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敬業

我尊敬每一個認真的人。

在工作上,我從不覺得自己有多麼厲害,但是我很有信心地說,自己是個認真的人。(史迪普也常跟朋友說:彼得是一個不怕麻煩的人~只要他想做的事,再麻煩都會去完成。)

所以我同樣尊敬每一位在工作中競競業業的人。

除了臨床事務之外,我還有許多研究、教學、醫務行政等工作,因此必需接觸各領域的同事或專家,然而就算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有些人的工作表現或敬業程度仍是令人不敢領教。

或許是對事情推三阻四、要不就是敷衍了事,或是覺得對自己沒有實質利益,就不把它當一回事。

同樣地,有的人就是全力以赴,認真把事情完成,不辜負別人的託負。

過去一年我投入醫學教育直播節目的製作,除了我自己主講之外,也邀請各領域專家來開講,我的目的是打造絕對專業的教學節目,裡頭不聊天、不講閒話,紮紮實實地傳遞醫學知識。坦白說專業醫療的演講一定不有趣,但在這麼不有趣的狀況下,上班日的晚上七點,可以有五六十人上線收聽,這真的是令人感動的事。(五六十人的數字,對於娛樂型節目來說當然微不足道,但對於這種純粹自發參加的專業活動,可是不得了的成績!)

昨天的來賓是我同事,一個向來做事就很認真的同事。

先前向他提出邀請,他告訴我需要時間準備。

「還好吧~你不是講過很多次了嗎?我記得你很熟啊!」先前我聽過同事的演講,內容很豐富,而且他非常懂裡頭的東西,所以我直覺認為他來講這個主題一定是駕輕就熟。

「我想再準備好一點。」

果然,真的準備相當充份,一個小時紮紮實實的課程,花錢買票都不一定聽的到的內容,從學理到案例精彩的分析。

身為主持人,對於邀請到這樣的講者感到驕傲。

這樣的敬業態度值得尊敬。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其實我不在乎

其實你不用跟我講那麼多。

我是說真的,不要怪我無情,可是我不在乎。

急診來了個中年男子,主訴是被其他人圍毆。我上前評估病人,有個明顯的熊貓眼,還有一些身上的擦傷。於是我依據臨床上的需要,幫他安排了必要的檢查。 

「醫生,你知道他們多過份嗎?好幾個人拿棍子打我,打這裡,打那裡,我只是走過去什麼話也沒說...」病人義憤填膺地向我描述當時的經過。

「好好好,所以你哪邊痛?」

「不是痛不痛的問題!是他們莫名其妙~~」

「嗯...你去跟警察講就好了。」

同時段來了另一個機車事故的外送員,看起來腳上有個傷口要縫,我照例必需在病歷上記錄受傷的機轉。

「請問你是怎麼受傷的?」

「騎車被撞。」

「喔,所以是機車事故嗎?」

「不是事故!是被撞!開車的人故意逼車然後撞我!然後還加速開走,我忍著痛追上去,只有把車牌抄下來~~」

「喔,那你去跟警察講。我會幫你開止痛藥吃跟外用藥膏。」

「我是被撞耶!」

「所以你去跟警察講吧,我只負責醫療。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我有一個住院病人,是外傷造成的輕度肝臟受傷,基本上只要觀察兩三天,應該就可以出院。

病人的媽媽把我攔住:「醫生!一定把我兒子弄好!檢查做詳細一點。」

「該做的檢查不會少,你可以放心。」

「不是!我只有這麼一個兒子,我很寶貝。」

「嗯...他是我的病人。」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留名青史

人的一生有許多追求,不一定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價值觀,但確實某個目標會存在於一個人心中,用盡全力去達到。

十多年前我剛入行,亦師亦友的前輩法師帶著我寫論文作研究,他那時候告訴對寫論文還不是那麼熱衷的我說:「隨著你的論文一篇一篇發表,才會有人知道你在做什麼,知道你做得很好。否則讀再多書,都只是照著別人的意見做而已。」

「學術研究者的夢想,是希望自己能發明或發現什麼,然後出現在教科書上!」

於是接下來的十多年,我努力把臨床上遇到的問題,透過一篇篇論文發表來解答,讓自己的臨床處置更有信服力,也可以在各種會議中,擲地有聲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般來說,我們論文投稿的原則,都是希望能登上「高分」的期刊。(學術界有一套評比論文等級的計分法,簡單說分數越高的期刊,代表文章品質越高,在學術升等上也更有幫助。)

前陣子聽一位前輩在學術發表上的見解,某種程度改變了我一直以來的觀念。「論文投稿除了追求高分之外,要讓特定的受眾看到你的文章更重要,要讓會因為你的研究結果而改變行為的受眾看到更重要。因此有些論文我並不會選擇往高分的期刊投稿,反而是選擇我的同行會閱讀的期刊投稿,因為我的目的是讓同行看到,儘管分數並不是最高分....」

這兩位前輩一前一後的建議,其實都在講同一件事:要讓適合的人看到你的發表,才會做到同儕認可。

這陣子接受戰傷教育的特別訓練,因此買了美國的戰傷專用教科書來讀,裡頭關於骨盆外傷的篇章,提到了很多年前我的一篇文章,也就是說Fu Chih Yuan正式進入教科書的章節裡!

當年那篇文章也真的不是登在什麼多高分的期刊,可是內容更重要,受眾更重要。適合的內容給適合的受眾看到,就會改變醫療行為,就會獲得教科書的認可。

十多年前只是如白日夢般的閒聊,一步一步走居然做到了。面對未來,除了感恩之外,要繼續努力。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無限迴圈

傍晚的急診,來了個早上撞到頭的年輕小姐,意識很清醒,主訴是頭有點暈有點噁心感。 診視之後初步判斷沒有大問題,觀察門診追蹤就可以,不過他一直抱怨想吐,要求打止吐針。

我本來是說只要用口服藥就可以,但是實在拗不過她,而且現場還有很多其他病人要忙,所以就幫他開了一支止吐針。

 打了之後沒多久,她跟我抱怨左手臂打針的地方很痛,一時間我不知道可以做什麼。 

 「可以打個止痛針嗎?」 

 「嘎?因為原本打針的地方很痛,所以要打另一支針來止痛?」 

 「對。」 

 「呃…不是不行,不過有點怪~」

 在她的堅持之下,只好打了一支止痛針。 又過了一會兒,她來跟我說第二次打針的地方腫種的,問我是不是過敏。我告訴她過敏通常是全身性的,很少會只出現在打針的地方。

 「我以前有過敏體質,我擔心是藥物過敏,可以打一支抗過敏針嗎?」

 這次被我拒絕,否則抗過敏針也有噁心嘔吐的副作用,可能又要再來一支止吐針~ 

 止吐、止痛、過敏、止吐,無限輪迴Yo~Yo~Yo………

即興歌唱

史迪普長期被偏頭痛所困擾,有時候發作起來會疼得要命。

前幾天突然大爆發,痛到沒辦法講話,儘管吃了止痛藥,也過了好一會兒才慢慢緩解,總算能跟Peter Fu對話。

P:「你好點沒?」

史:「好一點,不過還是有一點隱隱作痛。」

P:「還隱隱作痛~~~♪~ ♫......」(唱)(動力火車:還隱隱作痛,1997)

史迪普懶得理我繼續說:「剛才突然大痛起來,我一時間真的有點不知所措。」

P:「只有自己愛上你的夜裡,我不知所措~~♪~ ♫」(唱)(優克李林:不知所措,1994)

史:「別這樣好嗎?我才剛剛好一點.........」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無限可能

一百五十公里的演講。

2023年初,我給自己設定了演講的目標,要在全國各醫院醫學院學校大宣講,主題是「外傷醫師的無限可能」,談談我在醫療工作中,對研究、教育,乃至於醫療之外的心得,只要認真做投入做,什麼事情都有可能。

所以對於演講,我基本上都會接受邀請。我始終覺得,被邀請演講是給面子的表現,在能力許可範圍,當然都會配合。

前陣子有場演講邀約,地點離我的生活圈不算近,開車來回要一百五十公里,不過當邀約信件一來,我幾乎是秒回覆答應。

不過每一趟出發去演講,我都會想像一下現場的樣子,因為這真的如開獎一般,我演講的場子,從好幾百人大會廳坐滿,到不滿十個人的小教室都有。聽眾爆滿當然令人振奮,就算只有少少幾個人,我也是賣力地講完全部內容。

我是為了理念而講,為了支持我的朋友而講,不管朋友有幾個。

這次出發時我也會想像會發生什麼事,會不會開了好久的車卻沒什麼人聽...

事實證明我多慮,會場雖然不大,但是椅子都坐滿,以前的同學、朋友、甚至是一起工作過的年輕醫師,現在在這個機構服務,也都過來打招乎捧場,這樣的情意令人感動,開車算什麼、距離算什麼?

外傷醫師的無限可能,謝謝每位願意花時間坐在台下聽我聊天的朋友,你們給了我無限的可能。



苦工

上班的空檔,我的電腦通常開著,整理進行中的研究,可能是數據分析,有時候是幫年輕醫師修改他們寫的論文。

我這幾天忙著處理一位年輕醫師的研究案,統計出來的結果跟我們預期的不太一樣,我正試著用各種統計方式與運算來修正錯誤,或是修改不同的實驗設計來驗證假設。

一位同事晃到我旁邊:「這個還要你自己弄喔?叫下面的人弄不就好了?」

「沒有下面的人,我喜歡自己做。」我的研究夥伴都是夥伴,當然我比他們資深可以指導他們,不過大家不會分什麼「上面」、「下面」,與其說讓「下面的人」幫我弄,更貼近事實的是我常幫「下面的人」做事~

很多事情說實在是相當煩瑣,但唯有自己替自己做,才能做到最細膩,而且很多事情都是從基本功夫累積起來,所以我自己處理這些資料,一點抱怨也沒有,而且即使今時今日,我還是覺得自己做可以越做越快越做越好。

很多年前我去美國進修,當時老板給我一筆資料要我整理,於是那陣子我每天窩在研究室搞那些資料,下班也把工作帶回家。有天與一位台灣的同事在線上聊天,談到我正在做的事,他跟我說:「你不覺得這很浪費時間嗎?你的位階不應該是去做那些苦工。」

或許吧~我當時沒跟他爭辯,不過心裡想的是:我是什麼位階?什麼是苦工?

也多虧了這些苦工,我對外傷資料庫往後才能那麼熟悉,也取得進修機構的信任,得到更多機會。

我合作的對象有很多,從學生到資深醫師都有,大家做的事情(包括我自己)都一樣,就是同一件事誰有空誰能做就去做。也偶爾跟我談完瞭解合作模式後,就拒絕我的人:「太花時間了,這不是我要的,這些事應該讓下面的做。」

誰是下面的?我吧~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鐘擺效應

從我當學生的時候,就聽資深的老師醫師說過:「醫療是一門藝術。」這跟我認知中的醫學不太一樣,明明是個需要科學論述辯證的科學,怎麼會是藝術呢?

後來又前輩說:「醫療是一門溝通的學問,是『與人相處』的學問。」這點我百分之百同意,其實在我們每日行醫中,真正使用科學來幫助病人的醫學知識,恐怕只有一半,有另外一半是溝通與病人相處~

十多年前剛當主治醫師的時候,發生過一個案例:一個壞死性筋膜炎快要死掉的病人,從其他醫院帶著很強的強心劑轉到我當時服務的醫院,手術前我已經言明這是個九死一生的手術,要家屬有心理準備。

結果手術後被我救活了,但是傷口照護還需要好幾週來等待癒合,結果某個家屬就投訴我「傷口還沒好就趕病人出院」。當時我真的氣壞了,拒絕回覆這麼惡劣的投訴,那個家屬來門診回診時,還得意洋洋地跟我說:「你們高層有約談你吧~」

年輕氣盛的自己,沒有直視他,看著電腦故意講一句:「你會下地獄」。這句話代表雙方徹底鬧翻,我後來還是為了這件事,被院方煩了很久~

有時候就是會有這種「明明醫療處理得不錯,但卻因為小誤會結果好事變壞事」的莫名窘況。

不過醫療是一門藝術,有壞就會有好。

有時候遇到一些手術或治療的併發症,照說病人或家屬應該會對治療結果不如預期而不滿意,但透過病情解釋、溝通、說明(某種程度也可以說是話術),也可以圓到對方可以接受;甚至可能因為自知是併發症,因此更殷勤地探視病人、提供更多醫療上的照護或方便,結果反而受到感謝~

在這門藝術之中,每天都會有驚奇,在追求醫學知識的同時,我們也在經驗的累積中培養與人相處的學問,還有跟糟糕的人相處的容忍力。

2023年11月11日 星期六

紅塵來去一場夢

在網誌的文章中,有一個分類是「我熱愛的工作」。

確實,從我入行那天起直到今天,我沒有一天不愛這份工作,無論是外科醫師、老師、研究者,或任何角色...

不過,有時候真的覺得好累,也會怪自己,為什麼要把自己逼那麼緊?很多事都是自找的,或是任何請託邀約,我都來者不拒...

昨天是值班日,開了一堆刀外加一堆住院病人,今天早上中午各有一場教學與演講,還分在不同地方。我自己的習慣,會把病人都看過才開始一天的行程,這天的行程我也才能放心。

因此今天的行程是早上五點半起床,因為我得花一個小時看病人開醫囑,再花四十分鐘開車到演講的機構,講完之後再花四十分鐘開回來,剛好趕上院內的教學活動...

鬧鐘響了,雖然我不是個會賴床的人,不過五點半還是早了些。打起精神起身出發往醫院,忙完再趕緊開上高速公路,其實都是處在很疲憊的狀態~

串流音樂會自己根據我常聽的歌曲播放類似的曲子,沒辦法我老了,對新歌沒研究,所以系統會自己幫我播老歌,播到「紅塵來去一場夢」(其實也沒多老,1993年剛好三十年前我讀高中而已~)

空中樓閣青雲中,誰不追逐尋夢?浮各一朝轉眼無蹤,留不住又何必苦苦爭鋒?紅塵來啊來,去啊去,都是一場夢....

這首歌我已經聽了三十年,第一次細細品味裡頭的歌詞,突然想到自己的窘境,忙成這樣到底在追求什麼?我引以為傲的是任何人找我幫忙,我都全力以赴,然而在這些感謝與掌聲之後,最後是否都是一場夢?

睡到自然醒來,把病人看一看,回家陪家人或做點自己有興趣的事(雖然我的興趣是寫作),似乎挺好的,把自己逼得那麼緊,又追求到了什麼?

#無意義的碎唸

#明天就好了吧

2023年11月7日 星期二

零秒出手

零秒出手!外傷處置流程細部改善方案

十二月有一場重要的學術演講,我想來講個全新的主題,今天主辦方跟我要講題,我給了這個題目。

過去這些年,我個人或是我的同事我所屬的團隊,發表過許多研究論文,討論外傷處置流程,也的是某個特殊狀況的處理方式、有的是加速診治的速度流程改善,有的甚至是用新的方式來挑戰(或修正)現行的外傷處置指引。

外傷是一個非常重視「流程」的專科,在時間有限、狀況危急的第一線,醫師必須依循某個可靠可行的流程處理病患,而不能單憑個人意志、經驗或天馬行空的點子來治療。因此在每週討論外傷病患的會議中,我最常問年輕醫師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做這個?」「做這個檢查的理由是什麼?」「你選A治療不選B治療,你的決策依據是什麼?」

這些都是有答案的問題,只要照著我們訂好的流程走就不會是問題。

一個病人從送進急診,做了電腦斷層,看到某處流血,做了止血處置,住院幾天後出院...看起來都很流暢、病患恢復也很好,不過如果把每一個決策點都拿出來細看,還是會有一些小問題,我們就是在近乎完美的狀況下,很苛刻地把細節放大,用最嚴格的標準來自我要求,然後也可以從中寫出一篇篇讓流程更嚴謹的研究論文。

所以外傷處理就很像打籃球,從觀眾的角度看出去,傳球、助攻、上籃得分,一氣呵成,然而若是把比賽回放定格,或許還可以把某些動作的暇疵抓出來,下一次的出手就會更完美。

這場演講,我想整理一下幾年來我所屬團隊,針對流程改善發表的論文,就是要在零秒出手,又快又準。

簡單明瞭

現在已經是2023年底,快要2024年了~也就是說,廿一世紀已經過了快要四分之一,可是每回在急診上班,我還是忍不住問自己,是否在清朝工作?

在這麼輕鬆的粉專,照說不應該太嚴肅地談病患教育或政令宣導,很多事情我認為不需要人教,自己都應該知道,可是顯然不是....如果是知識水準較低的老阿公阿媽就算了,很多年輕人、看起來知識水準很高的人,來看病的表現還是令人不解...

我其實不相信,這些人不知道「看病的原則」。

1. 一位年輕女性來掛急診,主訴是上週三撞到頭,「我今天剛好有空,想說來急診做個斷層檢查一下」這是我們對談之後,他最主要的訴求。

2. 一個因為腫瘤長期在門診追蹤的病人,這天來掛急診,「我固定半年要做一次檢查看看有沒有復發,可是門診要排到下個月,所以我來急診比較快。」

3. 機車女騎士摔車,檢查完都是皮外傷之後,安排門診追蹤,「我覺得應該再徹底檢查一下,或是住院幾天比較好~」

4. 大學生由爸爸帶著來掛急診,主訴是打球的時候撞到脖子,「他幾年前頸錐開過刀,所以我帶他來做核磁共振...」

5. 騎機車摔到水溝裡的年輕女生,腿上一條很大很深很髒的撕裂傷,大吵大鬧要急診幫他縫美容針。

我已經不會想要跟病人講道理、企圖「教育」他們正確的就醫觀念,也過了試圖用「婉拒」的方式來回絕的狀態....

「不行!」

「不行?」

「對,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