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社會問題
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駕駛能力
補習班老師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天各一方
「我不是來吃飯的,我是來看你的!」
今天下午有個重要行程,即使昨天值一整夜班、即使今天晚上家裡還有事,但是我必須去台中一趟,中午出發,下午三點回來。
人這一輩子,有幾個朋友值得你用生命來結交?
我的兩個大學室友,一起住了七年,也是彼此最重要的朋友。從年輕的時候一起走過來,也曾經當過同事,現在有人在美國、有人在台中,我在林口。
美國的朋友,我上一次見他是五年前,當時我在美國進修,感恩節假期全家去西雅圖拜訪他,離開時說好很快會再見,這個「很快」隔了五年;台中的朋友,照理說沒那麼不容易見面,可是彼此都忙,分開的時間單位也是用年來做計算。
我們三個聚在一起的時候,坦白說已經久到我想不起來上次是何時了。
疫情結束,美國的朋友回來,會到台中看看老家,無論如何我都得去一趟!
友人原本推薦了一家餐廳,然而假日人多排不到,問我說在吉野家可以嗎?怕我覺得專程下來結果吃吉野家.......
這有什麼關係呢?重點是三個人見面,便利商店的座位區也行!我不是來吃飯的,我是來看一位摯友。
三個人從年輕的事聊到現在,彷彿把自己的前半段人生又走了一遍,人生在世有幾個這樣的朋友早已無憾。
離別時不免約定下次再見,可能是台北、可能是台中、可能是美國,其實我沒把握什麼時候能再聚首,回程的高鐵上忍不住感傷。
天各一方。
耶誕戰略
又到了耶誕節準備禮物的時候,彼得兔已經國中一年級,想必已經知道聖誕老人其實是父母,但是彼得水仍保有童心,依然很誠心地許願與寫卡片給耶誕老人。
我們還是替他準備禮物,也三令五申要哥哥不可以破梗。
旁敲側擊之下,知道彼得水喜歡大嘴鳥娃娃與一套書,可是時間緊迫,實在找不出時間去幫她買,只能利用大家一起去吃飯的時候,Peter Fu牽制住孩子,史迪普假裝上廁所跑去買~
於是史迪普要Peter Fu掩護她~~
雖然孩子總有一天會知道真相,但是在此之前,我們還是很開心地看到她開心。
演唱會鐵粉
那天帶孩子們去聽了一場演唱會,當作孩子的生日禮物。
照說我這個年紀,應該不會再對這種事情熱血,沒辦法跟著年輕人在台下又叫又唱又跳,不過到了現場,很容易被這種氣氛感染,中年大叔的我原本放不開,後來也是跟著大家一起唱一起動。
不過還是有非常熱情激動的粉絲~
坐在我們後排的幾個年輕人,從第一首歌就開始激動,聲音大到我一度以為我是來聽他們演唱而不是台上的人。不過這種場合就是這樣,只要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週邊的觀眾都覺得他們很奇怪,他們也不以為意,到後來發現他們整場都這樣,真的就是這樣...
「來了!來了!這首我超喜歡,整首都會唱,噢帥!~~~♬~♪♪~~」前奏一下,幾個年輕人就開始大唱。
「欸欸欸~這首是什麼,怎麼沒聽過?」「喔~~是這首喔!他們重新編曲了啦!!♬~♪♪~~」經過簡單的討論之後,又開始大唱。
「來了!來了!最重要的橋段來了~~一定是這首!!」「對嘛!!我就猜中了~~♬~♪♪~~」繼續大唱。
「安靜安靜安靜!這段是吉他手的solo~~~」
「又要solo了!噢~~太好聽了......」
剛開始覺得他們很吵,後來覺得應該真的是鐵粉,鐵得很可愛.........
以後Peter Fu開刀的時候,我也要叫住院醫師在台下坐一排...
「來了!來了!傅醫師要截斷血管了!噢~~帥啊!」
「欸欸欸,傅醫師在幹什麼?怎麼之前沒看過?」「噢!原來是清除淋巴結,這次的動作跟以前不一樣,太帥了~」
「最重要的橋段來了!要把檢體從體內取出了~噢帥!」
「安靜安靜安靜!傅醫師要縫傷口了.............」
如果遇到這樣的鐵粉們,那我應該在手術結束後接受安可,然後再幫病人割掉個什麼作為安可表演。
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討價還價
有一天急診的同事交班給我一個病人:腸壞死外科建議手術,但是病人拒絕手術,因此先住院藥物治療再看看...
我看了病人的影像,不開刀應該是死定了,我可以理解病人有各種拒絕手術的理由,但我不理解同事妥協的理由。
所謂的妥協,當然不是違背病患意志拖他去開刀,而是為什麼能容忍這種灰色地帶?
每個人的行醫哲學都不一樣。
醫療不容討價還價,至少,我是這麼認為與堅持。
通常當我看完某個病人後,會針對病情做出基於我自己專業的建議,只是有時候這個建議可能侵入性很高、併發症很多、或是帶有一些風險與不確定性。
病人不見得都會接受我的建議,這點我可以理解,也可以尊重。
例如胃穿孔造成腹膜炎,我會建議手術,病人有時候會不想開刀。
例如大腸穿孔滿肚子都是大便,除了手術之外,我還會建議做個暫時的人工肛門造口,很多病人都不能接受,會拒絕我的建議。
嚴重的急性膽囊炎目前不適合手術,我會建議放膽囊引流管三週,再搭配藥物治療,大部份的病人不願意帶著管子回家。
病人拒絕是他的權利,命是他的。不過我所做的每個決定,都是基於專業,而不是要找病人麻煩,因此我可以接受病人拒絕我的建議,他可以另請高明,但我不會跟病人討價還價...
當我建議做人工肛門時,一定是我判斷把腸子接起來會有爆掉的風險,所以我不會因為病人「不能接受人工肛門」,而幫他「拚拚看」。拚贏了是拿病人的命來冒險,拚輸了也是我要收拾。他可以去找其他願意幫他拚的醫師,但我不會在這方面討價還價,這是我的專業建議,專業是不能妥協的。
當我建議手術,一定是有其必要,病人不想開就去問其他醫師,我不會在開刀與不開刀之間走灰色地帶,例如先住院觀察看看....
膽囊引流管是否非放不可?或許不放也會好,我不知道。但當我的判斷要放時,如果要給我治療就是放管,不接受我的建議請找別人,我不會在放與不放之間妥協...
與其說不容討價還價,倒不如說我不喜歡在這種地方討價還價,相信我的病人就會接受我的建議,不接受我的建議也可以去問別的醫師。
治療開始前的病情說明,其實可以當做一種談判,也可以當做醫病雙方對彼此的試煉。
2022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技能樹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長耳包
哄小孩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故障率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揹負請託
講道理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無法接話
我真的覺得自己進入初老狀態,愛講一些五四三,講一些「自以為有趣,其實沒有人聽得懂(或其實很無趣)的東西」~
有一天在工作中,跟一些學生與護理師聊天,談到我過去幾年曾經跟著前老板在幾家不同醫院間換工作的故事,最後我回到了現在工作的機構。
前老板其實也是從長庚離開,所以有些資深的護理師還記得他,於是我們聊到他的近況,然後我很感慨地說:「或許我的命格不是所謂的『扶龍格』,跟著他的時候一天到晚被人家鬥爭,他好幾次有機會晉升大位,卻又缺臨門一腳;結果我離開他不到半年,他就到另一家醫院擔任高位,現在越爬越高....」
於是大家很熱烈地討論所謂「扶龍格」這件事。
「或許,我是所謂的天煞孤星吧~~」Peter Fu自言自語地唱起來...♬~♪~♫
結果大家就不接話了。
「天煞孤星,你們不知道嗎?」
護:「.....................」
學生A:「.....................」
學生B:「那是什麼?」
#一定有人知道
#知道的不要裝年輕裝不知道
#華英雄超受歡迎的耶
#自以為幽默沒人懂
吹牛皮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深陷劇中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我思故我在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HOPE人物剖析
寫這篇文章,可預期按讚數與觸及率都會很低,可是應該要來寫一下,算是對 #HOPE沉默的希望 第一集的完結,也是接續第二集 #HOPE2光明再現 的承先啟後。
#HOPE沉默的希望已經出版三個月了,各位讀者都看過了嗎?是否對內容有些疑問,又或是覺得意猶未盡,敲碗等第二集呢?
就如同書封文案寫的,「這是虛構的世界,或是不遠的未來?」現在當然是虛構的,可是裡頭許多情節都曾經(或差一點)發生,只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力量,不允許這麼誇張的事情這麼快出現。
台北市政府有沒有秘密聯外通道?可能有。
市政府地底有沒有秘密醫院運作著?不知道。
CE-alpha是否真實存在?醫學文獻查了就知道。
許多真真假假的故事串在一起,就成了這本小說的骨幹與核心概念。
#Dr.J陸辰杰 第一男主角,無疑地是Peter Fu形象的投射。寫作某種程度是反映人生,反映自己的人生經歷,或是自己對某些事的想像。
有些小說讀者可能看到某些橋段覺得超真實,那應該就是真的,作者透過主角來講自己的故事,憑空想像的文字無法描述出太真實的事,Dr. J在HOPE中心展現的高超手術技巧,之所以可以寫來生動真實,就是因為那是作者的日常與親身經歷。
有些言情小說中,男(女)主角左右逢源,女(男)性角色就如同後宮一般,其實某種程度也是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
外傷醫療本身是一門需要投注大量時間與心力的工作,會走這個專科的人,多少都存在著想要拯救人類的DNA,或是追求手術檯上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感覺。
書中主角如此,作者也是如此。
#余小曼 第一女主角。對!她才是第一女主角,相較於方璇,小曼的戲份更多,可以著墨的空間也大,雖然企業總裁是表象上的反派,但背後的boss其實是余小曼,也因為是真正的boss,不免要帶點悲劇命格,就如同許多超級英雄電影裡的反派人物一樣,一定有某個讓他成魔的原因,不會有人天生就是壞人,一定有某些故事讓他成為反派。小曼經歷的過往,不是我們一帆風順的醫學系學生可以想像,即使身為創造這個角色的作者,也常猜不透她的內心。
#蕭磊 書中著墨不多,卻是讀者詢問度很高的角色。其實醫學系裡,每幾屆都會出一個這種怪怪的學生,成績好壞是一回事,可是人際相處能力是0,運氣好可以度過實習與訓練,運氣不好行醫之路根本走不下去。至於很糟糕的刑求方式,是作者當年實習時,有個同學病房總是找不到他,結果一個尿不出來需要導尿的病人,痛苦到家屬到護理站破口大罵........
#Dr.S方璇 她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具備了我讀書時期大部份女同學的特質,學霸、班對、溫柔,也許是因為這樣普通的特質,即便他是男主角的妻子、HOPE中心的核心成員,我沒辦法把他當做第一女主角。
#Dr. C孫嘉哲 基本上跟其他角色都一樣是配角了,實在沒有太多篇幅可以給他,或許第二集第三集可以把他的故事講得更完整一些。關於輪椅,我坦白說是向溫瑞安的四大名捕致敬,無情冷血鐵手追命,大師兄無情就是以輪椅代步.........
回到創作的初心,想寫一本醫界的武俠小說,組一個醫界的超級英雄聯盟,這些超級英雄不會飛天遁地超能力,不過可以是城市與國家的守護力量。
#HOPE沉默的希望
#HOPE2光明再現
#人物剖析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關於人設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故事的下半段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沒事找事
除了固定的值班表之外,我的助理會幫我在行事曆上註記每天的活動,可能是否個會議、可能是某個演講、可能是某份文件的繳交期限...
今天的行事曆是空的,沒有排班沒有上課沒有開會。不過我已經安排好工作,早上看完病人之後,一整天都是學術日,我必須把修改中的論文完成。
拎著電腦從醫院走回辦公室,搭電梯遇到同事寒喧一下:「今天沒事?」
「沒有臨床的事,可是還是有事。」
「也是啦~怎麼可能沒事呢?在我們這個年紀,沒事不見得是好事。」
同事的這句話讓我震撼了一下,好像真的是這樣,不會真的沒事,沒事也會去找事,找不到事反而覺得怪怪的....
在辦公室裡改好論文、完成幾份處理中的文件、談了幾個未來的合作案,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下班前走出辦公室透透氣,遇到另一位同事:「今天怎麼那麼輕鬆?沒有開刀?」
「沒有,不過我在寫paper。」
我剛入行的時候,當時的老板就告訴我:「不能每天只是開刀、看病人、領薪水,要想想還有什麼可以做的。」
十多年來我始終奉行這個教誨,沒事找事,好像真的很少有完全沒事的時候。坦白講是滿累的,可是在找事做的過程中,累積了許多有形無形的資產,教學、學術、社會參與、網路經營,甚至最近投入的直播教育...終於,傅醫師不只是傅醫師.....
有時候我也很想分享這樣的價值觀與成就感給其他人,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找點事做,找到向前走的動力與方向。可是慢慢也發現,有些事情或許只能獨善其身,不是每個人都想這麼多事...
有同事告訴我:「不要一直鼓勵年輕人發展各種東西,有時候你覺得是鼓勵,別人或許覺得是壓力。」
史迪普也跟我說:「你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tough,但不是每個人都有你的能力或是想像你一樣tough,很多人喜歡安安穩穩平平淡淡過日子~~」
或許吧,自己往前走就好了,在我還有力氣的時候,在我還想沒事找事的時候。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保持感恩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漸入佳境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朋友角色
一直往前走
要一直往前走。
從我開始工作起,不論是鼓勵自己或是鼓勵學生年輕醫師,都是用這句話。
職場上說沒有競爭是騙人的,我不跟別人爭,別人也會來跟你比。就算我們進步的動力不是為了要超越誰,但至少是不要讓別人超越,一直往前走保持進步,也才能在職場上保持競爭力。
只要我們一直往前走,就會和後面的人越拉越遠,速度快到別人追都追不上。
每個人都會累、都會想休息,或是想偷懶,包括我也一樣。每次寫論文或研究計畫好想放棄,不做可以很輕鬆、不做又不會怎麼樣,但再一想到我的同儕可能都還在努力,我的後輩可能會趁我休息的時候超車,就又再打起精神做事。臨床工作如此、研究如此、教學如此,什麼事都如此...
就是要一直往前走。
起跑的早,稍微領先同儕,那就要乘勝追擊,不要給別人超車的機會;如果是落後族群,那更是不要放棄,只要跑在你前面的人稍微喘口氣,就要在這時候超車!
累嗎?當然累。
可是走在前面的感覺很好。
即便今時今日,我還是要求自己,要一直往前走。
不,是用跑的。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新權利義務
嚴格要求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第二次機會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人生首播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專程來一趟
文明國家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心電感應
天氣越來越冷,史迪普把居家服改成冬季造型,她有一條寬寬的褲子,會把腳整個蓋住。
那天史迪普從沙發上起身,Peter Fu忍不住問她:「我問你一個問題喔.....」
「不會!」史迪普想都沒想就回答。
P:「你又不知道我要問什麼,為什麼就回答『不會』?」
史:「你應該是要問我:『穿這個褲子會不會踩到褲管吧!不會。』」
P:「你怎麼可能會知道?太可怕了!我要把帽子戴上!」
史:「戴什麼帽子?」
P:「我要戴萬磁王的頭盔,才不會被你識破腦中在想什麼,我以後要叫你史教授!」
淋雨中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成長
很多人喜歡欣賞大師開刀,無論是網路上的影片或某些學術研討會的示範。看厲害的前輩開刀,就好像欣賞一件藝術品,或是藝術家完成作品的過程,看他們行雲流水的動作,除了自嘆不如之外,也可以臨摹大師手法,讓自己再更進步一些。
不過我很喜歡看年輕住院醫師開刀,當然他們的手法一定不純熟,可是有另一種特別的感受。從他們的開刀過程中,彷彿可以看到年輕時的自己。動作緩慢笨拙,就跟我當年剛入行時一樣;許多進行中會犯的錯,當年我也犯過(說不定還不只一次~);因為沒有自信而害怕得發抖,以前自己何嘗不是如此?
我喜歡在旁邊看,適時地提點該注意的步驟,以及某個可能會出現危險的禁區。
更喜歡在陪年輕醫師開刀的過程中,看到他們的成長,也從旁感受到他們對自身進步的喜悅。學會開刀的感受是很直接的,我當年有親身的感受,從每個步驟都害怕地瞻前顧後,到充滿自信地完成一檯手術。
有沒有把握與自信,我從旁邊一眼就看得出來。(這跟開得快不快熟不熟練,有點不太一樣,開刀的自信心是一種無法用言語文字描述的氣質)
開刀的每個時期,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與挫折,也可能會搞砸不同的事,克服了第一關,接著要過第二關...陪年輕人從一開始的生疏不知道該怎麼做,到訓練中期出現的瓶頸,再到技巧突破之後的威風八面,我陪他們成長一次,也回顧了自己成長的過程,好像自己又成長了一次。
陪著年輕人開刀,感受自己的成長,就如影片回放一般。
永不放棄
可能有讀者看過這張投影片,「永不放棄」是我的演講生涯中的常青講題,也是前天的重要演講的開場。然而講題或許一樣,裡頭的故事卻經常更新。
這張照片是多年前的某個值班夜,一群醫療人員為了救一條命,而徹夜工作著。
病人的生命力很堅軔,即便到院時狀況很糟,但仍是頑強地活著;醫護人員更是拚命,並沒有因為傷勢的嚴重與悲觀而放棄。最後病人活了,醫護人員笑了。
我很喜歡用這個故事開場,來談談這個支持我一直往前走的信念:永不放棄,不要輕易放棄病人,更不能放棄自己!
行醫生涯中見過太多生命的強軔,許多看似機會渺茫的病況,病人居然能挺得過來。病人自己都沒有放棄自己,醫療人員豈能輕易放棄?
有好幾次,大家都覺得沒機會了,團隊中總有人會想要「再多做一點」、「再拚一下」,就這麼一點、一下,戰局就被扭轉,「放棄」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兩次自我放棄,覺得沒什麼好拚的了。一次是高中二年級,班上一共三十幾個同學,我的名次永遠是三十名後,那時候對前途一點期待也沒有,能考上大學就滿足了,根本不敢想是什麼學校什麼系;另一次是大學時,在各種活動與外務中迷失自我,連畢業恐怕都有困難,更別說選什麼大醫院或熱門科系,將來的發展也是想都不敢想...
不過人生隨時都有可能改變,想要奮起隨時都不嫌晚。對年輕人的演講場合,我常有的一個橋段,是把學生時代很爛的成績單秀出來,下一張是教授的證書,通常講到這邊會有驚呼或掌聲。
演講的橋段是一回事,我更想談的是改變與堅持,不應該輕言放棄、沒什麼好放棄的,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
病人不會放棄自己,醫療人員不該放棄病人,自己更不需要放棄自己。
永不放棄。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什麼都沒做
克服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工作衝刺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回歸本業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20220927院內簽書會
尊重之外
尊重之外。
行醫工作中,我們一直被教育著最高準則:「尊重病患意願。」然而當病患意願與現行醫療完全違背的時候,我還是常會感到為難。照理說我應該秉持的最高原則「尊重病患」,他想怎樣就怎樣,他想死我也攔不住....
可是真的如此嗎?
就好像你看到要跳樓的人,要尊重他想死的意願讓他跳?還是不顧他的意志先救人再說?
一個開放性骨折的中年人,傷口不斷在流血,急診做了初步止血處置,也立即安排了止血手術。然而在等待手術的過程中,病人因先前的大量失血而休克,意識也開始混亂,於是基於保護病患,我決定先插管保護呼吸,再加速推進手術室。
病人聽到「插管」兩個字,好像觸電一樣瞬間清醒:「我不要插管!我不要急救!」
所有的人這時動作只好停下來,因為病人拒絕這個很基本、很重要,而且是救他的命的舉動。我可以理解許多人對「插管」或「急救」的抗拒,不過應該僅限於真正臨終的無效醫療,此時此刻還在治療中,而這些處置都是治療的一部份。
我把病人的兒子女兒找來:「你爸快死了,現在插管是救他的命,接著我們就要去開刀,照理說是可以救得回來,我建議你們跟他溝通一下。」
子女的回答很妙:「我爸說不要插管,那就不要插管。」
「就算現在不插管,等一下開刀也要插管。如果你們只是抓著『插管』兩個字抗拒,那現在就可以帶他回家了,我也什麼都不用再做!」
「病人搞不清楚是一回事,你們年輕人不要跟著瞎胡鬧,後果請自己想清楚!我可以尊重你們,不過結果就是命都沒了。」
#還有得救為什麼要抗拒
#全身麻醉手術都要插管
#堅持不插管連盲腸炎都沒得開
2022年9月21日 星期三
學霸?
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練習而來
2022年9月15日 星期四
垃圾時間
我想各行各業的業務行銷人員,一定都有被客戶拒絕過,保險經理人、房屋仲介、銀行貸款...等等。
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假日去看一下新車展示或某個預售屋,其實沒有打算買的意思,但幾天後銷售人員會打來詢問:「請問您考慮得怎麼樣?」
會打電話來問,一定是希望能做成這筆生意,這牽涉到業績與收入。每個人拒絕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不用,謝謝。」「我還在考慮。」「我跟家人討論一下。」......有時候會遇到不死心積極的銷售人員,會一再詢問,直到被正面拒絕為止。
我有朋友是頂尖銷售員,他說自己從不浪費時間與口舌在不會成為自己客戶的人,與其死纏爛打某個不會成交的客戶,不如把時間花在開發新客戶上。
我也常會建議病人做某些治療,病人也不見得都會接受,但不一樣的是我不是做業績的人,建議純粹是基於專業與職責,身體是自己的、命是自己的....
行醫多年,我不敢說看人很準,但是對於感受出病人的拒絕,倒是非常精準,只可惜我沒辦法像朋友一樣,在感受出拒絕之後,就不再浪費口舌,醫師有很多話要講是責任....
但就是垃圾時間~
幾個月有個膽囊發炎住院的病人,照理說三到六個月之後,應該來接受手術將膽囊切除,否則往後還會再發作。
今天他照三個月前出院時預約的時間回診。
P:「如何?準備好了沒?要來開刀了。」
病:「可是我最近都不痛。」
故事先寫到這裡。
我的雷達與直覺,已經知道病人不想開刀,他的說法就是一種拒絕的暗示。如果是需要這個手術的業績,照理說應該繼續說服繼續勸說,直到病人直接說出「我不想開刀」為止。
但是我不需要,我還真的想到此為止。
可惜不行。
「目前你的疾病沒有治療好,膽結石可能.......以後..........所以我建議........」接下來的這幾分鐘就只是完成我身為醫師職責的垃圾時間。
「嗯...我考慮一下,下個月再跟你排時間好了。」
「沒關係,我不會再約門診,我相信你不想開刀,有緣再說吧!」該說的話說完,我的義務也盡了,後面就可以快點結束。
有時候我常會猜想病人怎麼看我,一直叫他開刀是因為想賺錢還是缺業績?很想拒絕醫生卻不知道怎麼開口?最後幾分鐘的垃圾時間,雙方都很煎熬........
體重測試
2022年9月13日 星期二
生命的指導
病人用生命在教我們東西。
以前當學生的時候,老師常跟我們說這句話:「病人是醫生的老師,他用自己的身體當教材。」
坦白說,年輕的時候聽到這句話,總覺得有點似是而非,甚至有些做作。病人就是病人,有病才來找醫生,並不是特別來教醫生的,醫生幫他治病,也是基於職責,何來的教與受之有?
隨著年紀與經驗增長,卻慢慢能體會這句話的意思。當然病人來就醫的原意,不是為了教我什麼,可是確實我們能從病人身上看到、感受到什麼。
今天聽了一場有趣的演講,同事收集了多年來病人的照片,從手術前到手術後,一年、兩年...很多年,一張照片看不出什麼,可是連續的影像,就能看出一個疾病的進程,或是一個治療的長期成效。
「隨著這些照片,我們等於是看著病人長大。」當同事秀出一組病人從嬰兒時代開始,一直追蹤到成人的照片,橫跨幾十年兩代醫師師徒,「其實病人也是看著我們長大~」同事從當主治醫師後接手前輩治療的成果,繼續追蹤著病患,如今也已經是資深的教授了。
聽到這句話時,我格外有感。病人用他的一生,來告訴我們某個病的長期變化,這不是課本上一句話或一張圖表可以呈現的。
需要用時間來累積,對病人與對醫師都是。
幾年前的某一天,我在急診遇到一個膽道阻塞的病人,病人的姓氏非常特別,所以我有點印象,是我當總醫師時院長的病人,我曾經照顧過他一段時間。
當我走去看他時,彼此都沒有自我介紹,我確定他是那位我曾經照顧過的患者,對方也一眼認出我來:「你出師了!既然院長退休,那我當然是給徒弟看了~你也很清楚我的病情。」
於是他就成了我的病人,我從他身上看到這些年來的變化,當年幫病人手術後的恢復情形。
我有一門固定幫醫學生上的影像判讀課,因此我常在工作中,收集特殊影像的病歷號碼做為教學素材,可能是很典型的影像表現,也可能是很特殊罕見的疾病。其中有一堂課是判讀腫瘤的位置與期數,因此我的清單裡有著各種不同嚴重度的腫瘤病患病歷號碼。
當我要給學生看某些嚴重腫瘤的影像表現時,會將病人的影像調出,在密密麻麻的檢查清單中(癌症病人總是做一大堆檢查)找出某一個日期的片子,那天的影像可能很典型。
雖然他們未必是我的病人,很多人的臉我根本不認識,可是在每一次教學中,對他們的名字看到都有印象了,就好像老朋友一般...
有些病人我收集病歷號碼的時候是三年前,時至今日我看到他還有在做規律的檢查,我就知道他還活著,有時候甚至會忍不住看他最新的檢查結果,是否復發?是否擴散?就像關心朋友一樣。
有些病人在我收集到某個嚴重期數的影像檢查後,沒幾個月就沒再更新檢查清單,我大概就知道意思,居然也會忍不住難過一下....
病人真的用生命在教我們東西,無論是醫學知識還是其他。
2022年9月7日 星期三
書訊
這篇不是宣傳,但還是想來談一下 #沉默的希望 這本書。
新書出版一星期了,感謝各位讀者,目前銷售成績達標,也都還在排行榜上,甚至一度衝到博客來即時榜總榜冠軍。
我想大部份的朋友都買了,也讀了吧!(或者說,願意支持的朋友,應該第一週也都陸續購書了。)
我必須很自豪的說,這是我所有作品中,寫作技巧最好的一本書,其難度遠超過前幾本醫學散文,自然精彩度也遠超過前四本。
你可以把它當作像復仇者聯盟一般的英雄爽片來看,只是裡頭沒有超能力超級裝備,也沒有打打殺殺。(一點點篇幅,但也不是主角們。)
你可以把它當作醫療寫實劇來看,裡頭的世界雖然是虛構的,但醫學觀念、處置、甚至殺人手法與刑求手段,都是基於醫學專業所寫。
你可以把它當做科幻小說來看,會真實到希望能活在有這群英雄守護的世界。
你可以把它當做懸疑劇來看,最後的結局雖然不會是令人反轉的意外,不過當中的劇情轉折會令你驚訝的。
身為一個作家,除了讓讀者在書中的到娛樂之外,也有義務傳達一些概念,而不是看到最後一頁時,卻會問自己:「我到底讀了什麼?」
每一次的作品出版前,編輯會議上常會有熱烈(甚至激烈)的討論,可能是某篇文章的去留、某個段落的修正,甚至只是某個字或標點符號....這次 #沉默的希望 也一樣,作者與編輯群曾就本書要傳達的意念有過不同看法,最後作者把他想傳達的想法寫在序言中,也說服了編輯群。
希望也能說服你...
以下的文字部份節錄自作者序「英雄的面貌」中:
小說裡的俠客或是電影裡的超能力者,往往用「殺人」的方式來拯救世界,我想呈現另一種英雄的面貌,用「救人」來拯救世界。不是非得飛簷走壁、以一擋百才能當英雄;或許醫師給人的印像都是文弱書生,但在屬於他們的舞台上,一樣有著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氣魄。
每個人可能都幻想當英雄,我們可能也都幻想過活在有英雄的世界,可是英雄的面貌有很多種,即使沒有超能力與高科技,凡人也可以是英雄。都沒人來看
2022年9月5日 星期一
早餐店
不敢睡
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作家感受
2022年8月31日 星期三
防衛性駕駛
趕上班的早上,Peter Fu和史迪普一起開車去醫院,史迪普有打卡的時間壓力,所以Peter Fu自動坐到副駕駛座:「你開車!你開得比較快。」
「好。」史迪普也沒拒絕,就去開車發動。
我們一轉出住家的巷子就遇上大塞車,Peter Fu這時候說:「其實我也不是真的開得比你慢,只是現在的路況很不穩定,你又趕時間,不管你開還是我開都有可能遲到,為了避免被你唸,我就決定讓你開。」
「沒關係,我開就我開。」
「這很像現在的『防衛性醫療』,當遇到風險太高的案例,而家屬又很愛亂告的時候,醫生就會選擇避免風險,把決定權丟回給家屬,然後自己少做一點。」Peter Fu繼續滔滔不絕。
P:「可是這樣一來,病人反而會無法得到高品質的醫療,因為醫師會以『不被責難』為原則來行醫。就像我不想開車,以免因為不是我的問題導致你遲到卻被罵,但是這樣你就損失了被開得慢一點但是很安全很穩定的駕駛載去上班的機會。」
史:「我一直忍著不想跟你辯,不過你才沒有開得慢又穩!你是該快的時候不快,不該快的時候用衝的~」
P:「………………………」
2022年8月28日 星期日
白色巨塔的你我他
各位是什麼時候認識Peter Fu的呢?
是先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傅醫師,才認識網路上的Peter Fu?還是無名小站時代開始追蹤Peter Fu?在臉書粉專或是某篇被轉貼的文章認識呢?
無論是哪一個,也無論我們有沒有見過面,我都謝謝你喜歡我的文章。
除了最近正值宣傳期的<<H.O.P.E.沉默的希望>>之外,大家知道<<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醫人三角的獨白>>還是<<銀蛋彼得>>嗎?
有沒有四本書都看過的讀者呢?
可能很多讀者都是「知道」Peter Fu有出過書,但可能不知道是什麼書,或是沒有看過。
睽違五年,再度有文字作品問世,趁此機會出版社將過去四本書再版,以套書方式發售<<白色巨塔的你我他:傅志遠創作十週年珍藏套書>>,我也有機會再回頭檢視自己過去的文章,回味一下當年發生這些故事的時空背景與感受。
十年真的是很長的路,十年前寫的書,書中的故事一定發生在更早之前,更別說<<銀蛋彼得>>還是我學生與學醫時期發生的趣事。這四本書的故事,幾乎就是Peter Fu傅醫師的成長之路!
<<銀蛋彼得>>講的是醫學生時期的迷惘與徬徨,在各種考試訓練中笑料百出。
<<拚命>>講的是我初入行之時,與死神交手的驚心動魄與感動。
<<醫生不醫死>>談了許多醫療的陰暗面:不好的病人、不好的家屬,甚至是不好的醫生~
<<醫人三角的獨白>>當我自己也當過病人家屬,甚至自己也當了病人,在醫師、病患與家屬這三個角色中,我真心理解什麼是同理心。
謝謝出版社,謝謝過去十年的自己,更謝謝十年來一直看我文章的你們。
#H.O.P.E.沉默的希望
#拚命:一個急症外科醫師的生死筆記
#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
#醫人三角的獨白
#有一個銀蛋叫彼得從小生在大醫院
#白色巨塔的你我他
2022年8月27日 星期六
兩大力量
我一個月大約有十三到十五班第一線外科急診班,還有夜班手術、常規手術與門診。
我每週都有固定的醫學生教學、偶爾穿插護理或住院醫師的教學課程。
我和我的研究團隊,隨時保持五六篇論文在撰寫與投稿。
我一年大大小小的演講,密密麻麻排滿在行事曆上。
每週有兩個晚上我會更新網誌,把遇到的故事講一講。
本週出版的長篇小說,是我的第五本作品,繼前面四本醫療散文後的全新嘗試。
坦白說,我真的很忙~我大部份的時間都在做以上的工作,名為工作,其實是事業經營的一部份。
這篇文章我想講兩件事:一個是對事業的熱情、一個是家庭支持的重要。
前幾天參加一個職業生涯分享會的演講,聽眾提問:「現在的年輕世代比較重視生活品質,請問如何在工作負荷與生活品質間取得平衡?」
真的很難...前面那幾件事情,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基本上也會和生活品質相衝突。
「我已經不再是年輕人了,我不應該用老一輩的口吻告訴年輕人『必須吃苦耐勞、必須做牛做馬』。不過確實,要在工作上出類拔粹,除了工作時間時百分之百投入之外,勢必要付出一部份自己的時間。所以『工作負荷與生活品質』並不是問題,該問自己的是『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麼?』,『工作成就與生活品質』才是需要考慮的事,兩者相拮抗,勢必得做出取捨。」
值班之外的時間,我常待在辦公室看書、寫論文、改論文,或是處理科部行政的事情。
下班之後,也都是抱著電腦在做事,寫論文、改論文、報紙專欄、網頁更新、寫書...
沒值班的假日,我可能有教學活動或是某個演講。
我很感謝史迪普百分之百的支持,「我知道這些事情對你很重要,都是你口中的未來。」某天我要出門前,他這麼跟我說,當天我有全天的活動,他也沒閒著必須帶兩個孩子上才藝課跑一整天。
能夠走到今天,對工作的熱情與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保持、繼續努力,謝謝自己的堅持,謝謝史迪普的支持。
2022年8月25日 星期四
請付費
便宜不等於免費,是的,這要錢。
急診病患完成治療要離院前,護理師會把批價單拿給病患,讓病患去繳費。有時候就會聽到抱怨「這還要繳錢喔?」「什麼都沒做也要繳錢?」「醫院不是應該有愛心嗎?」
由於這類病人還是少數,所以我們聽一聽翻個白眼就算了,當作笑話一則。
病人在急診縫合後,今天來門診拆線。離開診間時護理師給他批價單,病人的反應是:「急診不是已經繳過錢了?為什麼今天還要再繳一次?」
「急診是急診,門診是門診啊~今天門診有做處置,當然還是要繳費。」說實在話,我完全不理解,為什麼要跟病人解釋「看門診要繳費」的事~
「我是說,急診已經跟我收過一次傷口縫合的錢了,後續不是應該有售後服務嗎?」
「售後服務是對商品,你應該不希望我們把病人當做商品吧!」
「當然不行啊!我們是活生生的人耶。」
「那就不是售後服務,這是專業醫療。」
病人似乎不太能接受我的說明(其實我根本不想再說下去),拿著單子碎碎唸地離開,沒多久又回診間敲門:「我要開診斷書。」
拿了診斷書離開,半小時後又再度回來:「診斷書也要錢喔?」
「對,要錢。」
善意提醒
一早史迪普跟Peter Fu去上班,當車子彎進醫院的車道時,自小客車必須要走左線,右線是留給大巴士走,很多路不熟的駕駛會在這邊走錯。
P:「這邊彎過去要走左線喔!」
史:「我知道,我開過很多次了。」
P:「我只是提醒你一下,有些人會不小心開錯道。」
史:「我又不是你。」
P:「你幹嘛這樣,我好意提醒你,然後你就要攻擊我。」
史:「你就是一副會開錯的樣子。」
P:「...........................」
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回歸初心
做每一件事,都有一個原始目的,所謂的「不忘初心」,應該就是這個吧!
前天寫了一篇文章,在談治療後獲得家屬感謝這件事。醫療的原始目的,應該是為了「把病人治好」,至於事後的感謝,都只是額外附帶的好而已...
我們是為了「把病人治好」而從事醫療工作,而不是為了「獲得家屬的感謝」而做這份工作。
我常幫學生們上課,可能是影像判讀、可能是外傷急症處置的觀念,課後我也會問學生:「聽的懂嗎?」(因為我常看他們一臉茫然~)
「謝謝老師!你教得很仔細。」
學生都會跟我說謝謝,口頭之外,我也常收到學生寫的感謝卡片,或是票選優良教師。
被學生感謝當然很開心,也算是自己對醫學教育的一種肯定,可是在學生表達謝意之餘,我總是跟他們說:「要真的學會才重要!我教你們東西的目的,是希望你們學會,而不是為了得到你們的感謝而教!」
不敢說自己是多麼無私的人,無論被病患或學生感謝,當然有被肯定的開心,可是這都非我做這些事情的本意,無論醫療或教學...
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做這些工作的初心,不應該是追求被感謝而做某些事,甚或迷失在稱讚與掌聲中,而該是追求最實際的醫療成效、教學成效....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其實不該每篇文章都提到新書的,不過寫這本書的原始目的,是想「講一個長一點的故事」,透過故事的鋪陳,來建立一個「讀者喜歡的宇宙」。
謝謝每一位支持新書的朋友,當然每個人買書的原因無法深究,有些或許是人情捧場、有些是因為喜歡Peter Fu的人設,也有朋友是對Peter Fu過往文章的喜愛,而對新作品有信心...
回到寫書的目的:是希望寫出讀者喜歡的作品
我也衷心期待,閱讀Peter Fu作品的朋友,能夠喜歡裡頭的文字、人物與故事。
2022年8月22日 星期一
實質損失
Peter Fu洗完澡從浴室出來,身上的水沒擦乾淨,弄得臥室地上濕濕的,史迪普忍不住唸了幾句:「把水擦乾淨再走出來!地上很濕,結果我都踩到水了!」
P:「那你有什麼實質上的損失嗎?」
史:「.................」
P:「你有滑倒嗎?」
史:「你如果害我滑倒,就不是只有唸你幾句而已!」
P:「..................」
醫人醫心
「 即使治療不成功,家屬依然感謝你。」今天聽了一場前輩的演講,除了他的研究歷程、臨床工作歷程之外,他的投影片上有這麼一句話,這是前輩的終極追求。
我深深地被這句話給感動,能夠做到這樣的境界,那真的是醫療這門藝術的極致。
「治療成功,家屬會感謝我們是正常的,不過這沒什麼好多說,我們不是為了家屬的感謝來治療病人。」
「但是當治療不成功時,家屬卻依然感謝我們,這才是一種很難得的肯定,代表我們的努力有被看見,即使治療不了病患的身體,卻也治療了家屬的內心。」
台上的講者一字一句講出這些有智慧的話,深深地打動著台下的我。
確實有許多次,雖然最後病患沒救回來,但我仍收到家屬寫的信或是網路留言,感謝我對他的家人付出的努力,這樣的回饋格外令人感動!
我本以為這是只是萬中選一的偶然,我碰上這樣的家屬,是我的運氣,沒有對醫療結果不如預期責難醫療人員,反而感謝我們的努力;今天聽完演講,原來這是另一個境界的追求。
醫人、醫心、治療病患的身體,也治療家屬的內心。
今天受教了。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十年一劍
這張照片已經十多年前了,Peter Fu的文章會被注意到,也是從這個獎開始。
趁著第五本書即將出版之前,來談談寫作這件事。大約十幾年前,那是部落格的美好時代,許多文字、圖畫、圖文創作者百家爭鳴...
「你的『無名』帳號是什麼?」年輕人之間交換的訊息,無名就像今日的IG,能夠登上無名正妹,哪怕只有一日也會爆紅。
一開始的寫作只是無心插柳,註冊一個無名帳號之後,寫些生活工作中的大小事,寫著寫著居然得到這個獎,也開啟文字創作之路。
偶然翻到這張照片,忍不住去看看跟我同期一起得獎的部落格主,當然有些轉型成另類網紅,可是更多就這麼消失或最後一篇文章停留在許多年前...
要維持一個興趣超過十年,必需真的很喜歡這件事,也要有很大的毅力與意志。
一路走來,寫作既是興趣,也成了事業發展的一部份。(即使不是眼睛看的到的錢,但名聲、網路聲量、影響力,都是這些年『賺』到的東西。)
最重要的收穫,是電腦前面閱讀Peter Fu一篇篇文字的你們,讓我維持著熱情原因,是因為讀者的支持與回饋。
我知道有許多朋友,從無名時代開始追蹤,到Blogspot、臉書,也是書迷,謝謝你們!這當中有真實的朋友,更有著許多我只看過頭像與大名,但其實多年來就真的像我的朋友一樣的讀者。
「你什麼時候要出新書?」
每次有讀者這麼問我,我都只能苦笑,一方面是創作能量需要累積,另一方面是必須顧慮現實的市場考量。
等了五年,真的夠久了,請期待H.O.P.E.沉默的希望。
寫了十年,也真的寫了好久了,沒有看過過去作品的朋友,這次我會推出<<白色巨塔的你我他:傅志遠創作十年珍藏套書>>。
「你還會不會繼續寫作?」「我喜歡你的文字,希望你繼續創作!」
會的,我會繼續在寫作上保持熱情。
欺騙
2022年8月17日 星期三
講實在話
拐彎抹角
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不好意思
2022年8月9日 星期二
慢車
有一天Peter Fu跟史迪普開車去醫院,前面的車開得非常慢,跟在慢車後面我們兩個都很沒耐心。
結果前車轉進醫院的地下停車場,即使進入了停車場車道,他還是開得非常慢。
P:「結果他也是醫院的人耶~」
史:「真的開得太慢了。」
到了B2,大部份的車都會轉進去找位子停,我們也打算這麼做,結果前面的慢車居然直接往B3開。(通常除非B2停滿,不然很少會有車直接開往B3,那天時間很早,所以B2很空,我們很意外前車的路線。)
P:「他一定是因為我們緊跟在後面,感受到壓力,所以趕快開往B3。」
史:「我覺得不是,他應該是害怕被我們知道是誰開得那麼慢~~」
常識低下
一拳擊退
2022年8月5日 星期五
詐保
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情緒勒索
同儕認同
追求同儕認同。
「斜槓人生」是我演講經常談的主題,也是很多聽眾有興趣的事,聊聊醫療工作之外,自己繼續發展其他興趣,甚至成為事業的一部份。
然後這張投影片,總是放在最後總結時,無論我的角色是醫學研究者、教育者或是文字創作者,最根本的本業,還是穿著醫師袍手術服的外科醫師。
所有的角色,都是從本業出發的。
回到幾個月前,中國醫大的主管邀請我去演講,當我詢問主題是哪方面時,對方很大方地告訴我:「講題自訂!住院醫師們指名希望你來演講!」
這反而讓我有點傷腦筋,到底要講深入的外傷研究、還是談點輕鬆的故事與寫作...
我猜想年輕人可能對很艱深的骨盆外傷處置、多重外傷研究的興趣,比不上聽Peter Fu講故事,可是中國醫大是一級醫學中心研究單位,台下聽講的也不只有年輕醫師而已,我如果在台上大放厥詞講著醫院裡每天都會發生的故事,或者分享一堆自己在醫療本業之外的興趣...
人家會怎麼看我?
有很多同業粉絲追蹤者幾十萬,講起故事生動又好笑,民眾婆婆媽媽很愛他們,可是業內同道都知道,可能他的臨床表現比不上嘴巴講的萬分之一,又或者在節目上口沫橫飛地講故事時,內行人一聽心裡會想:「他在講什麼東西啊~~」
斜槓是好事,失去同儕認可就很可惜。我究竟是醫師/作家,還是作家/醫師?
追求斜槓人生的前提,我需要同儕認可我的原始專業,至少醫療專業做得還可以。
以前有幾次應邀進行學術演講,講題是針對某個外傷的研究,照理說主持人介紹講者時,會講一下他的學術成績,為什麼有資格來演講,可是主持人卻是向聽眾介紹Peter Fu,而不是傅醫師或傅教授~~「接下來的講者是一位網紅.......」雖然還是很感謝主持人注意到我另一個身份,可是在學術場合有點令人五味雜陳。
前幾天的演講,我用了前三分之二,快速地把自己的學術歷程談了一下,鼓勵年輕醫師,一個以前不愛讀書常被唸的學生住院醫師,在某個轉捩點也可以改變,然後走上學術之路;後三分之一才開始講故事、談寫作、談斜槓~當我用了大部份的時間來證明專業之後...
講了一大圈,最後繞回這張投影片,斜槓人生的起點是醫療,斜槓人生的前題是同儕認同。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一切的開始
宣布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多做一點
十年拚命
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疼痛比較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口齒清晰
大可不必
何必心中有鬼,又何必過度自卑。
前陣子有個病人要接受手術,我原本預估中午左右可以輪到他,可是手術日當天病人非常多,到了下午兩點左右還沒通知。結果病房打給我,說家屬在抱怨這件事。
這種事其實常發生,會因為病人多寡、前一台手術時間長短、是否臨時有緊急手術,手術的順序或時程因此調整,大部份就是去跟家屬安撫一下就可以了。
我走上病房去跟家屬說明目前狀況,病人的女兒很不客氣,劈頭就問我:「為什麼把我爸爸的手術排那麼後面?」
「不是故意要延後,前面的手術還沒開完,再請您稍等一下。」
「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包紅包,所以才這樣對我?」
「跟紅包沒有關係。」
我本來還想多跟他講一點的,他跟我扯這個我就不想理他了。
有一個車禍全身擦傷的年輕人被送來急診,檢查完沒什麼事,都只是皮外傷。病人的爸爸要求住院,我告訴他說目前沒院住院的需要。
「是不是因為我們不是VIP,所以不能住院?」
「跟這個沒有關係,不能住院的理由是因為不需要住院。」
我不再多跟他講,以免他覺得我是要跟他解釋「是否是VIP」~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是真的覺得,提出要求沒什麼不對,表達不滿也很正常,可是不必扯這些。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已經不是古早時代,至少,我不收紅包,我也不會用沒給紅包而對病人不好。
而且我相信,病人在講這些的時候,自己也不相信是這樣。(又或者哪個醫生會跟他說:「對,你沒包紅包~」)
純粹就是一種請緒勒索,很low的情緒勒索。
#duck不必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嚴以律己
最近陷入心理嚴重矛盾的狀態。
我覺得自己又長大了,可是似乎不是走向圓融的成熟,反而像是我年輕時候看到的那些「討人厭的大人」~
雖然我常用輕鬆甚至戲謔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工作,但不得不說,我的工作內容是壓力非常大的。只要稍不留意,就會影響病人的病情甚至生命,只要稍有閃失,可能就會有病患抱怨甚至醫療糾紛。
因此我很嚴格地要求自己,做的每個決定都必須有憑有據,如此一來面對治療結果不如預期或是病患家屬質疑,我才能理直氣壯什麼都不怕。這些年來我都是一直這麼嚴格要求著自己...
嚴以律己我做的到,寬以待人卻還在學習。
以前我當學生或住院醫師時,有些老師脾氣很暴躁,表現稍有不好一定是一頓大罵,我那時候常覺得為什麼要發那麼大脾氣?有話不能好好講嗎?
最近我對自己的脾氣有很嚴重的焦慮。
討論個案的時候,如果有人沒照標準做,或是處置有問題,一定會被我逼問到牆角。
年輕醫師該準備的病人評估狀況、醫學生該準備好的醫學知識,被我一問三不知的時候,我都很為難該是和顏悅色愛的教育,還是嚴厲地要求~
我很怕自己成為那種討人厭的大人,連史迪普都會要我不要一直唸孩子:「講一遍、好好講就夠了,不要那麼兇,一講再講~」
昨晚值班真的好累,半夜有一台刀要開,走進手術室前我還在想以上這些問題「我是不是該收斂一下脾氣」,結果一進手術室就發現病人某些東些沒弄好,我忍不住又講了一下.....
嚴以律己,我會繼續保持。
寬以待人,再給我一點時間。
為人師表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全新作品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不死鳥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隨口說說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演講訓練
下半年有許多的演講邀約,光是本月就有三場,而且受眾不同、講題也不同。
我知道有些講者,是一套投影片打天下,不管去到哪個場合,講的東西都一樣,連笑話都一樣。對不同的聽眾當然可以,但聽幾次就發現了無新意,又或者同樣的內容未必適合每個人。
我必須承認,早幾年我也是如此,很多投影片都被我一用再用,十幾年來始終如一;然而隨著經驗累積,內容也得時時調整,演講的技巧也必須追求進步與進化。
聽久了聽眾會膩、講久了我自己也會膩。
因此我現在都自我要求,每一次的演講必須有至少1/3是新的內容,包括故事、投影片,即便是相同的故事,現在做投影片的技巧當然比幾年前好,所以得有更好的包裝。
以骨盆外傷為例,十幾年來我可能講過超過兩百場,總不能兩百場都一樣吧~(即使處置方式就是那些,研究論文也不會變,但是透過好的說故事方式,還是可以有些新意。)
我把更新投影片與練習新的演講內容,當做是自我要求進步的一部份,就像以前學開刀時要求技術進步,寫論文時要求寫作精準與高階統計一樣...
這還只是學術演講,照理說學術演講是最不需要技巧的,只要忠實呈現研究成果與國際最新治療方式而以;現在常有研究心得成長過程分享,或者受眾為非醫療人員的行醫心得與醫病關係,那就更考驗著說故事者的能力。
下個月新書出版,勢必有一些宣傳活動。過去的幾本書都是醫學散文,所以我可以講一些自己的故事與心得,跟書中的故事相呼應,就如同作者親臨現場講故事一般。然而即將出版的是長篇小說,不僅寫作方式對我來說是新嘗試,宣傳方式我也得再想想,總不能把書拿起來唸故事給讀者聽吧~
還有兩個月,我得認真準備,也請各位讀者期待。
#七月演講
#長庚醫學營:永不放棄的熱愛與希望(我最愛的題目,但是全新內容)
#桃園國軍醫院:外傷醫師在急診第一線之角色:從醫學研究出發(專業醫學研究)
#中國醫藥大學:我的開始在這裡(全新的題目,中國醫大專屬,老讀者會知道什麼意思)
2022年7月5日 星期二
腦中自建導航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陪伴
面對併發症的態度
2022年6月27日 星期一
我Google過你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陪伴的最後一步
彼得水悶了好多天,昨天總算考完期末考,可以輕鬆一下。
除了準備考試的壓力之外,因為哥哥今年畢業,學校課程早早就結束,在新課程與暑期活動還沒開始之前,每天都可以自在地看書、看影片、去同學家玩~~看在妹妹眼裡,當然是很不平衡。
考試前他就要求我,考完要帶他去看電影。
昨天我很晚下班,而且一整天真的好累。一起吃晚餐的時候,彼得水就處在很亢奮的狀態,「把拔等一下會帶我去看電影!」
史迪普看了我一眼,發現我的疲憊,所以很貼心地跟孩子說:「還是明天?讓把拔休息一下。」
「可是...我很想看耶~把拔答應我的....」
「沒問題!我們去買電影票吧!」看個電影也沒什麼,大不了在電影院裡睡覺~(之前陪他們去看妖怪手錶的時候,我就是從一開演睡到燈亮。)
結果電影時刻很爛,必需到很晚才有,我忍不住嘆了一口氣~
「還是算了,把拔你是不是不想看?」
「不會啊!我超想看的!而且趁現在還有時間,我們去投扭蛋!」
我拉著孩子就往遊樂場跑,對我來講,如果臨時要開刀,我還不是得出門?既然都是累,那陪孩子更值得。
「我覺得,孩子其實感受的出我們的情緒,既然決定要陪,那就開心一點,至少是讓她覺得開心一點。否則我花了力氣,孩子卻不開心,那一點意思都沒有。」進電影院前,我跟史迪普說。
心性養成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搭訕技巧
忙碌的急診室,不只醫師,護理師們忙得團團轉,換藥、打針、簽署各種文件,大大小小各種護理治療....
一位年輕護理師幫一個中年大叔換藥(其實這麼講很不好意思,那傢伙年紀跟我差不多,所以我也是中年大叔),大叔跟護理師說:「我去年也是來你們醫院開刀。」
「喔。」護理師頭都沒抬,簡單應了一句。
「你這麼漂亮,我去年怎麼沒看過你?」
護理師沒有搭話,Peter Fu聽到了關鍵字,知道這是搭訕的起手式~~「你這麼漂亮...」,所以豎起耳朵想知道後續,結果護理師不理他,讓大叔反而不知道該怎麼接。
然後大叔就無奈地去批價繳費出院了。
大叔走後,Peter Fu跟護理師說:「他剛才在跟你搭訕,你一點機會都不給他耶~」
「我的專長是給他句點。」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有一次在病房,我剛查完房走出來,就聽見某個家屬在跟照顧他家人的護理師攀談,又是那句搭訕的起手式~~
「你這麼漂亮,為什麼要當護士?」
「當護理師怎麼了嗎?這份工作不好嗎?這跟我漂不漂亮有沒有關係?」
嚇得家屬一句話都不敢接~~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到目前為止,我聽過最讚的跟護理師搭訕:「小姐,做個朋友好嗎?」
2022年6月16日 星期四
上班路線
一早Peter Fu載著史迪普去上班,路況相當不好,車多速度很慢。
塞在車流當中,Peter Fu很困惑該走哪一條路,因為從我們家到醫院有非常多條路線,而史迪普永遠能夠快速地找出最不會塞車最順暢的路線。
P:「其實我載你上班,是很有壓力的,因為我很怕走到一條會塞車的路。」
史:「沒關係,你慢慢開,我今天不趕時間。倒是你七點半要開會,你的時間壓力比我大。」
P:「是這樣講沒錯,可是坦白講,只要是你載我,不管我多趕時間,都會很放心你能準時把我送到。」
史:「那是因為我很把你的時間當一回事。」
P:「欸!你幹嘛這樣?這樣是暗示我沒有把你的時間當一回事嗎?」
史:「我相信你是有啦~只是力不從心而已....」
P:「.........................」
術前準備
一個中年大叔因為骨折需要開刀,急診護理師幫他做手術前準備,包括填寫文件換衣服之類的。
護:「麻煩你把身上的外來物都移除,例如手錶、項鍊、戒指之類,如果沒辦法移除,也請告訴我們位置和原因。」
叔:「嗯.....入珠算嗎?」
護:「.........................」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彼此彼此
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職業生涯
2022年6月12日 星期日
心境轉變
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粉紅色
自動離院
有個住院中的病人,原本預計要出院了,可是出院當天的檢查顯示還沒有完全好。(我的習慣是在出院當天抽血,數值改善的話,就能放心出院;換句話說,如果還沒到出院的標準,我就會請病人繼續治療。)
病人已經把行李整理好,等我來宣布他可以出院。
P:「抽血的數字沒有很漂亮,我建議再待幾天,抗生素治療要繼續,過兩天再抽血看狀況。」巡房時我告訴病人還不適合出院。
病:「可是我行李都整理好了,明天有事情要去辦耶!」
P:「沒辦法,以目前的狀況出院有點冒險,我怕回家沒多久,你就會又再來掛急診。」
病:「真的不能出院嗎?出院會怎麼樣嗎?」
P:「我沒辦法告訴你會怎麼樣,只是你如果因為病情沒好再回來掛急診,一切都要重來,你會很麻煩,我也會很麻煩。」
病:「真的不能出院嗎?我今天一定要走。」
P:「好。」
把相關文件完成,以及在病歷上註記已經告知離院的風險後,我就請病人簽切結書離開了,我沒有花很多時間糾結在這種事情上。
防疫期間,病房一床難求,很多病患都必須在急診待床,有時候一等就是兩三天。
住院醫師向我回報:「有個病人不耐久候,如果再沒有病房,他就要自動離院。」
「好。」
再跟病患確認一次他的意向之後,我就請他簽切結書離開了,這種事情沒必要一直糾結。
xxxxxxxxxxxxxxxxxxxxxx
醫療工作這些年,我一直有個想法(或堅持):我會很認真處理每一個病患的病情或傷勢,那是基於我的職責與專業,不過我沒有「關心」他的義務,更沒有「說服」的義務。
基於專業,我會告訴病人你必需住院、手術或接受某項治療。
基於職責,我必需告訴病人不接受我的建議,可能會有哪些風險。
當專業與職責已經完成,我的任務也完成,病人有權利拒絕我的建議,也自然必須對這個拒絕負責。我向來不強求、不勸說、不說服病患留在醫院或是接受我對某些治療的建議。
我不知道其他同業怎麼想,不過當我不再糾結這些事,心情與時間都會輕鬆很多。
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要求住院
同一天發生另一件事。
一個手指燙傷的中年人來掛急診,範圍不大深度也不深,電腦紀錄顯示是兩天前受傷,當時已經來過急診,燙傷中心的同事建議他規律換藥門診追蹤。
今天的主訴是多了一顆水泡。
Peter Fu看完傷口後,告訴他這是正常的,繼續換藥就行,不需要太擔心。
病:「醫生~拜託你啦!我在家沒有辦法自己照顧,而且我怕照顧不好會感染。」
P:「這個傷口很小,換藥不難,而且你目前的自我照顧還不錯啊~」
病:「我不知道這樣是不是有惡化,所以才來掛急診。」
P:「病人會擔心是合理的,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告訴你不用擔心,起水泡很正常。」
病:「我怕我回去不知道會不會又再跑來急診....」
P:「你的訴求是什麼?可以直接告訴我。」(我當然知道他的訴求,只是想確定一下,是否真的說的出口如此荒謬的訴求。)
病:「可以安排我住院嗎?」
P:「怎麼可能?手指一個水泡而已耶~」
病:「是因為疫情的關係,導致你們量能不夠嗎?那我去1922反映呢?」
P:「你要去反映什麼?不讓你住院跟疫情又沒有關係,就是不用住院~」
病:「我家沒有冷氣,我很怕悶熱的環境會讓傷口惡化,我覺得醫院有空調比較安全。」
P:「那東南亞還是非洲沒有冷氣的地方,手指燙傷不都爛光了?」
病:「............................」
#因為冷氣需要住院
#第一次聽過
出院勸說
2022年6月3日 星期五
另類專長
那天去急診上班,交班時同事跟我說:「有個病人要靠你的專長來處理。」
P:「哦?是多重外傷還是骨盆骨折?」
同:「是一個撞到頭的太太,檢查完都正常,可是抱怨渾身不舒服,已經賴在急診一天都不肯出院,需要你說服他出院。」
P:「.....................」
#我是外傷治療專家
背後金主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魔高一丈
出院攻防
不要跟魔王作對。
腸阻塞接受手術的老先生,術後恢復得很好,進食正常、排氣排便皆正常、傷口乾淨,於是Peter Fu向家屬預告明天可以出院。
隔天病人的女兒拒絕出院,表示想多住幾天。
P:「我昨天有跟你說,今天可以出院囉!」
女:「我知道,不過我們家沒人可以照顧,所以我想住到星期六。」
P:「今天才星期一,你就直接說要住到星期六?會不會太誇張?」
女:「那我們可以住到什麼時候?」
P:「頂多再一天,讓你準備一下。」
女:「不行!我們都有事,沒辦法接老人家回家。」
P:「那我恐怕得請你自費繼續住了,一天快一萬塊,還不如去住飯店。」
女:「可是我爸爸傷口還會痛。」
P:「傷口痛這件事,躺在醫院跟躺在家裡是一樣的。」
女:「你確定我爸爸可以出院了嗎?他還在拉肚子。」
P:「開刀前是腸子不通沒有排便,開完刀開始拉了,這不是代表好了嗎?」
女:「可是我爸爸很虛弱。」
P:「躺在醫院也沒有任何治療。」
女:「那我要去跟你們高層反映!」
P:「好,請。」
女:「好?」
P:「要不要我幫你打電話給院長信箱?你自己跟他說,如果院長說你可以繼續住,他會給我命令。」
女:「那我要找外面的人投訴!」
P:「現在疫情這麼吃緊,一個可以出院的病人,待在醫院佔一張急性病床,你可以去問一下,哪一個民意代表還是媒體會挺你。」
女:「光是你叫病人自費就可以投訴了!」
P:「增加醫院自費收入,我想應該沒有高層會反對。」
女:「..........................」
#要比魔是吧
#出院攻防
#其實我很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