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22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深陷劇中

即將進入寫作閉關模式,已經不是第一次寫書,這是這次不太一樣。

過去的經驗大概需要三到四個月的時間,來專心完成一本書,包括故事初稿、文字通順化潤飾與自我校對,都完成後才會交給出版社編輯進行後製。

不同於過去寫的都是醫療散文,充其量只是記錄行醫中遇到的故事,作者的角色比較像是敘事者、旁觀者與記錄者;寫小說很不一樣,作者是故事宇宙的創造者,甚至是參與者。

為了打鐵趁熱推出HOPE第二集,在把手中的研究案告一段落之後,正式進入寫作期,於是我自己鑽進了HOPE宇宙中,想像著自己是主角的話會怎麼做,不同的人物講話的語氣、風格,甚至是穿著。

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感覺,自己既是作者又是劇中人,雖然每個角色都是我創造的,但與這些角色對話時候,卻也可以發現一些連我自己都不認識的內心世界。除了把第一集的某些角色性格描述得更清楚之外,也把第一集的一些伏筆,在第二集一次鋪陳,寫這些故事的時候,我又重新認識了HOPE宇宙中的每個一個人。

曾經有人說過:「一部好的作品,先決條件是作者自己必須喜歡。」不知道讀者們喜不喜歡HOPE的故事,說句不好意思的話,我自己越看越喜歡,無聊的時候自己的書翻上幾遍都可以一看再看,每看一次就又想到什麼,每看一次第二集就多了更多素材~

新出現的角色也一定有他存在的意義,可能是更強大的反派,也可能是更堅強的後盾。

人與人千絲萬縷的關係,如穿針引線一般連在一起,友情、袍澤、正義,甚至是愛情...

接下來的四個月,我主要的角色會是作家,HOPE宇宙的創作者,以及深陷在HOPE宇宙裡的故事成員。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我思故我在

我很喜歡思考,思考可以讓我的腦筋更清楚,看事情可以更精準;或者反過來說,可能是因為腦筋清楚,所以喜歡思考。

「我思,故我在。」這句千古名言真的很有道理。

前幾天有住院醫師來找我討論研究進度,他告訴我最近遇到瓶頸,覺得收集的資料似乎看不出學術發展性,論文不知該如何下筆。於是我們找個地方,把電腦打開看看數據如何。

確實是有點雜亂,也如年輕醫師所苦惱的,好像沒什麼值得探討的東西。

「重新再一次,先把疾病分類,再把各自對應的數目找出來。」

「這邊有個點可以強調。」

「你再把這個項目特別標出,做個次分類。」

 「你要快點記下來喔~我每次想到什麼,有時候就又忘了,靈感稍縱即逝的!」住院醫師拿著紙筆,把我看完資料之後做的初步分析抄下來,然後我們約好下次見面討論的時間,在此之前,他必需把我剛才給他的建議給寫好。

住院醫師很開心地離開,顯然這個討論有找出方向。

思考,在每一個細節中思考,然後找出可能的光源與出口。

「給我一天,我一定想得出來!」有時候真的沒辦法馬上想出什麼,我會給自己出作業,然後很狂氣地告訴自己「我一定想得出來!」,接下來的一天,幾乎無時無刻腦子都在轉,一定要想出來,又或者出現一點眉目,會立刻放下手邊工作,把想到的東西寫下來。

「我今天晚上要做事。」在美國的時候,我的工作是處理資料庫,有時候在醫院遇到解不出來的狀況,會把工作帶回家。孩子約我去打球、史迪普問我要不要看影片或是去散步,我會因為腦子一直在想這個解不出來的問題,躺在沙發上一動也不動。

突然活力十足,「走!我們出去逛逛!」聽到這個史迪普就知道我想出來了。

通常都會想出來~~

保持思考是讓我有持續進步的動力與方法,我思,故我在。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HOPE人物剖析

寫這篇文章,可預期按讚數與觸及率都會很低,可是應該要來寫一下,算是對 #HOPE沉默的希望 第一集的完結,也是接續第二集 #HOPE2光明再現 的承先啟後。

#HOPE沉默的希望已經出版三個月了,各位讀者都看過了嗎?是否對內容有些疑問,又或是覺得意猶未盡,敲碗等第二集呢?

就如同書封文案寫的,「這是虛構的世界,或是不遠的未來?」現在當然是虛構的,可是裡頭許多情節都曾經(或差一點)發生,只是維持社會穩定的力量,不允許這麼誇張的事情這麼快出現。

台北市政府有沒有秘密聯外通道?可能有。

市政府地底有沒有秘密醫院運作著?不知道。

CE-alpha是否真實存在?醫學文獻查了就知道。

許多真真假假的故事串在一起,就成了這本小說的骨幹與核心概念。

#Dr.J陸辰杰 第一男主角,無疑地是Peter Fu形象的投射。寫作某種程度是反映人生,反映自己的人生經歷,或是自己對某些事的想像。

有些小說讀者可能看到某些橋段覺得超真實,那應該就是真的,作者透過主角來講自己的故事,憑空想像的文字無法描述出太真實的事,Dr. J在HOPE中心展現的高超手術技巧,之所以可以寫來生動真實,就是因為那是作者的日常與親身經歷。

有些言情小說中,男(女)主角左右逢源,女(男)性角色就如同後宮一般,其實某種程度也是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

外傷醫療本身是一門需要投注大量時間與心力的工作,會走這個專科的人,多少都存在著想要拯救人類的DNA,或是追求手術檯上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感覺。

書中主角如此,作者也是如此。

#余小曼 第一女主角。對!她才是第一女主角,相較於方璇,小曼的戲份更多,可以著墨的空間也大,雖然企業總裁是表象上的反派,但背後的boss其實是余小曼,也因為是真正的boss,不免要帶點悲劇命格,就如同許多超級英雄電影裡的反派人物一樣,一定有某個讓他成魔的原因,不會有人天生就是壞人,一定有某些故事讓他成為反派。小曼經歷的過往,不是我們一帆風順的醫學系學生可以想像,即使身為創造這個角色的作者,也常猜不透她的內心。

#蕭磊 書中著墨不多,卻是讀者詢問度很高的角色。其實醫學系裡,每幾屆都會出一個這種怪怪的學生,成績好壞是一回事,可是人際相處能力是0,運氣好可以度過實習與訓練,運氣不好行醫之路根本走不下去。至於很糟糕的刑求方式,是作者當年實習時,有個同學病房總是找不到他,結果一個尿不出來需要導尿的病人,痛苦到家屬到護理站破口大罵........

#Dr.S方璇 她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具備了我讀書時期大部份女同學的特質,學霸、班對、溫柔,也許是因為這樣普通的特質,即便他是男主角的妻子、HOPE中心的核心成員,我沒辦法把他當做第一女主角。

#Dr. C孫嘉哲 基本上跟其他角色都一樣是配角了,實在沒有太多篇幅可以給他,或許第二集第三集可以把他的故事講得更完整一些。關於輪椅,我坦白說是向溫瑞安的四大名捕致敬,無情冷血鐵手追命,大師兄無情就是以輪椅代步.........

回到創作的初心,想寫一本醫界的武俠小說,組一個醫界的超級英雄聯盟,這些超級英雄不會飛天遁地超能力,不過可以是城市與國家的守護力量。

#HOPE沉默的希望

#HOPE2光明再現

#人物剖析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關於人設

被人設追著跑。

跟著我見習的學生,在最後一天送給我一張卡片,除了感謝之外,還寫下他對傅醫師的看法。內容不該在這裡多講,但是除了感動之外,其實我對裡頭的稱讚感到不好意思,自己配不上這些形容詞。

和學生在醫院裡邊走邊講話,遠遠來了一位同事:「唉唷~是我們的大明星!」因為我跟同事很熟了,所以我白他一眼:「少在那邊講五四三!」

有一天辦公室的同事打給我講工作的事,之後就小聊了一下:「我跟你說,很多人都覺得你很認真,大家都欣賞你,你要繼續保持零負評。」聽了我也是苦笑一下...

有個活動邀請我去分享與演講,企劃一開始的提案是「醫界網路男神」,我看到這個提案直接否決!

不管是傅醫師或是Peter Fu,其實都沒有特別經營或包裝什麼人設。醫療上我就是兢兢業業地做每一份工作,開刀、看病人、值班、做研究、教學生;網路上就是寫些生活經歷,可能是病人的故事、家裡的大小事,或是生活雜感...

認識我的朋友,或是長期追蹤我的讀者,其實都知道Peter Fu就是這樣。

被喜歡、被崇拜的感覺很棒,我也盡量小心不要做讓人討厭的事,可是要說「零負評」實在太沉重,更別說那些言過其實的稱號或頭銜。坦白說我不是低調的人,有什麼好事、榮譽、或是新買的好東西,從不掩飾地與大家分享,但是我也不需要用浮誇的稱號來高調過生活~

我就是我,一個普通的外科醫生,一個平凡人,有脆弱的一面、有不為人知不足為外人道的缺點;看似充滿正能量的形像之下,我也會累會怕會沮喪。

人設這種事情是兩面刃,不要太相信這種事。

我就是我。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故事的下半段

故事的下半段。

半年前寫了我們團隊跨海救援一位金門大學生的故事,當時受到很大的迴響,病人也在搶救後從鬼門關被拉回來。

半年之後他來接受第二階段重建手術,今天開開心心地來門診回診。如無意外,寒假過後就可以回到校園,如無意外,他的人生還有幾十年,學業、事業、婚姻、人生,回頭來看,半年前的車禍就只是個人生的插曲,經過治療之後彷彿沒有發生過一樣。

在金門醫院重度休克,上飛機回台灣的時候,沒有人有把握他能活著下飛機。

如今他站在我面前,跟我聊天、拍照,拿書給我簽名。

這就是外傷醫療的價值!每一次遇到這樣的例子,都是提醒著自己做的事是有意義的,上蒼給我這份工作,是要我完成某些任務的!常常工作值班開刀好累好累,想到這些會讓我馬上打起精神。

我的工作就是幫病人寫故事,幫他把中斷的故事繼續完成。

之前只寫了故事的上半段,下半段從今天開始,還可以再寫幾十年!

#traumatologist
#外傷醫療
#HOPE

2022年11月23日 星期三

沒事找事

除了固定的值班表之外,我的助理會幫我在行事曆上註記每天的活動,可能是否個會議、可能是某個演講、可能是某份文件的繳交期限...

今天的行事曆是空的,沒有排班沒有上課沒有開會。不過我已經安排好工作,早上看完病人之後,一整天都是學術日,我必須把修改中的論文完成。

拎著電腦從醫院走回辦公室,搭電梯遇到同事寒喧一下:「今天沒事?」

「沒有臨床的事,可是還是有事。」

「也是啦~怎麼可能沒事呢?在我們這個年紀,沒事不見得是好事。」

同事的這句話讓我震撼了一下,好像真的是這樣,不會真的沒事,沒事也會去找事,找不到事反而覺得怪怪的....

在辦公室裡改好論文、完成幾份處理中的文件、談了幾個未來的合作案,不知不覺一天就過去了。下班前走出辦公室透透氣,遇到另一位同事:「今天怎麼那麼輕鬆?沒有開刀?」

「沒有,不過我在寫paper。」

我剛入行的時候,當時的老板就告訴我:「不能每天只是開刀、看病人、領薪水,要想想還有什麼可以做的。」

十多年來我始終奉行這個教誨,沒事找事,好像真的很少有完全沒事的時候。坦白講是滿累的,可是在找事做的過程中,累積了許多有形無形的資產,教學、學術、社會參與、網路經營,甚至最近投入的直播教育...終於,傅醫師不只是傅醫師.....

有時候我也很想分享這樣的價值觀與成就感給其他人,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找點事做,找到向前走的動力與方向。可是慢慢也發現,有些事情或許只能獨善其身,不是每個人都想這麼多事...

有同事告訴我:「不要一直鼓勵年輕人發展各種東西,有時候你覺得是鼓勵,別人或許覺得是壓力。」

史迪普也跟我說:「你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tough,但不是每個人都有你的能力或是想像你一樣tough,很多人喜歡安安穩穩平平淡淡過日子~~」

或許吧,自己往前走就好了,在我還有力氣的時候,在我還想沒事找事的時候。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

保持感恩

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我的父母都是老師,小時候在作文「我的志願」裡,也真的曾經寫過將來想當老師。求學的過程中,我會整理筆記,也常和同學分享,或是幫忙解題。

我很喜歡「教」人東西的感覺,無論是對平輩或是後輩,能把知識分享出去,是一件很棒的事,如果能把另一個人教會,那更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

後來沒當老師,當了醫生。

可是愛講話的習慣沒變,從住院醫師開始,我就很喜歡跟學弟講點東西,有時候自己都還不太會,但還是想邊學邊教,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可以更有收獲。

當主治醫師之後更是如此,有學生、有年輕醫師,我可以把自己會的東西傾囊相授,讓年輕人少繞點路,把自己累積來的東西分享給他們,讓他們別再遇到我當醫學生時曾經遇到的徬徨無助,也滿足自己想當老師的心願。

醫師是我一生的職業,老師是我樂意投入的工作,能夠在一個事業中完成兩個角色兩個夢想,我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

前幾天有點沮喪,寫了一句話抱怨,結果收到好多好多朋友的關心打氣,讓我充份感受到熱情與愛~其實沒什麼事,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我實在沒什麼好抱怨的。

有一份我喜愛值得投入的工作,有愛我的大家,這樣就夠了。

#我太喜歡插口袋講話
#這個腿長還有什麼好抱怨的
#有工作有夥伴有團隊有朋友有愛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

漸入佳境

真的有越來越好!

還是忍不住講一下這陣子接下醫學專業知識分享直播頻道的事,一開始是平台邀請我講一個槍傷的主題,後來就談到可以長期合作,居然我就開了個個人頻道。

我必須說,醫學專業的演講,我講過千百回了,但當受眾為全亞洲甚至世界,需要用全英文演講時,那又是另一個不同的層次。

接任務的時候就知道不會太簡單,所以是用一種「想要讓自己更強」的心情來做這份工作,如果我可以強迫自己,用流利的英文來講述一個我非常熟悉的主題,那一定能讓自己再上一層樓。

也確實,在準備、直播與觀眾互動的過程中,我自己都有感到自己的進步。雖然才是第三次直播,但相較於第一次的手忙腳亂與口齒不清,現在越來越流暢,連主辦平台與主持人都有發現我的進步。

不過進步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每週一直播結束,我都有一種學生時期大考考完的輕鬆感。然而週二週三舒服兩天,週四週五就又開始為下週的結目焦慮,整個週末必須挪出時間準備投影片、寫英文講稿、練習、練習再練習。星期一更不用說,就好像有件事情掐住脖子一樣,空檔就是拿出稿子再練習一下。

不過所有的代價,都會換來果實。

開刀的空檔,我在寫稿子練稿子,直播前十分鐘,我準備了密密麻麻的講稿。每一份文稿都是我自己口述自己寫,印出來反覆看有沒有文法錯誤或台式英語。付出了時間與代價,英文變好了、原本常講的外傷教學質感提升了、讓更多國內與國際的同道認識我了,有了自己的直播平台,我可以開始規劃各種想分享的內容,外傷處置、外傷手術、醫學教育、醫學影像、醫學研究...

每一次的筋疲力盡,就是更上一層樓的養份,這段時間這個新任務的心得就是「我可以更強」。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替自己的節目業配一下:
Docquity Taiwan是醫師的社群平台,目前剛在台灣發展,Peter Fu有幸成為被邀請的講者之一,每週一晚上七點,Peter Fu的個人頻道,會把自己最擅長的外傷領域做個整理與分享,雖然目前是開放醫師與醫學生參與,但也因為這樣,我可以把內容定調在更深入更專業的外傷處置。

歡迎大家註冊與觀看,每一堂課Peter Fu都是卯足全力準備,一定不會令各位失望的!(英文演講請不用擔心,Peter Fu的菜英文不會是問題~~)

這是專業的外傷醫療頻道,所以都是專業醫療內容,如果想聽講笑話、歌唱、帶貨的內容,目前還在規劃中。

2022年11月12日 星期六

朋友角色

我失去了一個病人。

之前的文章有提過,我有幾個老病人,跟著我十多年的病人。身為他們的主治醫師,陪著他們出生入死好幾次,好幾次覺得過不了關,又險象環生地救回,病危通知單或放棄急救同意書,不知道簽過幾遍,上頭我的簽名、病人的簽名與家屬的簽名,替這段故事做了見證。

他們都跟我開玩笑說:「我的命是你的。」我也覺得大概除了我,其他人沒辦法或不會想碰這麼複雜的病人~

他們的共同特色,就是每回來住院治療,出院都不需要替他們預約門診,我都跟他們說:「又過一關就好好愛惜身體,我不替你約門診了,反正你知道怎麼找到我,有狀況快點回來。」

如果身體不適掛急診,他們也會告訴急診同事要找傅醫師,接到電話聽到病人名字,「好,住院!之後我再來處理。」

十多年來,我跟這幾個傢伙就這樣彼此糾纏著。

時候到了。

其中一位從急診入院,這次病情很糟,我指示了病房值班醫師必要處置之後,也告訴同事有狀況隨時讓我知道。

這天我沒有值班,可是病房打給我,告知我生命徵象不穩定。我本來在和史迪普去用餐的路上,「我想去一下醫院,有個病人需要我去看他。」

「傅醫師,你來了。我好累,想睡一下..........」我到的時候,病人撐著很喘的呼吸跟我說,「你休息一下,別擔心。」

我和病人的太太在病房門口談了一會,我想他有心理準備,恐怕是最後一次了。「他一直嚷嚷著要找傅醫師,我跟他說人家沒值班在休息,明天上班時間才會來....」病人的太太跟我說。

「我會來的。」

再次和病房同事交辦夜間可能的狀況以及後續處置之後,我也和病人的太太達成放手不再搶救的共識。

「我再跟他講講話.....」本來應該離開的腳步,不知不覺又踏進病房邊,我突然就是想看他一下。「好好休息,不要想太多,我明天早上會再過來看你,相信我,我們已經認識好多年了。」身為醫師,我見多了生離死別生命無常,但我已經很久感到難過,此刻我有點不想讓家屬看到我眼眶的淚。

我離開病房去搭電梯時,病人的太太追出來:「傅醫師,謝謝你還專程來看他。」

「我不是來看病人,我是來看朋友。」

一直往前走

要一直往前走。

從我開始工作起,不論是鼓勵自己或是鼓勵學生年輕醫師,都是用這句話。

職場上說沒有競爭是騙人的,我不跟別人爭,別人也會來跟你比。就算我們進步的動力不是為了要超越誰,但至少是不要讓別人超越,一直往前走保持進步,也才能在職場上保持競爭力。

只要我們一直往前走,就會和後面的人越拉越遠,速度快到別人追都追不上。

每個人都會累、都會想休息,或是想偷懶,包括我也一樣。每次寫論文或研究計畫好想放棄,不做可以很輕鬆、不做又不會怎麼樣,但再一想到我的同儕可能都還在努力,我的後輩可能會趁我休息的時候超車,就又再打起精神做事。臨床工作如此、研究如此、教學如此,什麼事都如此...

就是要一直往前走。

起跑的早,稍微領先同儕,那就要乘勝追擊,不要給別人超車的機會;如果是落後族群,那更是不要放棄,只要跑在你前面的人稍微喘口氣,就要在這時候超車!

累嗎?當然累。

可是走在前面的感覺很好。

即便今時今日,我還是要求自己,要一直往前走。

不,是用跑的。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新權利義務

學習是你的權利,教學是我的義務。

有時候帶著住院醫師開刀,手術結束後住院醫師會跟我說「謝謝」,我都是揮揮手說不用。在教學醫院裡,上級醫師本來就有指導年輕醫師的責任,年輕醫師來教學醫院受訓,工作的其中一部份就是學習。

我一直都是這麼認為,在我學醫的路上,受過太多人的指導,如今身為資深醫師,我有義務傳承下去。學生基於禮貌跟老師說謝謝,我雖然不會拒絕,不過這也不是什麼天大的恩惠。

我不太喜歡以老師自居。

就像醫院裡的學生應該都知道,我不喜歡被叫「老師」,也不要刻意叫我「學長」(我其實比他們老太多了~要學生們叫我學長,感覺在裝年輕。)

我就是傅醫師,醫師這個身份,是跟著我一輩子的。

其他如主任、老師、教授這些頭銜,都可能會動態地改變。

每年年底科內會有所謂的「謝師宴」,訓練完成的總醫師們會宴請科內主治醫師,我十多年來幾乎都不去,除了不怎麼喜歡大拜拜性質的應酬之外,主要還是我覺得自己沒有被宴請的需要。

我一直相信,人與人的關係是動態的。除了家人親屬關係是永遠不變之外,其他的關係都會動態改變。即便是夫妻都可能會變前夫前妻、男女朋友會變成前任,更何況是老師與學生?

我常「指導」某位住院醫師寫論文,也「教」某個住院醫師開刀,在那個時空當中我們可能是師生關係,可是放大來看,有一天曾經的學生會變成我的學弟妹,再一段時間會成為我的同事,甚至幾年後可能變成我的主管。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我不這麼認為,甚至覺得是自欺欺人情緒勒索的觀念。

學習是你的權利,教學是我的義務。認真教年輕人是我的義務,如果年輕醫師要感謝甚至報答,那就認真學。

嚴格要求

愛生氣的傅醫師。

每週二是外傷急症外科的晨會,住院醫師會整理過去一週外傷的病患,然後在會議上報告,包括急診處置、手術過程、加護病房經過...

我很愛問問題,每一個時間點、決策原則、處置判斷,只要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就會被我提出來問。有時候只是報告者沒講清楚,問了之後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有時候是處置跟一般常規不一樣,住院醫師甚至主治醫師會被問到啞口無言。

大家似乎都知道週二傅醫師會罵人。

有一天開完會後去查房,我問稍早也有參加會議的學生:「你們會不會覺得,怎麼一個病人的處理,被我挑出那麼多的問題?是不是覺得我們都在亂搞?」

學生當然不會正面回答,不過聽我在會中問的問題,難免他們會這樣想。

「這跟打籃球一樣,一般觀眾看球賽,看到隊伍發動快攻:傳球、傳球、助攻、三步上籃,得分,看起來很流暢,好像無懈可擊。」

「我們在開會的時候,討論每個個案,就像是把一場球賽回放,然後定格每一秒的動作都拿出來檢討,這個時間點該出手為什麼遲疑?你上籃的時候走步了,裁判沒有吹哨不代表你沒走步!」

「用這麼嚴格的標準來看,就算是 NBA冠軍也禁不起檢驗,不過我相信這就是進步的動力,把每個動作用高標準去要求。」

「所以回過頭來,雖然你們看起來好像每個個案都有一堆問題,可是在病患或家屬眼中,整個處置是非常流暢的:病人到急診、做檢查、手術、送到加護病房,然後出院。」

「我們是用世界冠軍的標準自我要求,我們就是世界冠軍。我們的每個主治醫師,將來都會帶領自己的團隊,我們要自我鞭策,每一個小動作都要完美。」

#替生氣找理由
#世界水準
#Traumatologist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第二次機會

有一天因為工作需要,繞到某個非我專科的病房,護理站放著好大一盆花,感謝一位其他科的同事,病人的名字我有印象:一開始在急診差點死掉,我和工作團隊費了很大的力氣把他救活,從加護病房轉出來之後,一切都很穩定,因此我把病人轉給友科,進行最後的重建與復健。

病人轉離我的病房後,就在友科手術後出院,之後也沒再回來我的門診,這天在花籃上看到他的名字才再想起來。

在醫療上,一棒接一棒的治療,本來就是團隊合作的常態,病人在經歷了好幾位醫師的治療後,搞不清楚誰是誰,或是只感謝最後一位其實是常態。我也曾經「收割」過同事的功勞,某個在加護病房搏鬥幾十天的病患,同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治好之後,出院前的幾天在病房是我照顧,最後病人把我感謝的跟救命恩人一樣,卻不知道前段還有其他醫師的付出。

不過雖然是這麼說,坦白講心裡還是有點怪怪的,病人不知道前端他能活下來,是我們團隊的付出與努力。

跟史迪普小小抱怨了一下,這早已是外傷醫療多年來的常帶,但遇到時仍有點不平。

「你千萬不要這樣想,你給了病人『第二次機會』,你讓他有『再活一次』的機會,你跟團隊的努力,是幫其他科的醫師,爭取到更多時間,往後可以幫他重建人生的時間。」

「如果沒有你,他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他在急診就死掉了,也不會有後面的手術與感謝花籃。」

喃喃自語著史迪普說的「第二次機會」,我覺得自己有些釋懷了。基本上他能夠接受後續的重建手術,能活著從我這邊出院或轉床,其實已經代表我的成功,我給了他不同於死在急診的第二次機會。

無論是not today還是a second choice,都代表了外傷醫療的努力,我也應該繼續努力,管他花籃不花籃!

#NotToday
#SecondChoice
#照片是我的學生投稿
#再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