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31日 星期日
情緒勒索
同儕認同
追求同儕認同。
「斜槓人生」是我演講經常談的主題,也是很多聽眾有興趣的事,聊聊醫療工作之外,自己繼續發展其他興趣,甚至成為事業的一部份。
然後這張投影片,總是放在最後總結時,無論我的角色是醫學研究者、教育者或是文字創作者,最根本的本業,還是穿著醫師袍手術服的外科醫師。
所有的角色,都是從本業出發的。
回到幾個月前,中國醫大的主管邀請我去演講,當我詢問主題是哪方面時,對方很大方地告訴我:「講題自訂!住院醫師們指名希望你來演講!」
這反而讓我有點傷腦筋,到底要講深入的外傷研究、還是談點輕鬆的故事與寫作...
我猜想年輕人可能對很艱深的骨盆外傷處置、多重外傷研究的興趣,比不上聽Peter Fu講故事,可是中國醫大是一級醫學中心研究單位,台下聽講的也不只有年輕醫師而已,我如果在台上大放厥詞講著醫院裡每天都會發生的故事,或者分享一堆自己在醫療本業之外的興趣...
人家會怎麼看我?
有很多同業粉絲追蹤者幾十萬,講起故事生動又好笑,民眾婆婆媽媽很愛他們,可是業內同道都知道,可能他的臨床表現比不上嘴巴講的萬分之一,又或者在節目上口沫橫飛地講故事時,內行人一聽心裡會想:「他在講什麼東西啊~~」
斜槓是好事,失去同儕認可就很可惜。我究竟是醫師/作家,還是作家/醫師?
追求斜槓人生的前提,我需要同儕認可我的原始專業,至少醫療專業做得還可以。
以前有幾次應邀進行學術演講,講題是針對某個外傷的研究,照理說主持人介紹講者時,會講一下他的學術成績,為什麼有資格來演講,可是主持人卻是向聽眾介紹Peter Fu,而不是傅醫師或傅教授~~「接下來的講者是一位網紅.......」雖然還是很感謝主持人注意到我另一個身份,可是在學術場合有點令人五味雜陳。
前幾天的演講,我用了前三分之二,快速地把自己的學術歷程談了一下,鼓勵年輕醫師,一個以前不愛讀書常被唸的學生住院醫師,在某個轉捩點也可以改變,然後走上學術之路;後三分之一才開始講故事、談寫作、談斜槓~當我用了大部份的時間來證明專業之後...
講了一大圈,最後繞回這張投影片,斜槓人生的起點是醫療,斜槓人生的前題是同儕認同。
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
一切的開始
宣布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多做一點
十年拚命
2022年7月20日 星期三
疼痛比較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口齒清晰
大可不必
何必心中有鬼,又何必過度自卑。
前陣子有個病人要接受手術,我原本預估中午左右可以輪到他,可是手術日當天病人非常多,到了下午兩點左右還沒通知。結果病房打給我,說家屬在抱怨這件事。
這種事其實常發生,會因為病人多寡、前一台手術時間長短、是否臨時有緊急手術,手術的順序或時程因此調整,大部份就是去跟家屬安撫一下就可以了。
我走上病房去跟家屬說明目前狀況,病人的女兒很不客氣,劈頭就問我:「為什麼把我爸爸的手術排那麼後面?」
「不是故意要延後,前面的手術還沒開完,再請您稍等一下。」
「是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包紅包,所以才這樣對我?」
「跟紅包沒有關係。」
我本來還想多跟他講一點的,他跟我扯這個我就不想理他了。
有一個車禍全身擦傷的年輕人被送來急診,檢查完沒什麼事,都只是皮外傷。病人的爸爸要求住院,我告訴他說目前沒院住院的需要。
「是不是因為我們不是VIP,所以不能住院?」
「跟這個沒有關係,不能住院的理由是因為不需要住院。」
我不再多跟他講,以免他覺得我是要跟他解釋「是否是VIP」~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是真的覺得,提出要求沒什麼不對,表達不滿也很正常,可是不必扯這些。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已經不是古早時代,至少,我不收紅包,我也不會用沒給紅包而對病人不好。
而且我相信,病人在講這些的時候,自己也不相信是這樣。(又或者哪個醫生會跟他說:「對,你沒包紅包~」)
純粹就是一種請緒勒索,很low的情緒勒索。
#duck不必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嚴以律己
最近陷入心理嚴重矛盾的狀態。
我覺得自己又長大了,可是似乎不是走向圓融的成熟,反而像是我年輕時候看到的那些「討人厭的大人」~
雖然我常用輕鬆甚至戲謔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的工作,但不得不說,我的工作內容是壓力非常大的。只要稍不留意,就會影響病人的病情甚至生命,只要稍有閃失,可能就會有病患抱怨甚至醫療糾紛。
因此我很嚴格地要求自己,做的每個決定都必須有憑有據,如此一來面對治療結果不如預期或是病患家屬質疑,我才能理直氣壯什麼都不怕。這些年來我都是一直這麼嚴格要求著自己...
嚴以律己我做的到,寬以待人卻還在學習。
以前我當學生或住院醫師時,有些老師脾氣很暴躁,表現稍有不好一定是一頓大罵,我那時候常覺得為什麼要發那麼大脾氣?有話不能好好講嗎?
最近我對自己的脾氣有很嚴重的焦慮。
討論個案的時候,如果有人沒照標準做,或是處置有問題,一定會被我逼問到牆角。
年輕醫師該準備的病人評估狀況、醫學生該準備好的醫學知識,被我一問三不知的時候,我都很為難該是和顏悅色愛的教育,還是嚴厲地要求~
我很怕自己成為那種討人厭的大人,連史迪普都會要我不要一直唸孩子:「講一遍、好好講就夠了,不要那麼兇,一講再講~」
昨晚值班真的好累,半夜有一台刀要開,走進手術室前我還在想以上這些問題「我是不是該收斂一下脾氣」,結果一進手術室就發現病人某些東些沒弄好,我忍不住又講了一下.....
嚴以律己,我會繼續保持。
寬以待人,再給我一點時間。
為人師表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全新作品
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不死鳥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隨口說說
2022年7月7日 星期四
演講訓練
下半年有許多的演講邀約,光是本月就有三場,而且受眾不同、講題也不同。
我知道有些講者,是一套投影片打天下,不管去到哪個場合,講的東西都一樣,連笑話都一樣。對不同的聽眾當然可以,但聽幾次就發現了無新意,又或者同樣的內容未必適合每個人。
我必須承認,早幾年我也是如此,很多投影片都被我一用再用,十幾年來始終如一;然而隨著經驗累積,內容也得時時調整,演講的技巧也必須追求進步與進化。
聽久了聽眾會膩、講久了我自己也會膩。
因此我現在都自我要求,每一次的演講必須有至少1/3是新的內容,包括故事、投影片,即便是相同的故事,現在做投影片的技巧當然比幾年前好,所以得有更好的包裝。
以骨盆外傷為例,十幾年來我可能講過超過兩百場,總不能兩百場都一樣吧~(即使處置方式就是那些,研究論文也不會變,但是透過好的說故事方式,還是可以有些新意。)
我把更新投影片與練習新的演講內容,當做是自我要求進步的一部份,就像以前學開刀時要求技術進步,寫論文時要求寫作精準與高階統計一樣...
這還只是學術演講,照理說學術演講是最不需要技巧的,只要忠實呈現研究成果與國際最新治療方式而以;現在常有研究心得成長過程分享,或者受眾為非醫療人員的行醫心得與醫病關係,那就更考驗著說故事者的能力。
下個月新書出版,勢必有一些宣傳活動。過去的幾本書都是醫學散文,所以我可以講一些自己的故事與心得,跟書中的故事相呼應,就如同作者親臨現場講故事一般。然而即將出版的是長篇小說,不僅寫作方式對我來說是新嘗試,宣傳方式我也得再想想,總不能把書拿起來唸故事給讀者聽吧~
還有兩個月,我得認真準備,也請各位讀者期待。
#七月演講
#長庚醫學營:永不放棄的熱愛與希望(我最愛的題目,但是全新內容)
#桃園國軍醫院:外傷醫師在急診第一線之角色:從醫學研究出發(專業醫學研究)
#中國醫藥大學:我的開始在這裡(全新的題目,中國醫大專屬,老讀者會知道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