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擔任科部的教學負責人,每個月都必須安排教育演講,於是我常得聯繫院內或院外的講者。
This Is How I Do It. 這是近兩年的演講主題,通常會被邀請演講的來賓,一定是在專業上、學術上或某些特定專長上,有值得學習與分享的地方,我會請他們來跟年輕醫師講些成長的過程,如何得到今時今日的成就。
我也常被其他單位或機構邀請演講,請我分享學術上的成績,或是醫學領域之外的斜槓人生(寫書、網站經營、直播...等)
為了提高演講的精彩度,學術演講會講得非常炫,做了什麼實驗、寫了幾篇論文、論文分數多高、被引用次數多少;斜槓人生的演講,當然是講這些年出了幾本書、網站點閱率的成長,當中的經營之道...等。
我好像很少把「當醫生的過程」當作演講主題。
前幾天聽了一個學長的演講,他也是我邀請來給年輕外科住院醫師鼓勵的模範。
演講的開頭,很謙虛地說:「我的學術成績很普通。」他真的是謙虛了。
然而演講的內容中,他放了許多照片,用一個一個成功的案例,來證明自己的努力、自己的技術與病患對他的信任。最後一張是病患的感謝卡,講到這裡時,講者甚至激動地哽咽。
其實這才是當一個醫師的原始任務:把病患治好;從病患的康復與感謝中,找到行醫的價值。
聽完那場演講,我不禁回頭想想,當我們追求(被要求追求)學術研究、多領域發展的時候,是否還記得身為醫師的原始任務?所謂的優秀,難道只能用一篇篇論文或相對應的「積分」來代表?
This Is How I Do It.
This Is How He Does It.
這場演講讓我有了新的領悟與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話給Peter Fu,讓我知道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