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優雅

我真的很想維持工作中的自在與優雅。

在這個行業十多年,不敢說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至少大部份的狀況都可以處理得來,即便是能力所及之外的事,也多半可以憑經驗在還沒出大事之前找到幫忙的夥伴與備案。

無論是外傷手術或急診外傷第一線,很重視的是思路清晰的邏輯,在狀況緊急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有條不紊把事情依輕重緩急分配處理。

有時候遇到年輕剛入行的醫師會慌了手腳,我也會提醒他們深吸一口氣,想清楚再開始做。

所謂的優雅,在我看來不是長像或衣著,而是一種能夠讓所有人安心的氣質。

在我成長的路上,見過許多優雅的前輩,無論是急診現場、手術檯上或是加護病房裡,我一直想學習這份優雅~

下午總是外科急診最忙的時候,病人掛號的速度遠超過我們看病人的速度,當我剛把急救室一個大外傷的病人穩定下來,現場等著我的是七八個剛掛號還沒時間看的病人。

住院醫師們各有各自的工作,已經沒有其他人有空。「我來!交給我!」我開始一個病人一個病人診視,當時我很有自信,多年經驗讓我可以在忙碌中維持優雅。

除了問診之外,免不了要應付病人等太久的抱怨「我到急診好久了,都沒有人來看我!」「你們不是急診嗎?怎麼還這麼慢?」「你們醫院這麼大,只有這幾個醫生嗎?」

我也不多說,就快點開藥開檢查單,讓病人有去向就好,多解釋只會耽擱更多時間~

這當中仍有病人不斷掛號進來中,或是偶爾穿插突然趕到的家屬,要我說明病情,還有的是催促我檢查做完快點跟他們說結果.......

「所有的處置都要等!檢查要等!換藥要等!這已經是最快了!!!」接下來我每看一個病人就要附加這一句,我沒有激動或生氣,但是自己知道,快要失去工作中的優雅。

某個剛接受手術後出院的病人,因為傷口滲液再來掛急診,處置後沒什麼大問題,於是我幫他安排出院,病人要求我幫他開「一大堆」長期慢性藥(真的是一大堆,起碼有二十種),也要我幫他掛號給幫他手術的某教授。

「急診沒辦法開長期處方簽,照規定只能開三天的藥來應急,連假後回門診再開。」對於我的拒絕,病人本人跟他太太起碼煩了我五分鐘,「為什麼不行?為什麼?為什麼?」「那我的藥不夠怎麼辦?」

「下週一就有門診,我可以幫你掛最快的門診。」

「是x教授的門診嗎?」

「x教授的門診是週五,遇到連假又要延後,所以我建議你週一先去這位醫師的門診,他和x教授是同一個團隊,也是x教授的學生~」我自認這是很好的安排,而且講「學生」是客氣了,人家也是合格的主治醫師。

結果聽到「學生」兩個字,病人莫名其妙大爆炸~(真的是爆炸):「我就是要給x教授看!為什麼要給他的學生看!!!!?」

「那你自己決定好了,想好再跟我說。」在我失去優雅也跟著大爆炸前,我決定冷靜下來不跟吵。

再來就是另一個摔車的年輕人,我把藥單回診單診斷書都弄好,準備讓他回家時,他老爸跑來找我:「這個診斷書寫得太簡略了....」

「那你要怎麼改?」

「除了左手跟左腳之外,我兒子說他右大腿跟背也很痛。」

「喔,好。」這個要求不算不合理,所以雖然現場還有很多事要做,我還是把他的診斷書收回來重改。

「他接下來不能上班,可以寫『建議休養一週』嗎?」

「急診診斷書不寫這個,因為這是緊急的短期評估,沒辦法預測兩週後的事,之後來門診再說吧!」

就在我以為總算解決之後,「醫生,這個診斷書不行啦!要寫『意外』才行。」

「我沒看到是不是意外,內容就是這樣,沒什麼好說的了。」

轉過身,我深吸一口氣,讓自己冷靜一點,再重回混亂的工作現場。

優雅。

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

歡迎加入

很多事情都需要機緣,有些人做某些事有個好的開始,後面就會越做越順、越做越起勁;有些時候很不幸,剛入行的一開頭就遇到倒楣事,有些人就會過不去而離開~

長期追蹤Peter Fu的朋友,或是聽過我演講的朋友,一定聽過這個故事:「當我剛入行的頭一個月,來了個胸口插一把刀的病人,當時我的老板帶著初為主治醫師的我,在急診把胸腔打開,把心臟縫起來。」

「隔著手套,我幾乎可以觸摸到生命的源頭,心臟在我眼前奮力跳動,似乎告訴我不要放棄他...」這是當時心中的震憾,我把它寫成第一本書<<拚命>>的書封文案,也因為這個震憾,當年讓我確力了一生投入外傷醫療的決心。

最近有新升任的主治醫師加入我們的工作團隊,新手上路當然還有些需要磨練,那天我在幫學生上課時,樓下是新夥伴當班,課堂上我接到他的電話,詢問一位流血病患的處理,當時我們的共識是趕緊做血管攝影止血。

沒多久又接到來電:「病人撐不住了!現在開始CPR,可能要開胸!」

*「急診開胸控制主動脈」是外傷醫療的極致,在某些極限狀況之下,直接在急診室把病患左胸切開,夾住主動脈以達到止血效果。

聽到開胸手術,我三步併作兩步衝到急診,我想他會需要支援,我相信在嚴格訓練之下,年輕醫師的技術不是問題,不過有老人在旁邊信心加持,可能又會不一樣~

病人在急救室CPR,沒有心跳與血壓,年輕醫師很果斷地劃開胸口,一把抓住胸腔主動脈,另一隻手拿止血鉗夾住。我相信他是第一次自己做這個手術,不過熟練的手法,讓我相信他已經準備好擔任主治醫師了。

心跳恢復,血壓竟出現了令人振奮的三位數。

「你快把病人送上手術室,現場我守在這裡。」病人需要立即進手術室,年輕醫師推著病人上電梯,我讓他放心送病人上去。「只要病人能活著進電梯,你就成功了,這個手術就有價值,否則他就死在急診了。」離去前我這麼鼓勵他。

看到這一幕,我就想起十幾年前的自己,那個剛入行就被震憾教育,然後就因此投入職業生涯的自己。

歡迎加入拚命的行列。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相處模式

人跟人相處,總會找到一個專屬對方的模式,找的到可以長長久久,找不到那就分開不必勉強彼此。

我跟史迪普在一起快二十年,當然有專屬對方獨一無二的相處方式,與我許多朋友也一樣,當然也有磨合不來最後越走越遠甚至絕交的人。

Dr. B,我的美國老板、老師,也是老友。

2018年從芝加哥進修回來之後,這些年我都沒有再回去芝加哥過(當然跟中間的疫情旅行禁令也有關係),但是我們見到彼此的次數並不少。

美國很多外傷相關的醫學會,我們固定的相處模式就是約在某會議城市,他會租個大公寓,可能是我們兩個,也可能有其他研究員,開會的幾天就是男子宿舍工作模式,去超市買一大堆零食飲料,然後沒日沒夜討論研究與寫論文,白天開會的心得、我們可否能照著做?有沒有可以做得更細膩的地方?很多我正在進行中的論文,也會累積起來一次討論(視訊會議雖然方便,但一定比不上人跟人見面)。

老板跟我設計實驗,我輸出資料算統計,美國人英文好寫得快,會期中的幾天我們可以把半年的工作量一次搞定。

事情做完會有固定的玩樂時間,租車到處看看吃吃喝喝,然後送我去機場。

洛衫磯、聖地牙哥、拉斯維加斯、多倫多,幫老板做事、跟老師學東西、和老友一起旅行。

今天是我這次開會的最後一天,我們去威尼斯海攤逛逛吃飯,然後他送我到機場。

「See you next time.」下車時我跟老板握個手,他突然擁抱我跟我說下次見。

這是我跟他的相處模式,坦白說在網路與交通這麼發達的時代,我幾乎不會因為哪次道別而依依不捨,拉著行李下車背對他,我突然紅了眼眶。

2023年9月22日 星期五

腦力激盪

時間很寶貴。

疫情之前我每年固定參加兩大會:美國外傷醫學會年會和歐洲外傷醫學會年會,應該是全世界學術水準最高的兩會。

我固定會投稿爭取報告機會,有時候沒被大會接受,還是會飛來看看增廣見聞、認識世界級大師,也試著看看別人的研究有沒有機會在台灣我們自己做。

開會的地方多是風光明媚的景點,所以開會之外也搭配一些觀光行程。

照我過去的經驗,來參加的會眾大致上分三種:一種是純粹來玩的,註冊之後戴著識別證在大會門口拍張照,然後人就消失,還有很誇張的是連自己的報告都直接no show(這種狀況以x國人最多,座長點名三次之後還會說:其實這不是第一次了~);我承認我是第二種,報告當然是報告,也會選有興趣的主題去聽,其他的時間可能前後多一兩天,就把那個城市走走看看...

我美國老板是第三種,也是我現在慢慢跟上的路線:很鐵血的開會,從第一天第一場聽到最後一天最後一場。如果同時有兩場在進行的,他會要我去聽然後做筆記,中午吃飯喝咖啡的時候討論~

我們很多研究的點子,其實就是在這樣的討論中出現。

今天也是一直在開會,中間他找我跟另一個研究員去吃飯,點完餐就拿出手冊,告訴我他早上的想法,我負責做筆記之後輸出資料,新的研究員很年輕,所以在旁邊跟著學。

「以前Peter在的時候,我們寫論文的速度跟火箭一樣,早上晨會我跟他講什麼,下午他就跟我說資料好了~」走回去的路上,老板回頭跟新的研究員說。

那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這次來開會,又讓我想起過去的每一次腦力激盪。

2023年9月21日 星期四

紓解壓力

美國醫師的自殺率相當高,在高社經地位的背後,有很多我們看不見的壓力與陰暗面。

來美國開外傷醫學會年會,遇到許多過去在芝加哥進修時的同事,有些當時還只是住院醫師,現在也已經成為主治醫師了,很多以前一起在實驗室哈啦弄資料寫論文的夥伴,久久沒見重逢很令人開心。

會場中遇到一位同事,我們在旁邊的咖啡廳坐下來聊了一會兒,他很熱情地跟我說每個人的近況,那個誰誰誰搬去賓州了,又那個誰生了一對雙胞胎,後來提到一個醫師的名字,我有一點印象但是完全想不起他是誰,不過見對方講得很起勁,我也就點頭微笑聽他說。

「他去年開槍射自己。」

「啊........」(雖然我實在不知道他是誰,不過基於禮貌,我仍露出驚訝與遺憾的表情。)

「沒死,射在自己大腿上。」

「他發生什麼事?」

「他老婆太愛花錢,他的壓力很大。」同事講到這裡,我突然想起這個人,有一次他跟我們抱怨他太太買了一雙很貴的鞋子,結果芝加哥冬天大雪,穿沒幾次就會壞了。

「我想起來了!就是太太買很貴的鞋子那個!」

「是啊~為什麼不是開槍射他太太的腿,要射自己的腿?我們幫他開刀搞了很久.....」

來美國開會,除了外傷新知之外,還可以聽鬼故事。

2023年9月20日 星期三

無名

前幾天我有一篇論文被期刊接受刊登。

撰寫的住院醫師第一作者很開心,我也很替他開心,雖然這篇論文上頭沒有我的名字,甚至還不是我所屬機構的作品。

那為什麼用「我」呢?

幾個月前的某個跨院學術活動,我照例有幾篇論文報告,也帶著跟我一起合作的年輕醫師,一起發表他們的研究成果。

會後有一位友院的資深醫師帶著另一位年輕醫師來找我聊天,跟我討論稍早他們的報告,會中我有針對研究的內容有些疑問與建議。

「我們很想把這個研究寫成論文發表,你的經驗比較多,可否幫我們看一下?」

「那有什麼問題!」

於是我們交換了聯絡方式,約定接下來視訊會議的時間與需要準備的內容,一個合作案就這麼講定。

其實研究設計和內容還不錯,不過結果的呈現方式和相關論述需要包裝一下,我給了一些回覆意見。對我來說,所謂的「看」,就是認真幫忙讀、修、改,當作我自己的論文一樣。

學術這種事有時候很政治,第一作者是誰、第二作者是誰、指導作者是誰、又或者哪些是酬傭性質的掛名、甚至哪些長官不放不行...經常都需要細細斟酌,更何況這種跨院區的研究,會變得更加複雜。

我運氣好,在學術這條路上還算順利,所以這些作者序(連帶著的是晉升教職用的學術升等積分),現在不是我最看重的事。

當年我嚐過沒有人教沒有人帶的痛苦,也曾在遇到願意傾囊相授的恩師感激涕零,當年人家怎麼幫我,我有義務教給下一代。

所以我直接表明,不需要在論文的作者序這部份替我考慮太多,我做這件事的原始目的,只是想幫年輕人,倒不是為了分這些學術積分。

很多年前發生過類似的事,某個住院醫師拿他的研究內容來請教我,我好心指點了一些細節,結果被他的指導老師抱怨:「幹嘛去問他?」住院醫師有點為難地來跟我說,我給的建議老師不採用,否則會被我要求要掛名.........

真是太小看我了~「我不需要當這篇論文的作者,我幫你看論文是因為你主動來問我,我也只是幫忙」

前幾天這篇論文被接受刊登,雖然沒有我的名字在上頭,但沒有辜負人家的期待與幫了一位年輕人,這是最重要的事。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家庭運動

 一早起床,史迪普開始忙進忙出,打理孩子今天要去補習班與才藝的大小事,然後自己也開始梳洗準備出門。

Peter Fu在旁邊不時講些五四三,史迪普根本不想理會,還一直嫌我打擾他做事。

P:「我覺得應該來推動一下『友善家庭』,你現在很不友善。」

史:「先來推動『不要講無聊話』運動。」

P:「......................」

便利商店

關於緊急。

雖然這已經講過非常多次了,可是還是很多民眾以為掛急診,就可以現在立刻馬上加速得到某些檢查或治療,於是每天都有掛急診但是被我勸退或轉往門診的病人。

確實,急診會馬上有醫生看你,也可以得到「必要且緊急」的治療,然而很多檢查並非常態,本來就是在上班時間再由專科與檢查單位安排。更何況,很多檢查就算做了,其實對治療的改變也不大~

你可以想像一下,急診比較像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半夜肚子很餓或者突然想來一發沒套子的時候,是可以應急買個便當還是小包裝的套子,但可預期選擇一定不多。

要吃高檔食材就得在正常營業時間去餐廳或大賣場,想選各種尺吋厚度花樣的套子,也得到專門的店去~

假日午後有個年輕人來掛急診,檢傷護理師的中文主訴寫:「一週前頭部外傷,想來做進一步詳細檢查。」

短短幾個字,就有好幾個關鍵字與觸怒點「一週前」、「進一步檢查」、「詳細檢查」~

住院醫師先去問診,並把病患在其他醫院的檢查結果匯入本院系統,然後來問我該怎麼辦:「病人說前一家醫院的檢查要排到下星期,所以自動離院來我們急診要檢查,我有跟他說過這不符合急診的規定,可是他們堅持......」

我看了一下前家醫院的資料,一星期前的電腦斷層沒有異常,然後抬頭瞄一眼坐在候診區的病人,一個年輕女生跟爸爸一起來,兩人正在交談中。

「請問有什麼需要幫忙嗎?」我決定親自處理,困難的案例需要客服專家來解決。

家屬:「我帶我女兒來做腦波檢查。」

醫師:「腦波?」

家屬:「對,我們在前一家醫院有排腦波檢查,可是要很久才排的到,所以想說掛急診會比較快。」

醫師:「不會,因為急診沒有這個檢查。」

家屬:「沒有?這麼大的醫院沒有?」

醫師:「急診沒有。急診有電腦斷層可以診斷急性腦出血,這個上週你女兒已經做過,看起來是沒事,其他的檢查都要在專科門診排。」

家屬:「那可以幫我們會診嗎?」

醫師:「不會,會診也不會馬上做,做了也不會改變現狀。」

家屬:「可是我都從前一家醫院自動離院轉來了....」

醫師:「我可以幫你掛門診,還是你要轉回去原來的醫院。」

家屬:「真的不行嗎?」

醫師:「急診沒有這項檢查,不是行不行的問題。」

我決定下次半夜去便利商店點一塊肋眼牛排三分熟搭配薯泥和奶油玉米。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冷靜面對

下午向來是外科急診忙碌的高峰,最可怕的不是多嚴重的大外傷,而是一群一群(單位是「群」不是「位」」)湧入的輕傷病患。

有的要縫傷口、有的要照X光、有的要開診斷書(對內容又有一堆要求),所以每個人的神經都相當緊繃,根本沒時間喘氣。

我與住院醫師們分頭處理著各式各樣的病人,當我忙到一個段落時,聽見住院醫師在跟一位太太講話,大意是目前檢查都正常,建議門診追蹤。

「我受傷到現在已經好幾天了,診所檢查說沒事,可是還是全身痠痛......」太太持續跟幫他看診的住院醫師抱怨。

(聽到「受傷好幾天」、「在前一家醫院看過」這些關鍵字,我就放心一大半,真的會威脅生命的問題,是等不了好幾天的~)

「痠痛是正常的,需要時間才會好,我幫你預約門診!」住院醫師一開始很有耐心。

「那可以住院幾天嗎?」

「目前不符合住院的條件,只要吃藥就可以。」我在旁邊偷聽了幾分鐘,病人一直糾結著要求住院,住院醫師從耐心到慢慢音量大起來。

總算病人接受了不可能住院的事實,接著開始煩住院醫師,要他在診斷書上寫「宜休養一個月」,因為他說全身痠痛,沒辦法工作。

「急診沒辦法寫這個,我幫你預約門診,到門診再評估......」我感覺到住院醫師快要爆炸了。

「來!這是你的批價單和診斷書,內容就是這樣不會再改了,趕快回家休息吧!有什麼要求到門診再說。」我覺得必需起來解圍,於是把印好的各種表單拿給病人,很客氣也很堅定地請病人離開。

把病人送走之後,我回頭關心住院醫師:「習慣就好,心性是磨練出來的,對爛事情的容忍度,也是訓練與成長的一部份。」

「我在這個工作場域已經十幾年了,從開始工作到現在,醫術的進步大概佔60%,另外20%進步是在很忙亂的環境中保持冷靜,另外20%的進步是對莫名其妙的人事物不要生氣~」

勉勵完住院醫師之後,我看他情緒緩和了些,拍拍肩膀各自回到崗位。

結果剛才的阿姨又繞進護理站抓住住院醫師:「我找不到健保卡,是不是被你拿走了?」

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歷久彌新的笑話

那天我們全家開車從台北回林口,出發時是晚上九點半,史迪普計畫在回家前先去某處,那裡十點打烊。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應該會在關門前及時趕到。

豈知一上高速公路就大塞車,卡在五股就動彈不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九點五十五分的時候我們連泰山都還沒到。

史:「算了,直接回家吧!我們趕去的時候應該鐵門已經拉下來了。」

P:「我一直有個疑問,明明是不鏽鋼材質,為什麼要叫『鐵』門?」

史:「可能有些是鐵做的吧~」(明顯沒興趣,不想聊這個話題)

P:「你知道那些外國傳教士來台灣,其實他們的中文都很好,只是畢竟是外國人,有些字還是會用起來怪怪的。」

史:「然後呢?你跟我講這個幹什麼?」

P:「有一個外國傳教士跟房東分租了一個房間,有一天回來太晚,又忘了帶鑰匙,他只好敲門請房東幫忙開門...」

史:「然後....?」

P:「結果他突然忘記那個門叫什麼,想了一下就大喊:『房東太太!請你把鋼門打開!』」

史:「你現在是在講笑話嗎?」

P:「是。」

史:「.............................」

#PeterFu老笑話時間

演講名言

我自己常去演講,也喜歡聽演講,特別是主題為講述過往經歷的演講。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聽別人的故事,除了被故事本身感動之外,有時候也會投射到自己的經歷。

那天是院內同事演講,我和同事認識二十年,從我們一起當住院醫師起就認識了。只是所屬專科不同,有些時候只是「聽說」他在做什麼,而不知道他真的在做什麼,做得怎麼樣,又或者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演講中他講了自己在發展某項手術時,如何克服困難與挫折,到今天成為這項手術的箇中翹楚。

專業醫學就不多說,裡頭有一張投影片令我感觸深刻,他引用了資深藝人的話:「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替自己走過的路下了註腳。

回頭想想,我自己也何償不是如此?

當年在山窮水盡的情況下,離開訓練的醫院,原本萬般無奈,豈料柳暗花明,認識了法師與老板,這些改變我一生、造就今時今日的我的恩人們;後來因為老板需要我幫忙,為了報答知遇之恩隨他北上,到另一家醫院創業是很痛苦的事,好多個夜晚我都很後悔為什麼要跳脫舒適圈,到一個陌生且工作不開心的地方?不過事實證明,儘管我只待了兩年,不過那兩年的經驗,直到今天還是受用無窮、那兩年結交的朋友,今天還是事業夥伴。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

今天剛好是這梯次影像教學課程的最後一堂,我在這個討論室固定時段,也就這麼上課上了十年,看似沒有實質的好處,然而教育學生、從教學中自我學習,乃至很多當年的學生現在也成了工作中的朋友,這些經歷並不是沒有收穫。

四處接演講、外科教育、出國進修(花好多錢~)、網路經營、教育直播,每一件似乎都不是工作中被要求的「份外事」,認真做也是滿有意思的事,最低限度跟人家聊天都比較有東西聊~

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這句話打動了我。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新電腦登場

我早就過了買新東西需要炫耀的年紀。

翻看自己早幾年的文章,想想其實滿幼稚的,買雙新鞋、買新衣服、開新車,都要把照片貼到網路上炫耀一下,好像生怕人家不知道這是高級貨~~

不過今天請讓我炫耀一下,炫耀的不是新電腦,而是這是史迪普送我的電腦!

不得不說,蘋果的東西真是耐用,以前我用Windows電腦時,大概兩三年就得換一台。十年前終於覺得更換使用習慣,買了一台Macbook Pro,沒想到一用就是十年!

這十年中蘋果早就不知道出了幾代,每回在展場看到新款時,偶爾會有換新的衝動,只是認真想想,舊的這台沒壞沒異常,連變慢都沒有,況且就算換了新的,以我的使用習慣來說,也都只是上網或處理文書,所以念頭就又打消,然後又過了一兩年,又有新的一代出來~

直到最近,可能電池真的用太久,所以續航力開始下降,出門坐咖啡廳如果沒有插座會非常焦慮,我開始認真考慮該換電腦了。畢竟一台電腦用十年,從助理教授升到教授,陪我寫了超過一百篇論文還有三本書,應該也是鞠躬盡粹。

只是想歸想,還是沒有那個衝動,反正充電線隨身帶著就可以~

「你快點挑一台你喜歡的,我送你!」每次在賣場看電腦展示時,史迪普都這麼跟我說。

「不用你送啦!我想買的話就會買了。」

「如果不是因為我不確定你要的型號跟規格,我早就買來送你了!我用我自己的錢送你。」史迪普非常堅持。

於是那天,我總算把放在購物車裡很久的商品給結帳。

又隔了幾天終於送到,真的是太棒太令人開心的禮物了!

Macbook Air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東西,很多人都有,可是我這台電腦不一樣,這是史迪普送我的!

#謝謝舊的MBP

#2014出廠鞠躬盡粹

#下次換電腦可能又十年

時間相對論

現在急診有點忙,請稍等一下。

下午兩三點到晚上八九點,是外科急診的尖峰時段,各種輕傷、重傷的病人會不約而同湧入。當現場人力無法及時處理每一個病人的時候,就必須做出取捨,緊急的先處理,輕傷不緊急的,就不好意思得讓病人等一會兒囉。

救護車擔架床推來一個中年婦人,生命徵象穩定,意識清醒。

由於同時有好幾個更嚴重的病人需要處理,所以我們沒辦法馬上看他,大約等了十分鐘(其實也不過十分鐘)我才去診視這位傷患。

「我太太上星期受傷,先送到xx醫院,那邊的檢查說他有腦震盪和小腿骨折...」家屬從袋中拿出其他醫院的病歷摘要與影像光碟交給我。

「受傷那麼多天了?那轉來的原因是什麼?」

「在那邊都只是躺著打點滴,什麼事也沒做!骨科醫師也說骨折不嚴重,打石膏就可以。我們覺得不放心,所以轉來大醫院徹底檢查一下...」兩夫妻異口同聲地向我抱怨。

「我先看一下前一家醫院的病歷再決定,不過說實在話,我覺得人家處理得沒問題啊~腦震盪本來就是觀察,沒什麼需要做的,骨折打石膏好像也沒什麼不對...」這些年來,我見多了一進醫學中心就開始抱怨前家中小型醫院的病人,有餘力的時候,我還是會想要「教育」他們一下。

「腦震盪不用再檢查一下嗎?這樣會不會太草率?」

「已經這麼多天還能這麼清醒跟我講話,我也不會排檢查,所以不用期待這件事。」在正式開始處理之前,我認為先讓病人不要有過度的期待,也是一種治療。

當我拿著影像光碟走回座位時,另一床病人突然失去意識,接著就開始一連串急救,所以我只得放下剛看的病人,先處理緊急狀況。只是在危機解除後,我又被各種大大小小的事給耽擱,始終沒時間處理這位轉診的病人。

「我們已經來了快一小時了,你都還沒處理我們的狀況。」病人的先生走過來向我抱怨。

「不好意思,前面有更緊急的,再麻煩你們等一下。」我忙到頭都抬不起來,請他們再等一下。

「救護車的擔架床,每小時都要算錢,我沒辦法再等。」(當醫院連推床都沒有的時候,從救護車來的病人,就必需躺在救護車的推床上等,那除了救護車推床之外,救護車人員、隨車護理師也都必須留在這兒,自然他們的鐘點費還是繼續算~)

「那我也沒辦法,我盡快。現在急診有點忙,你都看到的,我也沒偷懶~」我做了個愛莫能助的表情。

我心裡沒說的話是:都等那麼多天了,再多幾分鐘應該還好啦!

時間的長短是相對的,快與慢都不是絕對的事,如果愛因斯坦在世,他應該來急診驗證他的時間相對論。

充滿自信

沒有人可以比我們更快,真的。

大雨的午後,一個機車騎士被後車追撞之後又遭到輾過,下肢嚴重的開放性骨折,心跳血壓也很不穩定。送到急診的時候狀況很差,在二十分鐘內我們插管建立呼吸道,建立兩條大量輸液導管,大量輸血十二單位,也做了全身電腦斷層。

著急的家屬守在急救室外,一直追問現在狀況,我只要每進出一次就會被攔下來問一次。

「狀況很緊急,我先急救,等一下一起跟你說明!」我忙進忙出指揮每一個人做他該做的事,然後電話聯絡相關的檢查與會診。

病患在急救處置中稍微穩定了些,電腦斷層顯示除了大腿骨折之外,骨盆也有骨折外加後腹腔出血。

「這是剛才做的全身電腦斷層,腦部、胸部和腹部看起來還好,最主要的問題是在骨盆跟下肢,不過我們必須先做血管攝影止血,等到血止住了,再處理骨折的部份。」忙到一個段落,我把幾位家屬集合在電腦前,向他們說明目前狀況與接下來的計畫。

這時候距離病患送來急診約半小時,我們已經做了一堆事。

「那可以快一點嗎?我是說止血的部份。」病人的父親非常著急。

「放射科已經在準備了,血管攝影室準備好,半小時內就會去做治療。」

「還要半小時喔?那麼久?」另一個家屬忍不住插嘴。

「相信我,幾乎不會有比我們更快的速度了,全天候二十四小時血管攝影與手術,一小時內血管攝影、十分鐘內絕對緊急手術,就算不是世界紀錄,在台灣甚至亞洲,都是屬一屬二。」在這個時候講這些類似業配的話,好像有點不適合,我可以理解家屬心情很急,每一分鐘都不想多等,可是對於照護的品質,我還是必須很有自信的提醒他。

走出這個機構,他不會得到比這裡更好的治療。

「剛才的半小時你們也看到了,我忙進忙出都在處理他的事情,很短的時間就把病人弄到相對穩定可以接受治療,別再催我了!」當我還在講話的時候,血管攝影室來電,現在可以把病人送去,人員跟設備都準備好了!

「那骨折怎麼辦?」

「我是值班的骨科醫師,等到狀況穩定出血控制,就會馬上安排手術!」骨科總醫師在現場看其他病人時,聽到我與家屬的對話,馬上接著回答。

有這麼強大的團隊當後盾,我可以很自信地告訴病人:「沒有人比我們更快,真的。」

2023年9月4日 星期一

放手

除了臨床業務之外,我的工作有很大一部份是和年輕醫師合作,可能是年輕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甚至是醫學生,組成團隊一起做研究寫論文,傳承一些我過去成長的經驗,也希望能幫他們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順利些。

當合作的案子越來越多,見過的人也越來越多,我才慢慢發現真的每個人要的想的都不一樣。

有些年輕人非常積極,主動來找我要資料、提交進度給我,反而常是我自己忙不過來,沒辦法及時給他回覆;也有的年輕人不放過任何機會,偶爾遇到特殊的案例,就會主動問我有沒有寫論文分析的可能,又或者我指派一些任務給他時,永遠準時準確使命必達。

當然也有人只是來沾一下,可能開個頭問我一些研究的事,當我認真跟他討論時,反而有各式各樣的理由,我當然也不勉強對方,但合作就到此為止。

我覺得我是一個熱情而且不太藏私的人,因為自己很清楚沒有老師帶領的痛苦,什麼東西都要自己摸索事倍功半,所以現在的我很樂意跟年輕人分享,陪他們走過前面還不熟悉的路;有時候我也會和他們聊聊,談一些我對他們的期許,以及我想像中可以如何發展自己的職業生涯...(在我服務的工作機構,除了臨床工作之外,醫學研究、教育、甚至行政事務,無一不列入評比,而這都是年輕人缺少的資源與舞台。)

不過我也曾經被另一位同事勸過:「其實不用說太多,某種程度會給他們帶來壓力,他們自己會找出自己的路...」

想想也對,有時候我很熱心熱情地講一堆,對方可能礙於我是好意或我的職級,所以沒多說什麼,只是從言談中我也慢慢發現其實他沒興趣。

「只要沒有乾脆的答應,就是一種委婉的拒絕。」「不主動就是沒興趣,不回應就是拒絕。」同事給我的這兩句話,好像有點道理。

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

再次拚命

還記得我們曾經一起拚命嗎?

除了網誌上的朋友、工作中的夥伴之外,我一直感謝著一群始終支持Peter Fu的人:實體文字出版品的讀者,搶首刷、參加簽書會、甚至外縣市寄書到我的醫院讓我在書上簽名。

這一群讀者的鼓勵,實質支持了一個作家寫作的動力,也是讓我與出版社能長期合作的後盾。

關於文字出版品,明年有幾個重要的計劃,<<沉默的希望2:光明再現>>預計在一月出版,目前已經完稿,準備進入校對編輯;再來就是<<拚命>>要重新改版了!

十多年前的<<拚命>>,是我的第一本作品,我不是什麼有名的人,自然稱不上成名作,那時候也沒有實體出書的經驗,寫作技巧也不成熟,更稱不上代表作。但是,這是我的第一本書,讓我從醫師跨到了文字創作者的世界,讓我用文字與更多人溝通,認識讀者,也讓讀者認識我!

關於重新改版的企劃,除了刪改一些篇幅之外(有些已經不符合現在時空背景的文章),我想把故事的續集給補上,許多故事裡的主角,在我幫他拚命之後,這十年又有第二人生。

大家記得義肢上的阿傑嗎?大家記得那顆不服輸的心臟嗎?

想不想知道故事的後續呢?我想用「重新創作」的角度,再次<<拚命>>。

謝謝讀過我的出版品的朋友,謝謝你們與我一起拚命、一起見證醫生不醫死、一起剖析了一個外科醫師的內心世界,傾聽醫人三角的獨白,也一起回到Peter Fu的年輕時代,認識那個青澀幼稚的學生,又一起穿越到不久後的將來,陪著Dr.J陸辰杰與希望部隊一起救死扶傷!

2024年,全新的文字創作衝刺中!

#徵求拚命讀者
#徵求手邊的PeterFu作品照片

2023年9月2日 星期六

口訣

「最黑最黑的是空氣,最白最白的是骨頭。」「不該有空氣的地方不要有空氣,不該有水的地方不要有水。」

可能有讀者聽過這個口訣,這是我們的電腦斷層判讀課時,固定使用的技巧。

同樣一堂課上了十多年,某種程度我覺得自己跟補習班老師一樣。以前高中時去補習,補習班老師會編講義、編口訣、解答萬年考古題~

很多口訣雖然很蠢,但是卻很有用,我到現在還記得八國聯軍是哪八國:俄德法美日奧義英(餓的話每日熬一鷹)~或是十二對腦神經:一嗅二視三動眼......

曾經在高三時總複習做聯考前衝刺,有些高二的東西還想再複習一下,於是去高二班旁聽,結果例題、口訣,連笑話都一樣.....

招式會老,不過學生一批一批是新的,所以還是很好用。

電腦斷層就是那樣萬年不變,學會的人覺得沒什麼很簡單,還沒學會的人就很需要別人指導,這時候口訣就變得很重要....

今天科部有教學活動,剛好也是我常幫學生上課的影像判讀,聽到熟悉的口訣,突然有點感動~

#圖片是肝硬化

#portalhypertension

#splenomegaly

#EV_GV

不婉轉

請原諒我的直接。

醫病溝通一直是門學問,甚至是藝術。我在學醫的時候,常被教導要婉轉地讓病患與家屬瞭解病情,不宜用太直接尖銳的字句刺激家屬。所謂的「刺激」,當然不是挑釁或與家屬吵架,而是用很直接的方式來說明可能的不良結果...

我常被教導必須讓病患「慢慢」理解與接受病情...

我的工作場域多是急診與手術室,進行的也多是來自急診的緊急手術,因此病情或傷勢往往來得又急又快,甚至死亡也來得又急又快。

以外傷來說,家屬多半是接到警方或院方通知,自己的家人受傷在醫院,趕到時可能快要死了(甚至已經死亡),情緒上絕對不可能接受這個事實;又或者許多須要手術的急症,病人可能只是因為肚子痛來掛急診,卻被診斷出某個很嚴重的病,需要馬上手術...

這種情況怎麼婉轉?要怎麼樣讓他們慢慢接受?

一位腹痛多日的婦人,在急診因為休克而急救插管,電腦斷層顯示腹內有大量的膿瘍,需要緊急手術。術前我向他的先生說明病情,並告知狀況危急,他點點頭表示瞭解,於是我立即安排手術與加護病房。

術中的狀況糟透了,接近兩千cc的膿瘍與泡在膿瘍裡快要爛掉的腸子,清理之後我盡快結束手術,她需要在加護病房進行第二階段治療,兩三天後(如果撐得到的話)再重回手術室。

術後我召集家屬,告知他們目前休克相當嚴重,使用極高的強心劑。

「大概要住院住幾天?傷口有沒有開很大?」病人的妹妹著急地問。

「傷口很大,因為我必須把肚子洗乾淨,這也不是現在最需要在意的事,她可能在接下來的兩三天內死亡。」

「死亡?」家屬一臉不可置信,「那麼嚴重?」

「開刀前我應該已經說過了,我是跟你說吧!」我看著旁邊另一位男性家屬,是我手術前說明的對象,病患的先生。

「呃......我以為沒那麼嚴重。」

「很嚴重,他快死了,要做沒辦法過關的心理準備。不過遇到了就盡力處理,我們盡量幫病人尋求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我把語氣放慢,一字一句慢慢說,我必須確定他們聽清楚聽懂,也可以理解醫療端已經盡力的事實。

請原諒我的直接,狀況危急,我不能讓家屬有不正確的期待,面對瞬間的生死變換,沒有婉轉的空間,更沒有慢慢接受的機會。突如其來的死亡,必需醫病一起面對,任何一方沒有做好準備,後續都會是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