴重的焦慮。

討論個案的時候,如果有人沒照標準做,或是處置有問題,一定會被我逼問到牆角。

年輕醫師該準備的病人評估狀況、醫學生該準備好的醫學知識,被我一問三不知的時候,我都很為難該是和顏悅色愛的教育,還是嚴厲地要求~

我很怕自己成為那種討人厭的大人,連史迪普都會要我不要一直唸孩子:「講一遍、好好講就夠了,不要那麼兇,一講再講~」

昨晚值班真的好累,半夜有一台刀要開,走進手術室前我還在想以上這些問題「我是不是該收斂一下脾氣」,結果一進手術室就發現病人某些東些沒弄好,我忍不住又講了一下.....

嚴以律己,我會繼續保持。

寬以待人,再給我一點時間。

為人師表

原來,我們認識這麼久了。

在醫院裡,常有年輕人跟我打招呼,「傅醫師好!」「Hi, Peter Fu」~我通常都是點頭微笑或是揮個手。請原諒我,實在記不起每一個熱情的臉孔,很多可能是上過我的課的學生、在我的團隊實習的年輕醫師,又或者只是讀者....

那天在醫院樓下,兩個年輕醫師迎面走來,都跟我打招呼致意。點頭回禮之後,我忍不住問他們:「請問你們是.......」

「我們以前上過你的課。」

「哦~那你們現在幾年級了?還是住院醫師第幾年?」

「我們下個月就要晉升主治醫師了。」聽完他們的回答,我才驚覺原來我們認識(或他們認識我)已經這麼久了。就算我曾經短暫地教過他們,那也是好多好多年前的事了。

原來我真的有教過那麼多人,原來我真的影響過一些人。

在醫學教育中,最震撼的莫過於曾經你教過的學生,也已經當了主治醫師,或者某天在捷運站廣告看到某個氣勢十足的帥哥美女醫師,會想起他(她)曾經被你教過~

只要我持續走在這條路上,我相信教過的年輕人會越來越多,這些年輕人也陸陸續續獨當一面,成為一方之霸。

身為老師,我從不期待學生會多麼感謝我,但就像那天一樣,跟我打個招呼,記得我曾經教過他們,這已是為人師表最大的欣慰。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全新作品

距離上次出書,又過了五年,,時間久到我幾乎忘記自己還有這麼一個身份。

這幾年大眾娛樂被手遊、追劇、網路取代,看書的人不多,買書的人更少,紙本書籍的市場一直在萎縮,所以停了幾年沒有新作品,也沒有實體出版品。(當然,寫不出像樣的東西也是原因之一~)

前幾天的門診,有位出院回診的病人,看診結束之後突然拿出我的四本書給我簽名,感謝感動之餘,我想起自己除了醫師之外,自己還是個文字創作者。

雖然寫作很多年,網路經營也很多年,但我不會自稱「作家」。在我的認知裡,「xx家」必須別人來說,而且是給有成就的人,例如音樂家、畫家、藝術家...我充其量就是個「寫作的人」。幾年前對岸給傅志遠的書評是:「會開刀的作家,會說故事的外科醫生」,我喜歡這個評語,但這也必須別人來給,自稱就不好了....

累積五年的寫作能量,總算又有新作品問世,全新的創作型態,架空宇宙的小說。

不同於過去寫的書,基本上都是真實故事的改編,可能是我自己的故事,可能是病人的故事,但都不能完全算「創作」。

即將出版的作品,是百分之百的「創作」,不知道銷售成績會如何,不知道讀者是否喜歡,但我自認為是自己寫作技巧最好的一本書,也是到目前為止對自己最滿意的作品。

還有一個月,敬起期待,一個外科醫師的文字創作。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不死鳥

我有五個老病人,跟著我好多年的老病人,都是因為嚴重的酒精性胰臟炎搞到差點掛掉,反覆住院很多次、開了很多次刀,每次都是我處理(或者說,病情已經複雜到沒別的醫生想碰~)

護理站的同事也都對他們有印象,這四王一后是常客,只有傅醫師講的動他們,他們也只聽傅醫師的~

有時候很氣他們,覺得怎麼這麼不愛惜自己身體,救回來了又喝、要他們不要喝還喝、喝不夠還約我去喝~~每次大罵再喝就不理他們了,每回大大小小的問題來掛急診,急診醫師打電話給我...

「好吧!住院。」我也沒有第二句話。

跟他們都已經認識好多年了,某種程度跟朋友一樣。(我想每個人一定都有那種你很想甩開,覺得很麻煩,但是出事的時候他一定想到你,你也不忍心放手的朋友。)

「我的命是你的!」「你說怎樣就怎樣吧!」每次要做某些檢查與治療的時候,病人根本不想聽我說明,反正我說什麼他們都ok。

「我的命是你的,你別勉強我了吧~~」又是某次內出血,九死一生救回來要出院,我還是勸他戒酒聽老婆的話,他不想理我,我也知道我改變不了他~

真的好多好多次,就差一點點要掛了,可能是吐血、可能是內出血、可能是感染,然後就又驚險地救回來。病危通知書和放棄急救同意書,早就簽過不知道多少次~可是也真的奇怪,他們的共通點是命超硬,有幾次連我都放棄了,家屬也做好心理準備,居然就又活過來了~

有一次真的超扯:病人前一秒還跟我有說有笑,說出院後要請我吃飯,下一秒突然昏迷,左手左腳糾在一起,眼球偏向另一邊,看起來就像是中風的樣子。

我緊張地要死,東一個電話聯絡檢查、西一個電話急會診神經科,反倒是他太太很鎮定:「就這樣吧!我照顧的也累了~反正十年前他就該走了,你已經幫他續命十年了,謝謝你。」

「該做的還是要做啦!我先安排檢查。」基於職責,我不能什麼都不管,不過也言明狀況不好,要做過不了關的心理準備,家屬再度熟練地又簽一次放棄急救同意書。

當天下午護理站打給我,我本以為是告訴我病人走了,我打算上來跟家屬致個意,突然我有點心酸酸的,真的就像失去一個老朋友。

「病人醒了,現在吵著要出院!」

「真的假的!」我衝上病房來看他。

「我沒事,別擔心,讓我出院吧!」病人完全想不起來前幾個小時發生什麼事,但是很鎮定地安慰我,好像我是病人他才是醫生。

「我以後要叫你不死鳥。」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隨口說說

病人很常問我和「時間」相關的問題,例如手術時間要多久、住院要幾天、幾天可以拆線,甚至是我能活多久。

基本上這些問題,實在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端看病情複雜度與病人體質,然而至少,我在回答的時候還是可以有所本,可能是基於自己的經驗或是國際上的文獻...(例如某一期的癌症預估是三到六個月、傷口一星期可以拆線、平均手術時間約一小時...)

不過有些時間問題,說真的我實在不知道,很多回答其實都是憑感覺跟喊價一樣~

「切完膽囊多久可以吃雞排?」

「嗯...一個月。」

不會有任何一本教科書上面有些膽囊切除後的雞排恢復時間,我只能憑經驗憑感覺跟他說個時間,讓他不要拉肚子太嚴重,可是兩週不行嗎?還是兩個月再吃比較好?我不知道。

「開完刀多久可以去健身房?」

「嗯...半年。」

一樣的,五個月行不行?一年會不會比較好?我也不知道。

真的跟喊價一樣。

有時候我會跟史迪普去泰式按摩,那是我們兩個最放鬆的時刻。兩個小時沒有人打擾,我們可以舒服地躺著被推拿與伸展。

由於去過不只一次,所以SOP我們都很清楚,最後會倒杯茶給我們,然後說「半小時內不要喝冰的。」

「半小時內不要喝冰的。」我不知道這句話的依據是什麼,想必也是跟喊價一樣~

不過我當然不會挑戰按摩師傅,這是固定的說法而已,只是我未必會這麼做,就算真的沒喝冰水,也和這句話無關。

那天我們又去按摩,結束時史迪普的按摩師傅遞了杯茶給她,然後我的按摩師傅跟我說:「今天服務到這邊,謝謝你,三天之內不要喝冰的。」

我們什麼話都沒講就離開了。

「三天??」我只是去按個摩而已耶......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演講訓練

下半年有許多的演講邀約,光是本月就有三場,而且受眾不同、講題也不同。

我知道有些講者,是一套投影片打天下,不管去到哪個場合,講的東西都一樣,連笑話都一樣。對不同的聽眾當然可以,但聽幾次就發現了無新意,又或者同樣的內容未必適合每個人。

我必須承認,早幾年我也是如此,很多投影片都被我一用再用,十幾年來始終如一;然而隨著經驗累積,內容也得時時調整,演講的技巧也必須追求進步與進化。

聽久了聽眾會膩、講久了我自己也會膩。

因此我現在都自我要求,每一次的演講必須有至少1/3是新的內容,包括故事、投影片,即便是相同的故事,現在做投影片的技巧當然比幾年前好,所以得有更好的包裝。

以骨盆外傷為例,十幾年來我可能講過超過兩百場,總不能兩百場都一樣吧~(即使處置方式就是那些,研究論文也不會變,但是透過好的說故事方式,還是可以有些新意。)

我把更新投影片與練習新的演講內容,當做是自我要求進步的一部份,就像以前學開刀時要求技術進步,寫論文時要求寫作精準與高階統計一樣...

這還只是學術演講,照理說學術演講是最不需要技巧的,只要忠實呈現研究成果與國際最新治療方式而以;現在常有研究心得成長過程分享,或者受眾為非醫療人員的行醫心得與醫病關係,那就更考驗著說故事者的能力。

下個月新書出版,勢必有一些宣傳活動。過去的幾本書都是醫學散文,所以我可以講一些自己的故事與心得,跟書中的故事相呼應,就如同作者親臨現場講故事一般。然而即將出版的是長篇小說,不僅寫作方式對我來說是新嘗試,宣傳方式我也得再想想,總不能把書拿起來唸故事給讀者聽吧~

還有兩個月,我得認真準備,也請各位讀者期待。

#七月演講

#長庚醫學營:永不放棄的熱愛與希望(我最愛的題目,但是全新內容)

#桃園國軍醫院:外傷醫師在急診第一線之角色:從醫學研究出發(專業醫學研究)

#中國醫藥大學:我的開始在這裡(全新的題目,中國醫大專屬,老讀者會知道什麼意思)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腦中自建導航

今天換史迪普開車,載著剛下班的Peter Fu一起去吃飯。一下高架橋之後,Peter Fu就開始指揮:「你在前面左轉!欸~不對,是右轉!」

然後史迪普就右轉了。

P:「好像要左轉才對,不過沒關係,你直直往前開也會到。」

史:「方向完全不一樣,怎麼樣直直開會到?」

P:「可以啦!你就往前開,到路口我再跟你說。」

史:「你到底行不行?不行就跟我說,我可以用衛星導航。」

「不行」這兩個字挑動了Peter Fu的敏感神經:「什麼叫不行?我怎麼可能不行?」

Peter Fu正在表達抗議的時候,史迪普按下聲控導航:「帶我去xxx飯店。」

P:「我就跟你說往前直開就會到!」

導:「前方一百公尺請迴轉。」

史迪普看了Peter Fu一眼。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陪伴

我們能給彼此最好的禮物。

這個星期孩子們回外公外婆家放暑假,我跟史迪普也喘口氣放個假。

不見得要安排什麼了不起的行程,光是下班不用趕著回家張羅孩子的晚餐、補習、才藝課,餐後不用盯功課看考試進度,光是要出門吃什麼就要先吵一輪,車上必須一直回頭排解兩個小鬼的吵架.....我們兩個就超級開心的。

回到了只有我們兩個的日子,想逛夜市說去就去,想去某家餐廳開車就走,有些共同的朋友好久沒約,可以盡情地聊。

今天沒事,早上看完病人後,史迪普說他想去九份。

「走!出發。」大約一個小時候我們就在九份老街了。

其實也沒幹嘛,就吃了點小吃一碗芋圓,陪史迪普逛逛那邊的小店,我們就又回家了。可是活動的內容不是重點,而是我們兩個在一起。

結婚快18年,早已經過了逢年過節幫對方買禮物的年紀,又或者說彼此想要什麼,不需要生日情人節交往紀念日,隨時都可以買。

有形的禮物就是那樣而已~「陪伴」是我們能給彼此最好的禮物。

面對併發症的態度

面對併發症的態度。

身為外科醫師,我一直認為手術技術很重要、看病人經驗很重要,可是要看出一個人的功力與成熟度,是看他如何處理併發症。

這深深磨練著外科醫師的心性。

之前有個病人,接受手術後恢復得並不好,術後的檢查發現不太行,需要再次手術。雖然說發生這樣的情形,醫師與病人都不樂見,也或者說病情恢復不如預期甚至惡化,本來就無法百分之百掌握,不過無論如何,這就是個併發症。

家屬難免會有一些疑問,我能做的也就是說明再說明,然後趕緊安排治療,先解決問題比較重要。

再次手術之後狀況改善不少,家屬在我面前沒說什麼,但據護理單位說,背後其實有些抱怨。

「其實這都很正常啦!我們不能怪家屬,如果發生在我們身上,也可能會抱怨。」心裡有點無奈,不過我還是安慰著大家。

「他至少還保持著表面上的客氣,你沒遇過當場翻臉的~」各種病人家屬都有,多年前我還真的聽說過病人當場投訴,要求院長來病房處理的....

「基本上,只要最後的結果是往恢復的方向走,過程中的抱怨都會過去;換句話說,如果最後病人死了,那講什麼都沒用。」

其實,沒有任何一個外科醫師沒遇過手術併發症的,只要術前有說明清楚,多半的病人與家屬都可以接受,就算不幸變成醫療糾紛,也未必在訴訟攻防中落敗。然而「併發症處理不當」,可能就會出問題,也是最考驗著外科醫師心性的環節。

許多經典的醫糾案例,常是家屬已經表達出有問題、不對勁、出狀況,可是醫師端卻沒有及時處理,如果真的出事,後面很難解釋。 

例如手術後應該要順利恢復的,卻發生術後出血的情形,照理說「術後出血」是一個常見的併發症,任何手術都有可能發生,該怎麼處理就應該當機立斷。我當然可以理解很多外科醫師都希望保守一點,能不再手術就不再手術,觀察、打點滴、輸血、再看看.....

要當機立斷馬上決定再去手術,這是一個困難的決定,對自己的內心與病人的病情解釋都是。

可惜有時候,病人的生命就在這樣的為難中,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

不管「發生併發症」這件事,是病人的問題還是醫師的問題,只要病人在我手上,就是我的問題。許多前輩過往慘痛的案例,教會我必需勇敢積極的面對。

#行醫有感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我Google過你

「我Google過你。」

很常有病人跟我說這句話,可能是開完刀住院中的某天,也可能是出院回診之時。

網路時代,病患要取得資訊非常容易,身體不舒服-->上網輸入症狀,查詢可能問題;有醫療需求-->上網打聽哪家醫院、哪位醫師好;當眼前出現一位不認識的醫師時,病人的下意識動作就是把醫師的名字放進Google裡~

十幾年前開始經營網誌,後來有實體文字出版品,再來是臉書粉絲頁,我一直都是用本名寫文章。就算多用Peter Fu自稱,但其實這人是誰、長什麼樣子、在哪家醫院工作,基本上都不是秘密。

回到經營網站的原始想法,就只是單純分享生活、工作、家庭,網路上的知名度,多半仍止於醫護圈,可能是醫界同僚、又或者是醫學生,因為這十年的經營,結交了不少朋友,無論是實體上的來往,還是虛擬世界中交集。

由於專科特性的關係,不太可能透過這樣的知名度,來增加病人群。一般民眾未必會認識專職外傷的醫師,比較符合普羅大眾期待的多是小兒科、家醫科、生活健康保健類的同業...(就算我再有名,急性外傷的病人也不可能冒生命危險從外縣市趕來,就算在我工作機構附近,也未必剛好是我值班~)

基本上我不靠流量吃飯,也沒辦法藉由網路知名度帶來臨床效益,所以我盡量不碰觸敏感的話題(例如政治、防疫、社會新聞...),儘管我知道要成為真正的KOL,勢必得引領話題甚至引戰。網路經營對我來說,是興趣也是生活,甚至有時候某篇文章得到比較多的關注,我還會希望這波熱潮快點過去~~

「我Google過你。」感謝上蒼,通常聽到病人說這句話之時,後面多半不是批評。

反而透過這些持續不間斷的書寫,除了結交朋友之外,我也讓讀者認識真實的我,這也是一種醫病溝通的方式。(既然真名真面目示人,那就沒有所謂的「人設」,我就是我。)

「我知道你不喜歡病人住院住太久!」

「我知道你很有原則。」

「我看過你寫的文章,你看病的節驟很快~」

「我Google過你。」既然Google了,就看看文章吧!你會認識真實的Peter Fu,真實的我。

#唯一業配八月新書
#敬請期待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陪伴的最後一步

彼得水悶了好多天,昨天總算考完期末考,可以輕鬆一下。

除了準備考試的壓力之外,因為哥哥今年畢業,學校課程早早就結束,在新課程與暑期活動還沒開始之前,每天都可以自在地看書、看影片、去同學家玩~~看在妹妹眼裡,當然是很不平衡。

考試前他就要求我,考完要帶他去看電影。

昨天我很晚下班,而且一整天真的好累。一起吃晚餐的時候,彼得水就處在很亢奮的狀態,「把拔等一下會帶我去看電影!」

史迪普看了我一眼,發現我的疲憊,所以很貼心地跟孩子說:「還是明天?讓把拔休息一下。」

「可是...我很想看耶~把拔答應我的....」

「沒問題!我們去買電影票吧!」看個電影也沒什麼,大不了在電影院裡睡覺~(之前陪他們去看妖怪手錶的時候,我就是從一開演睡到燈亮。)

結果電影時刻很爛,必需到很晚才有,我忍不住嘆了一口氣~

「還是算了,把拔你是不是不想看?」

「不會啊!我超想看的!而且趁現在還有時間,我們去投扭蛋!」

我拉著孩子就往遊樂場跑,對我來講,如果臨時要開刀,我還不是得出門?既然都是累,那陪孩子更值得。

「我覺得,孩子其實感受的出我們的情緒,既然決定要陪,那就開心一點,至少是讓她覺得開心一點。否則我花了力氣,孩子卻不開心,那一點意思都沒有。」進電影院前,我跟史迪普說。

心性養成

一個摔車的年輕女生,照完X光之後沒有異常,照理說護理師傷口換藥後就可以離院,不過病人的男朋友堅持要醫師看看他女朋友的手,覺得還是腫腫的。

住院醫師講了半天,他還是無法理解(接受),於是我走過去處理。

「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幫我看一下,為什麼她的手那麼腫?」

「撞到就會腫啊~這不是很正常嗎?」

「那會不會有什麼問題?」

「你手動一下讓我看看。」我請病人把手舉高手腕手指都動一下,病人很配合地做這些動作。

「都可以動成這樣,你覺得會有什麼問題?」我反問病人的男朋友,他回答不出來。

「他的嘴唇也很痛,肩膀也很痛......」

「『痛』是所有的外傷中,最早開始與最晚結束的症狀,你才受傷不到一小時,全身上下都會痛是正常的,過幾天才會比較好。」這段話我幾乎每天都在講,急診講、門診講,住院病人應該也聽過我講~

「不能替她做點什麼嗎?」

「你希望我替她做什麼?不如你告訴我吧!可以幫忙我一定幫忙。」病人的男朋友也想不出來,於是就帶病人出院了~

同一天的外科急診,病人一大堆大家忙得要死,有個病人為了診斷書的問題一直煩我們,硬要我幫他開一些不存在與不合理的內容。

「我來處理好了,你的訴求直接跟我講。」先前住院醫師已經跟他講了很久,我於是接手處理。

聽完病人的要求,再把他的病歷看了一遍,「沒辦法,診斷書內容就是這樣。」我的立場跟住院醫師一致。

「我不能要求寫.....嗎?」

「不合理的要求,我直接拒絕,不要逼我做違法的事。」然後我就自顧自去忙別的事了。

他站在我的座位前,沒講話但也沒走,我反正就做我的事,他沒找我我沒理他。又過了幾分鐘,他大概發現煩我沒用,就拿著診斷書離開了~~

在我工作的機構中,有許多醫學生與年輕醫師接受訓練,老師的工作當然就是指導他們臨床技能,例如怎麼看病人、怎麼開刀、怎麼處理病患問題...

因為我們比較資深,所以比年輕醫師會看病人會開刀,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也沒什麼好特別講的,我都跟年輕醫師說:「多練習過幾年你就會比我還厲害了。」

以前聽前輩說過,老醫師的價值其實不在於技術或知識,技術一定會被年輕人趕過、也可能因為年紀與身體狀況而衰退,知識更是比不是日新月異每日每月都在更新增加的資訊~~老醫師的價值在經驗,讀同一本書做同一件事,有經驗跟沒有經驗結果可能會不一樣,老醫師有時候會有一種獨特的直覺,他覺得這個病人「怪怪的」,雖然檢查檢驗都沒有異常,但是真的要小心,有時候就會出狀況...

不過隨著自己也慢慢資深之後,我覺得行醫生涯中對我磨練最多的,其實是心性的培養,對莫名其妙的爛事情的容忍度與冷靜處理,這個沒辦法教沒辦法傳授。

真的得靠時間累積,在一次一次的衝撞衝突中,找出解決的方法。可能是解決眼前的麻煩,也可能是解決內心的挫折感~

#地獄遊記
#PeterFu座右銘再度登場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搭訕技巧

忙碌的急診室,不只醫師,護理師們忙得團團轉,換藥、打針、簽署各種文件,大大小小各種護理治療....

一位年輕護理師幫一個中年大叔換藥(其實這麼講很不好意思,那傢伙年紀跟我差不多,所以我也是中年大叔),大叔跟護理師說:「我去年也是來你們醫院開刀。」

「喔。」護理師頭都沒抬,簡單應了一句。

「你這麼漂亮,我去年怎麼沒看過你?」

護理師沒有搭話,Peter Fu聽到了關鍵字,知道這是搭訕的起手式~~「你這麼漂亮...」,所以豎起耳朵想知道後續,結果護理師不理他,讓大叔反而不知道該怎麼接。

然後大叔就無奈地去批價繳費出院了。

大叔走後,Peter Fu跟護理師說:「他剛才在跟你搭訕,你一點機會都不給他耶~」

「我的專長是給他句點。」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有一次在病房,我剛查完房走出來,就聽見某個家屬在跟照顧他家人的護理師攀談,又是那句搭訕的起手式~~

「你這麼漂亮,為什麼要當護士?」

「當護理師怎麼了嗎?這份工作不好嗎?這跟我漂不漂亮有沒有關係?」

嚇得家屬一句話都不敢接~~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到目前為止,我聽過最讚的跟護理師搭訕:「小姐,做個朋友好嗎?」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上班路線

一早Peter Fu載著史迪普去上班,路況相當不好,車多速度很慢。

塞在車流當中,Peter Fu很困惑該走哪一條路,因為從我們家到醫院有非常多條路線,而史迪普永遠能夠快速地找出最不會塞車最順暢的路線。

P:「其實我載你上班,是很有壓力的,因為我很怕走到一條會塞車的路。」

史:「沒關係,你慢慢開,我今天不趕時間。倒是你七點半要開會,你的時間壓力比我大。」

P:「是這樣講沒錯,可是坦白講,只要是你載我,不管我多趕時間,都會很放心你能準時把我送到。」

史:「那是因為我很把你的時間當一回事。」

P:「欸!你幹嘛這樣?這樣是暗示我沒有把你的時間當一回事嗎?」

史:「我相信你是有啦~只是力不從心而已....」

P:「.........................」

術前準備

一個中年大叔因為骨折需要開刀,急診護理師幫他做手術前準備,包括填寫文件換衣服之類的。

護:「麻煩你把身上的外來物都移除,例如手錶、項鍊、戒指之類,如果沒辦法移除,也請告訴我們位置和原因。」

叔:「嗯.....入珠算嗎?」

護:「.........................」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彼此彼此

史迪普在和同事講電話,剛好Peter Fu在跟孩子生氣,正在破口大罵中。同事有點緊張地問史迪普:「你老公不是在生你的氣吧!他在怪你講電話講太久嗎?」

史:「不是啦!他在罵孩子,他不會這樣罵我。」

後來史迪普轉述這件事給我聽,然後說:「我們都不會這麼兇的罵彼此的~」

P:「等一下等一下!你剛才說『彼此』,『彼此』是指『互相』,我是不會這樣罵你,可是你............」

史:「.....................」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職業生涯

之前有位住院醫師跟我討論訓練結束後的職業生涯,我跟他談了一些我剛當主治醫師頭幾年的經驗。

走過這些年,不管是我自己的經驗,還是看過許多人走過來的經驗,也有著待過多個體系的感受,我覺得醫師的職業生涯養成,住院醫師階段與主治醫師階段完全不同。

住院醫師某種程度還是很像學生,接受訓練體系的安排:學習照顧病人、學習手術技巧、學習研究論文寫作、考過專科醫師,就是一年一年按部就班...

主治醫師則是自己安排,尋求專業上的興趣與專長、依自己對工作內容、薪資、生活品質的要求,做出相對應的努力。例如對學術或教學有興趣,就會留在醫學中心發展,想拚經濟的也有拚經濟的工作模式。

不過講是這樣講,大部份的年輕主治醫師(也包括當年的自己)剛開始都找不到方向,還是需要前輩或機構提點。這點我就不得不講,當年我雖然離開訓練醫院到台中發展,可是那三年是我很快樂、而且很順利的三年。

剛好翻到十多年前寫的文章,我在離開前,對這家醫院充滿感恩。除了對我有知遇之恩,收容剛訓練結束的我之外,那邊有完整的「主治醫師養成教育」:幫我安排當地媒體採訪(禮聘林口長庚醫師至本院服務~雖然我只是個剛考過專科醫師的小毛頭)、安排衛生所或週邊醫院演講、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案例就開記者會、給我教學時段與資源、研究資源與實驗室~~

雖然我只待了三年,但是離開時我有自己的病人群、醫療口碑、學生群、部定教職,當然我自己也很努力,但不得不說,這樣的「明星養成」很重要。

我現在服務的機構,是以企業化經營著稱,每個員工都是螺絲釘,自然不會有這種「明星養成教育」。因此我常提醒或鼓勵年輕主治醫師,要盡快找到自己的定位,無論是臨床工作、醫學研究或是醫學教育,總是要找到一個可以表現自己的舞台,讓自己在這個機構站穩腳步。

有時候螺絲釘當習慣,輕鬆當然是輕鬆,反正大醫院不缺病人,只要開診或值班自然有病人上門,可是這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未必是好事,很容易就被取代。

我一直記得去台中上班的第一天,當時老板跟我說的第一句話:「想一下五年後的你在哪裡?十年後你在做什麼?」

http://www.peterfu.com.tw/2010/05/blog-post_20.html

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心境轉變

在我過去的文章中,偶爾會提到行醫生涯中有幾年,不在我現在服務的一級外傷中心,而是比較「接地氣」的基層醫療。不過那幾年的磨練,對我的職業生涯其實是有助益的,也對自己的行醫風格有些改變。

在我受訓的過程中,很多老師給我的言教與身教,都是從醫學中心看天下,主觀地替病人決定「什麼需要」、「什麼不需要」。

病人可能只是多問了一句:「傷口會不會很大?」老一輩的醫師可能會用不屑的口吻:「活命最重要!你管傷口有多大?」;姑且不論這個問題是否合理,但確實不少民眾常問:「能否幫我把傷口縫漂亮一點?」老一輩醫師又會說:「沒死就好了!」

在基層醫療待過幾年,我慢慢注意到「正視病患需要」其實是一件重要的事。(儘管在我內心,也有著重要性的排名,可是我覺得不重要,不代表病人不在意~)。有很多東西,其實未必像老師們一廂情願地認為「沒用」、「雕蟲小技」、「旁門左道」,對病人來說,他可能覺得很重要。

很多年前我遇過一個病患投訴事件,其實是我自己不會說話,已經開完刀的病人,術後家屬問我怎麼沒使用某種自費醫材,我順口說了一句:「沒必要花那個錢!」結果我主觀自以為好心替病人省錢,不僅沒被感謝,還被抱怨沒有提供足夠資訊讓病人選擇。

大約十年前開始,那時候我剛從其他醫院回來服務,就開始在診間設常備的除疤藥膏,病人有需要我就幫他開,以前很少醫師這麼做。

這是一個很典型「醫師多半只在意傷口癒合與感染,但病人更在意後端」的問題。

我剛離開醫學中心時,也承襲老師的習慣與心態,懶得跟病人扯這個,覺得這個跟我的專業醫療無關,因此都叫病人自己去藥妝店買。不過越來越發現,其實這些商品是真的有它的用處,而且病人在意的程度,不是我主觀覺得沒用就沒用。即便是自費商品,病人無論是用自己保險給付或是自掏腰包,都會有相關的需求。

正式病患的需求,並且提供相關資訊與選項,是我這幾年的行醫心得,也算是我在基層醫療經歷過之後的一種成長。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粉紅色

關於粉紅色,這實在不是一個好駕馭的顏色。

年輕的時候我就喜歡穿粉紅色襯衫,打粉紅色領帶,現在步入中年,還是會穿粉紅色polo衫搭配牛仔褲~這個顏色要在優雅與娘砲(甚至變態)之間取得平衡不容易。

那天在商場看到一雙粉紅色球鞋,第一眼就決定買下它!然後騷包鬼 Peter Fu就很開心地整套粉紅色運動衫與球鞋去上班~

至於每次穿粉紅色值班,病人總是特別多,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自動離院

有個住院中的病人,原本預計要出院了,可是出院當天的檢查顯示還沒有完全好。(我的習慣是在出院當天抽血,數值改善的話,就能放心出院;換句話說,如果還沒到出院的標準,我就會請病人繼續治療。)

病人已經把行李整理好,等我來宣布他可以出院。

P:「抽血的數字沒有很漂亮,我建議再待幾天,抗生素治療要繼續,過兩天再抽血看狀況。」巡房時我告訴病人還不適合出院。

病:「可是我行李都整理好了,明天有事情要去辦耶!」

P:「沒辦法,以目前的狀況出院有點冒險,我怕回家沒多久,你就會又再來掛急診。」

病:「真的不能出院嗎?出院會怎麼樣嗎?」

P:「我沒辦法告訴你會怎麼樣,只是你如果因為病情沒好再回來掛急診,一切都要重來,你會很麻煩,我也會很麻煩。」

病:「真的不能出院嗎?我今天一定要走。」

P:「好。」

把相關文件完成,以及在病歷上註記已經告知離院的風險後,我就請病人簽切結書離開了,我沒有花很多時間糾結在這種事情上。

防疫期間,病房一床難求,很多病患都必須在急診待床,有時候一等就是兩三天。

住院醫師向我回報:「有個病人不耐久候,如果再沒有病房,他就要自動離院。」

「好。」

再跟病患確認一次他的意向之後,我就請他簽切結書離開了,這種事情沒必要一直糾結。

xxxxxxxxxxxxxxxxxxxxxx

醫療工作這些年,我一直有個想法(或堅持):我會很認真處理每一個病患的病情或傷勢,那是基於我的職責與專業,不過我沒有「關心」他的義務,更沒有「說服」的義務。

基於專業,我會告訴病人你必需住院、手術或接受某項治療。

基於職責,我必需告訴病人不接受我的建議,可能會有哪些風險。

當專業與職責已經完成,我的任務也完成,病人有權利拒絕我的建議,也自然必須對這個拒絕負責。我向來不強求、不勸說、不說服病患留在醫院或是接受我對某些治療的建議。

我不知道其他同業怎麼想,不過當我不再糾結這些事,心情與時間都會輕鬆很多。


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要求住院

同一天發生另一件事。

一個手指燙傷的中年人來掛急診,範圍不大深度也不深,電腦紀錄顯示是兩天前受傷,當時已經來過急診,燙傷中心的同事建議他規律換藥門診追蹤。

今天的主訴是多了一顆水泡。

Peter Fu看完傷口後,告訴他這是正常的,繼續換藥就行,不需要太擔心。

病:「醫生~拜託你啦!我在家沒有辦法自己照顧,而且我怕照顧不好會感染。」

P:「這個傷口很小,換藥不難,而且你目前的自我照顧還不錯啊~」

病:「我不知道這樣是不是有惡化,所以才來掛急診。」

P:「病人會擔心是合理的,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告訴你不用擔心,起水泡很正常。」

病:「我怕我回去不知道會不會又再跑來急診....」

P:「你的訴求是什麼?可以直接告訴我。」(我當然知道他的訴求,只是想確定一下,是否真的說的出口如此荒謬的訴求。)

病:「可以安排我住院嗎?」

P:「怎麼可能?手指一個水泡而已耶~」

病:「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導致你們量能不夠嗎?那我去1922反映呢?」

P:「你要去反映什麼?不讓你住院跟疫情又沒有關係,就是不用住院~」

病:「我家沒有冷氣,我很怕悶熱的環境會讓傷口惡化,我覺得醫院有空調比較安全。」

P:「那東南亞還是非洲沒有冷氣的地方,手指燙傷不都爛光了?」

病:「............................」

#因為冷氣需要住院

#第一次聽過

出院勸說

最近天氣真的很熱,午後的大雨把空氣弄得又悶又濕又黏。

按照目前院方的防疫規定,有些高風險病患或是已確診病患,都必須在急診門口的帳蓬區看診或治療,除非有絕對的需要,才能在防護之下進入醫院住院或手術。

有個確診的病患,在其他醫院診斷骨折後轉至本院,骨科醫師評估沒有立即手術的必要,建議石膏固定後先回家隔離,待隔離期滿轉陰性後再來開刀。

前兩班的同事分別勸說過病人回家,但病人病人不肯離開,表示大老遠轉來本院,又抱怨手很痛渾身不舒服,所以在急診門口的帳蓬區待了一晚。

輪到我接班時,同事向我描述了病人的情形,表示勸說失敗,於是我戴上面罩手套全副武裝去談判~~

P:「可否請問您的訴求?」

家屬:「我媽的手還很腫,回家沒辦法照顧。」

P:「在醫院門口有比較好嗎?」

病:「我想等好一點再回去。」

P:「手要消腫恐怕得一兩星期耶,況且你現在還在確診狀態,你確定要繼續待在這裡?」

病:「嗯。」

P:「看你啦~急診的立場是不會趕你離開,只是馬路邊的環境又不好,躺在急診門口什麼也沒做,為什麼不回家休息?」

家屬猶豫了一下,看起來是過去一天在燥熱的戶外很不舒服。

P:「你考慮一下,因為我跟你講完之後,就會進醫院裡吹冷氣了,熱還是你在熱、悶也是你在悶。我是真心的建議,回家比較舒服~~」

然後病人母女就辦出院了。

所謂的同理心,就是這個意思。

#躺在家裡看Netflix吹冷氣不是很好
#出院專家

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另類專長

那天去急診上班,交班時同事跟我說:「有個病人要靠你的專長來處理。」

P:「哦?是多重外傷還是骨盆骨折?」

同:「是一個撞到頭的太太,檢查完都正常,可是抱怨渾身不舒服,已經賴在急診一天都不肯出院,需要你說服他出院。」

P:「.....................」

#我是外傷治療專家

背後金主

史迪普每天開他的貴車去上班,結果被停車場警衛給盯上。

有一天警衛大哥跟史迪普攀談,討論這輛車的性能與配備,然後大大誇讚它。之後有一天,警衛大哥實在忍不住:「我問你喔,這輛車是你老板的,還是你的?」

史:「我的。」

警:「喔........」

又過了幾天,警衛大哥又問:「這輛車是你自己買的?還是你爸爸買給你的?」

史:「我老公買給我的。」

警:「喔........」

很多年前,Peter Fu和史迪普還沒結婚,有一天下班帶史迪普去微風廣場逛街,那天Peter Fu穿襯衫打領帶,史迪普則是青春揹帶褲的造型。史迪普試了一條牛仔褲想買,可是沒有他的尺吋需要調貨,於是Peter Fu刷卡之後約定幾天後來拿。

幾天後Peter Fu去幫史迪普拿到貨的褲子,店員一眼認出Peter Fu:「你是帶那位小姐來東西的叔叔嘛~~」

P:「........................」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魔高一丈

關於拒絕這件事,這幾年我又有點心得。

「就是照規定做。」合規定就答應,不合規定就斷然拒絕,也不用想什麼婉拒、還是找一堆理由來說服病人。

我的工作中常見兩種與病患或家屬的歧見:一個是病人要求做某項檢查,但醫師判斷不需要;一個就是病人不肯出院。

這兩個情況其實都有很明確的規範與健保給付條件,我通常都會把規定講給病人聽,當然一定還會增加一些話術來加強說服力。

以前我會用一些檢查或住院的副作用來說服病人,例如做電腦斷層會有幅射線,住在醫院反而增加感染....之類的。

慢慢我發現這招好像沒什麼用,所以幾乎都不太用了,更別說遇到一些病人回我:「應該還好吧!又不是每天照。」「我是覺得還好,我不怕。」這是反而變成冏的人是我~~

所以我現在都直接講道理,然後拒絕。「假關心之名,行拒絕之實」這招不好用,如果遇到不接受我關心的人就沒輒。

以前有一次去餐廳吃飯,有個客人在餐廳門口抽煙,店經理出去勸導請他把煙熄掉,講了很久那個人就是不理,店經理這時候說:「抽煙不好啦~容易得肺癌。」

「我沒有得肺癌的權利嗎?」

#這次魔勝
#拒絕教戰守策

出院攻防

不要跟魔王作對。

腸阻塞接受手術的老先生,術後恢復得很好,進食正常、排氣排便皆正常、傷口乾淨,於是Peter Fu向家屬預告明天可以出院。

隔天病人的女兒拒絕出院,表示想多住幾天。

P:「我昨天有跟你說,今天可以出院囉!」

女:「我知道,不過我們家沒人可以照顧,所以我想住到星期六。」

P:「今天才星期一,你就直接說要住到星期六?會不會太誇張?」

女:「那我們可以住到什麼時候?」

P:「頂多再一天,讓你準備一下。」

女:「不行!我們都有事,沒辦法接老人家回家。」

P:「那我恐怕得請你自費繼續住了,一天快一萬塊,還不如去住飯店。」

女:「可是我爸爸傷口還會痛。」

P:「傷口痛這件事,躺在醫院跟躺在家裡是一樣的。」

女:「你確定我爸爸可以出院了嗎?他還在拉肚子。」

P:「開刀前是腸子不通沒有排便,開完刀開始拉了,這不是代表好了嗎?」

女:「可是我爸爸很虛弱。」

P:「躺在醫院也沒有任何治療。」

女:「那我要去跟你們高層反映!」

P:「好,請。」

女:「好?」

P:「要不要我幫你打電話給院長信箱?你自己跟他說,如果院長說你可以繼續住,他會給我命令。」

女:「那我要找外面的人投訴!」

P:「現在疫情這麼吃緊,一個可以出院的病人,待在醫院佔一張急性病床,你可以去問一下,哪一個民意代表還是媒體會挺你。」

女:「光是你叫病人自費就可以投訴了!」

P:「增加醫院自費收入,我想應該沒有高層會反對。」

女:「..........................」

#要比魔是吧

#出院攻防

#其實我很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