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轉離我的病房後,就在友科手術後出院,之後也沒再回來我的門診,這天在花籃上看到他的名字才再想起來。
在醫療上,一棒接一棒的治療,本來就是團隊合作的常態,病人在經歷了好幾位醫師的治療後,搞不清楚誰是誰,或是只感謝最後一位其實是常態。我也曾經「收割」過同事的功勞,某個在加護病房搏鬥幾十天的病患,同事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治好之後,出院前的幾天在病房是我照顧,最後病人把我感謝的跟救命恩人一樣,卻不知道前段還有其他醫師的付出。
不過雖然是這麼說,坦白講心裡還是有點怪怪的,病人不知道前端他能活下來,是我們團隊的付出與努力。
跟史迪普小小抱怨了一下,這早已是外傷醫療多年來的常帶,但遇到時仍有點不平。
「你千萬不要這樣想,你給了病人『第二次機會』,你讓他有『再活一次』的機會,你跟團隊的努力,是幫其他科的醫師,爭取到更多時間,往後可以幫他重建人生的時間。」
「如果沒有你,他就沒有第二次機會,他在急診就死掉了,也不會有後面的手術與感謝花籃。」
喃喃自語著史迪普說的「第二次機會」,我覺得自己有些釋懷了。基本上他能夠接受後續的重建手術,能活著從我這邊出院或轉床,其實已經代表我的成功,我給了他不同於死在急診的第二次機會。
無論是not today還是a second choice,都代表了外傷醫療的努力,我也應該繼續努力,管他花籃不花籃!
#NotToday
#SecondChoice
#照片是我的學生投稿
#再活一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話給Peter Fu,讓我知道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