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我已經算是資深主治醫師,有時候仍會不知不覺間講出讓病患不舒服的話,也常在話講出口之後懊悔不已~
有些疾病就是非得手術不可,雖然醫學文獻中有「不開刀」的治療方式,基於病情說明的權利義務,我也會提供這些選項,然而我自己很清楚,不開刀根本不會好。
當我向一位需要手術的病患提出我的建議後,也照規矩講了「如果選擇不開刀的話,有什麼替代方案」,家屬聽完我的說明,便表明要商量一下。結果當時我趕著去看下一個病人,因此希望此時此刻就把這個病患的治療方向確定,我才能安排手術、住院,以及接下來的時程。
我很直覺地說了一句:「其實你沒有選擇,只有開刀。」
講完我就後悔了,因為選擇是我提供的,當病患與家屬在選擇間做決定時,我何必在這時候催他?
果然引起對方的不滿:「那你剛才跟我講那麼多幹什麼?」
xxxxxxxxxxxxxxxxx
當說明完某種手術的細節後,我會提供一些自費品項讓病患決定是否要使用。
一般來說,大部份的手術都可以在健保給付的條件下進行,所以這些自費項目多是建立在病患有預算或私人保險的情況下,可以讓手術品質更好才使用。我照例會準備自費同意書,但也會在醫囑上註明「病患可決定是否使用」。
我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用與不用我都照樣開刀。只是每回病人開始手術前,我還是得問一下病人最後的決定,以決定是否使用該自費耗材。
「沒有,病患拒簽。」護理師這麼回覆我。
「其實不用也沒關係,但是你用『拒簽』這個字,感覺就有敵意,不見得是這個意思,就是不想自費而已~」我忍不住提醒護理師。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某天下午,我接到護理站電話:「xx床的家屬,要求主治醫師解釋病情。」
由於我早上已經查過房看過病人,想必是某位下午才來探病的家屬吧!聽到這樣的電話,心裡不是很舒服,但基於職責我還是走去病房。
家屬的某個兒子跟公司請假趕來醫院,想跟主治醫師討論一下,他對我非常客氣,與我想像的劍拔弩張完全不同。
在某次醫護討論會時,我特別提了這個例子與護理師們溝通:「家屬的訴求也沒有錯,想見見主治醫師,聽聽他怎麼說。可是當轉述時用到『要求』與『解釋』這類詞語時,會不自覺令人不舒服,好像是我搞砸了什麼事,所以被『要求過來解釋』....」
我向來是用「說明病情」,而不是「解釋病情」。
關於溝通與用字遣詞,這些年我自己也還在摸索,時時保持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話給Peter Fu,讓我知道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