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貨比三家

我當學生的時候,社會經驗不夠,自以為厲害去跟大人談判,當然一點贏面都沒有。

當年想買一台隨身聽,去光華商場比價,同樣的型號在兩家店都賣一樣的價錢。於是我問其中一家:「可以便宜一點嗎?」

「這已經是最低價了。」店員(還是老板)不假思索的拒絕。

「樓上那家才賣xx元,你們怎麼比較貴?」我故意把另一家的報價少講了一些,試探對方會不會因此減價。

「喔,那你去那邊買。」又是不假思索的把我打槍。

我想對店家來說,不缺我這種客人,又或者我這種客人他們看多了~

在這些年醫療工作中,常遇到東要求西要求的病人,一下子眼睛痛要看眼科,一下子腳麻要照片子,把看病當做健康檢查,我早就習慣了,也早就有自己一套拒絕的方法。

通常面對病人或家屬,我都可以用堅定且自信的語氣,說服(或拒絕)這些不合理的要求。但是最討人厭的是那些不出現的家屬,卻在電話裡面指指點點。

前陣子有個單純闌尾炎開刀的病人,術後隔天就可以出院。病人本人很想回家,他的兒子也同意出院,結果出院手續都辦好了,病人的妹妹打電話到護理站說「絕對不可以出院」!

理由是他曾經有個朋友,出院後隔幾天就死了,所以要求做一堆檢查,確定「完全沒問題」才能回去。

「基本上我是不會在住院中再安排其他檢查的,如果不出院的話,就會什麼治療也沒做的躺在這裡,我不覺得這樣有比較好。」我很實在地跟病人說,我不會同意這個要求。

「那你跟我妹講。」病人在電話中轉述我的立場,對方還是要求一堆,隔著手機我都能聽到balabala~然後他把電話遞給我,我只好再講一次。

「那個xx醫院都可以,為什麼你不行。」

「那你就去xx醫院,現在出院馬上就可以轉過去。」

陰錯陽差

我的門診病人大部份都需要看傷口,可能是手術後的傷口,可能是外傷在急診縫合後的傷口。為了加快看診速度,護理師會先協助病人把紗布拆開,我則是先看一下電腦上的舊病歷瞭解狀況。

前一個病人剛走出去,我把下一號病人的資料點出來,是個去年開過膽囊切除手術的病人,應該是來做例行性追蹤,在這個同時病人走進診間...

「醫生,傷口還是很痛,而且還會滲血!」病人一進來就嚷嚷著。

「滲血?現在還會滲血?」

我一聽覺得不太對,怎麼可能一年多傷口還沒好,於是趕緊請病人躺上床檢查。

「肚子會痛嗎?」我按壓了病人接受手術的右上腹。

「有一點。」

「東西吃得下嗎?」

「有點沒胃口。」

「嗯...那排個超音波追蹤一下。」通常我會在膽囊手術後半年到一年,幫病人安排檢查。

「主要是傷口很痛,換藥的時候會流血!」病人很在意傷口。

「我看看。」說著我掀開衣服,但是肚子上什麼都沒有~

「你不是說傷口會流血?看起來癒合得很好啊!」我摸摸已經結痂幾乎看不見的腹腔鏡小傷口,不理解他所謂的流血很痛是怎麼一回事。

「傷口在這裡!」病人掀起褲管,露出膝蓋上的傷口。

「你不是xxx嗎?」我回頭看了電腦上的資料,似乎跟眼前這人不太一樣。

「不是啊!我是yyy。」

「還沒輪到你啊!」護理師這時也發現不對勁,他是再下一號病人,一週前在急診縫合膝蓋撕裂傷。

「因為我趕時間想問一下能不能先看,結果一進來你就叫我躺上去了。」病人一臉無辜地說。

「那你明明是膝蓋的傷口,為什麼我看你的肚子你也跟我說痛?」

「啊就真的有點痛啊!我還想說醫生你真厲害,我只是撞到腳,居然知道我長期胃口不好...」



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廢物老爸

有時候在向家屬們說明病情的時候,他們會拿出手機錄音,給我的理由常是:「我怕我自己聽不清楚,而且其他的家人也想聽,所以我錄下來給他們聽。」

通常來說,如果醫療過程沒什麼問題,醫病關係也算和諧的情況下,我是不會反對,只是我心裡還是會覺得,這是什麼理由?想錄音就明白說,找爛理由沒意思。

孩子們的補習與課程,大部份是史迪普安排,以及與老師討論孩子的狀況,Peter Fu頂多負責接送。不過今天史迪普有事,所以他交代我除了把孩子送到教室之外,也要聽一下老師怎麼說。

一時間我感到很驚慌,很怕沒聽清楚老師說什麼,或是漏掉該問老師的問題,要是轉述給史迪普的時候講得不清不楚就慘了~

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那我可以把老師說的話錄下來嗎?

「我怕我自己聽不清楚,而且其他的家人也想聽,所以我錄下來給他們聽。」

突然覺得家屬們說的話,好像也不是沒有道理。

#廢物老爸的人生體悟

2024年8月22日 星期四

父女感情

不是每個病人都能被救活;不是每個病人都會感謝醫師;看似孝心的背後,可能別有算計;穿著白袍,未必就有一顆純潔的心。 <<醫生,不醫死:急診室的20個凝視與思考>>

早幾年寫的三本書,探討醫病關係,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會陸續改版重新發表,其中<<醫生,不醫死>>是銷量最好的一本,即使十年過去,書店還找得到,甚至偶爾還會上排行榜。理由是裡面講了許多醫療的黑暗面,爛人夠爛,壞人夠壞~讀者才會一邊罵一邊看...

在我的手術領域中,基本上都是健保給付,沒有什麼東西是非要自費才能開刀的。不過確實有些不錯的自費醫材,如果病人有預算有保險的話,用起來會讓治療過程更順利。

所以對於手術的自費項目,我向來都是尊重病人,也會很明確地在醫囑註明:自費品項,病患可自行決定全部使用、部份使用,或全部不使用。

有時候遇到對於自費斤斤計較問一大堆的病人或家屬,我就會告訴他:「沒關係,有疑慮就不要用!」

前不久有個外傷內出血的病人,手術前的病情說明,我告知可以考慮使用自費的強效止血紗布,但仍照我的慣例強調「可用可不用」。因此當病人被推進手術室時,他女兒決定不使用自費品項,但卻一直對護理師追問:「一定要用嗎?不用行不行?」

「醫師應該都跟你說明過了,而且他也有跟你說『可以自行決定』。」護理師看到我寫的那一行醫囑,他們都知道我一直以來的立場。

「好啦!那就簽一簽好了~」病人的女兒有點勉強。

「沒關係,不強迫。」

「你一定要跟醫生說,能不用就不要用喔!」

那台刀開完是大半夜,我向病人的女兒說明了手術中的狀況,以及接下來要去加護病房觀察。

隔天早上的加護病房會客時間,我照例會來與家屬見面,說明手術後到現在的最新狀況,但是卻沒遇到人。

「半夜家屬就走了,他說整晚在開刀房外面累爆了,所以今天都不會來。」

#這真是感情不錯的父女
#地獄遊記
#醫生不醫死

正向樂觀

在很忙碌的外傷醫療工作中,記錄一下遇到的事。無論好事壞事,也許當下很生氣很不開心,不過時間久了,它就是人生中的一片風景,也會是讓我心靈更壯大的養份。

某個下午國道車禍,一次送來十幾個病人,而且都是重傷,不是擦擦藥就可以回家那種。在此之前,還有四五個病人需要縫傷口,住院醫師忙不過來。

「我來好了。」我這邊事情剛忙完,看了看縫合室目前唱空城計,所以我跟護理師說我自己來,速度會快一些。

一個阿姨有著一頭長髮,但是頭皮有個大傷口需要縫,護理師把頭髮撥開,告訴她需要剪掉一些。

「不要!我不要剪頭髮!」阿姨一口拒絕。

「剪一點點,否則沒辦法處理傷口。」我好好跟他說。

「不要!」

「那就不能縫。」

「那就不縫了。」

「阿姨,醫生是為你好,傷口不縫不行。」護理師很有耐心,好言好語勸他。

「把病人推到外面,不想縫就不縫了,叫下一位!」我跟病人的先生說了,讓他們夫妻溝通,我不是非幫他縫不可,他不讓我縫我還省事~

另一個病人,大約兩點多掛急診,主訴是被門夾到腳。

照完X光換完藥,沒什麼大事,我開了藥單讓他離院。

「我要開一張診斷書。」

「好的,我來處理!」醫院的電腦系統不錯,可以自動帶出病人的掛號與離院時間,讓我可以少打許多字。

電腦自動帶出「病人於兩點入院,三點離院.....」

他拿著診斷書端詳了一下,指著時間的地方問我:「這裡可以改成八點嗎?」

我當時忙得不可開交,想說診斷書給他就好了,被他攔下來問問題,我看看他反問:「現在幾點?」

「三點。」

「那就是三點。」

一群國道車禍的病人中,總算有一個是輕微的,處理之後可以離院,可是跟他同車的家人骨折在等手術,所以他也還在急診沒走。

沒多久他晃過來找我:「我覺得頭有點暈暈的,可以留在醫院嗎?」

「看你啊~找張椅子坐一下,舒服的時候再離開。」

「我是說,反正我老公要住院手術,那我乾脆也辦住院休息一下。」

#地獄遊記
#人生中的美麗風景
#成長的養份
#我真樂觀正向

2024年8月18日 星期日

人間險惡

台北市有些巷道非常窄,兩旁又常停著汽車機車攤販,所以變得更窄,每次開在裡頭都膽戰心驚。

那天Peter Fu全家一起開在某條巷子裡,原本已經很窄的路,還有一個老太太騎著腳踏車在右前方,Peter Fu不敢按喇叭催他,只能一點一點接近,然後要史迪普幫我盯著外頭,千萬不能碰到她,然後想辦法超過去。

「右邊可以!不會碰到她,前進!」副駕駛史迪普指揮著Peter Fu,然後我把握機會開過去。

「把拔你開得那麼慢,就算碰到應該也不會太嚴重吧!」天真不懂人間險惡的彼得水這時候發問。

「噢~你錯了,就算沒有怎麼樣,也賠都賠不完!」Peter Fu開始給孩子機會教育。

「我自從被撞了之後,這邊痛,那邊痛,全身無力,以前還可以騎腳踏車買菜,現在都站不起來!」Peter Fu模仿起很多我在診間看到了例子。

「那你賠他一萬塊,他就馬上好了。」孩子就是孩子,不懂人間險惡。

「一萬不夠~如果只要一萬,那我馬上掏出來,他沒跟你要個十萬八萬就不錯了。」

「而且我受傷之後,我兒子女兒都沒辦法上班,必須請假照顧我,這些損失也要負責。」這是另一個很常在診間聽到病人提出的訴求。

「你可以跟他說你是醫生,你幫他治療就好。」果然孩子又天真又善良。

「如果讓他知道我是醫生,那就不是只要十萬八萬了~~」

我們很順利地超過老太太,Peter Fu把行車記錄器轉回前方,繼續在狹窄的巷道中前進,短短幾分鐘,經歷了孩子的世界裡不會出現的畫面。

一心二用

有一天Peter Fu載著史迪普開車出門(看到「載著」,就知道是廣受好評的開車文),我們一邊聊天一邊往目的地前進。

「你為什麼沒有右轉?」史迪普突然指著已經開過去的巷子,照理說應該轉進去,可是Peter Fu卻直直往前。

「噢~聊得太開心,忘了。」

「你實在是很可怕~~」

後來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講到我當學生時候的事,我跟史迪普說以前我花很多時間在搞社團,所以功課都荒廢了,後來進入職場之後才開始好好讀書,把以前沒念的書補回來。

「我發現,你不是那種『又會讀書又會玩』的人,你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你沒辦法一心二用。」史迪普聽到這邊,給出的評論。

「你如果開始玩,就沒辦法好好讀書;難怪你現在每次很專心工作看書的時候,我跟你講話你都沒辦法好好聽。」

「就跟開車一樣,一聊天就沒辦法專心開車看路~」

只是開車錯過某個右轉巷子,Peter Fu就遭到史迪普三連擊。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談判專家

曾經在我的行醫歲月裡,有一小段時間在社區醫院服務,承蒙主管器重,我經常扮演協調醫療糾紛的工作~

我常與院方的公關人員,帶著關懷禮盒去拜訪提出抱怨的家屬,傾聽他們的訴求、吸收對醫療內容不滿的砲火負能量,再回頭向院方回報,以及與當事醫師討論。

那種場面氣氛都不會太好,我們出發前就抱著會被罵的心理準備,而且非當事醫師,所以替他們解釋也不太對。

聽完一輪抱怨之後,我都會問一句:「請問您的具體訴求是...」。因為談判就是討價還價,你一定要提出訴求,我方才能針對訴求回應,同意、拒絕或是殺個價~

這個訴求可真的包羅萬象「至少賠償五百萬!不對!八百萬!不對!一千萬!」、「主治醫師下跪道歉」、「撤換院長」、「撤換主任」、「登報道歉」,我常常和公關同事一邊聽一邊翻白眼。

不過至少對方提出了訴求,唯有對方出價,我方才能還價。

有時候對方會說「那就看你們醫院誠意」,我會直接拒絕「沒辦法,請您提出您認為合理的數字,我才能回去向高層報告。」

有一次某個家屬針對一個醫療上完全沒問題,只是恢復不如預期的狀況提出抱怨,Peter Fu出發前研究過病歷,實在想不出來這有什麼好不滿的,但是可憐的Peter Fu還是銜命與公關同事出發~

「我什麼都不要!只要一個說法!」其實病人的太太也知道過程都符合常規,但就是心理過不去。

「什麼都不要?」我確認了一次。

「對!我不是要錢,只是要一個說法!」

「哦~那麻煩先簽一下和解放棄追究的文件,我代表院方給你說法。」

說完家屬就愣住了,然後公關同事很不爭氣地笑出來~

其實別說為五斗米折腰,三斗就夠了...

拒絕建議

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談外科手術可能發生糾紛的環節,以及醫療端的因應對策。有位讀者提到這幾年很熱門的SDM (shared decision making)醫病共享決策。

簡單說就是把某些「有選擇」的醫療處置列出各種選擇的好處與壞處,讓病人與家屬參與決定,而非傳統上都是醫師說了算的情況。在這個策略之下,各種文件紀錄與簽署很重要,每一次會談、每一個決定,都必須白紙黑字。

我在回覆留言中有提到同意書的精神:醫師詳列手術目的、可能風險與替代方案,病人閱讀後簽署,代表接受這個建議,以及所告知的風險,就像簽買賣合約一樣,雙方的權利義務與需承擔的投資獲利或虧損。

所以「不簽」就是「拒絕」。

除非緊急情況,否則我們一定是看同意書做事,一律先當做拒絕,除非病患同意。

我以前有同事會用非常激烈的手段(說是激烈,其實也沒有不對),當他建議病人做某個很重要悠關生命的手術,而病人拒絕時,他會要病人或家屬簽切結書,內容類似「xx醫師已經告知不手術之風險,我完全瞭解但是拒絕手術」...

這樣當然是保護了自己,不過通常會把氣氛弄得很僵...

其實我很想知道「不簽同意書」等於「拒絕手術」,如果再加上一個「拒絕手術切結書」,法律效力有沒有提高?

#徵求各位的作法與討論

2024年8月10日 星期六

醫糾分析

有位醫界朋友前陣子幫某個病人開刀,手術產生併發症,最後仍然沒能挽回,據他說家屬無法諒解,可能採取法律行動。

他在線上遇到我,很苦惱地想聽我意見。(在我過去服務過的機構中,曾有一段時間經常替同事或病患家屬排解類似的事情。)

文字聊天太慢,我拿起電話跟他說,把幾個關鍵問題先釐清。後來想想我們的對話其實很值得分享,這裡是公開版面,也歡迎大家討論。

「術前診斷是否正確?」開刀的第一步,是手術前的診斷,診斷正確後面的治療才會正確,反之如果一開始診斷就有問題,那後面出事很難跟家屬交代。

「是否需要手術?」診斷出來之後,下一步是決定是否需要手術,這也是常有爭議的地方。家屬往往會以結果論「要是不開刀就不會有事,是醫生叫我開的!」或許表面看起來如此,病人因為接受了手術之後死亡(意思就是不開不會死),但要看手術的適應症,如果手術有其必要性,那手術的風險就必需承擔。如果某個疾病真的是「可開可不開,但醫師卻鼓吹開刀」,出問題的時候會比較麻煩。

「手術前準備是否充足?」診斷正確、也達到手術標準時,如果狀況危急沒辦法等到最佳狀況,當然另當別論,否則有些年紀很大、本身疾病很多的病人,手術前的檢查與準備也必需更多。

「手術方式是否符合常規?」這個部份模糊地帶很大,如果手術中發生不預期的大出血,究竟是「手術太困難」還是「醫師技術不好」?

模糊地帶我想專門拿出來講:手術同意書就像是一個合約,上面載明各種權利義務。也就是說,簽約前家屬應該已經做好相信這位醫師的準備(就跟買賣一樣,一定是相信對方才會簽約),某種程度就是肯定了他的技術。(如果有朋友告訴你,眼前這個醫師技術很爛很雷,應該沒有人會願意簽手術同意書吧~所以簽了就是相信了。)

況且,基本上不會有醫師要故意把手術搞砸,所以也沒有犯意的問題。

那如果還是發生併發症,應該可以理解是手術的複雜度與病人本身病情所致,這個風險必需醫病一起面對。

「併發症有積極處理嗎?」這個是經常出現醫療爭議的地方,我之前的文章提過類似的事,「發生併發症」本來就有一定的可能,不一定會成為爭議,爭點常是「併發症處理不當」,例如沒有人能保證手術後不出血,所以這點問題不大,但若是發生出血卻沒有及時發現或處置,甚至有些是家屬主動發現、在家屬的要求之下做處理,那就不太好...

那天跟老友電話聊了很久,把這些問題一一釐清,討論好如何回應質疑,遇到麻煩事,誰都會亂了方寸,多一個人商量不是壞事。

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所謂的醫德

「如果只是診斷書讓你不滿意,就是沒醫德的話,那『醫德』也未免太廉價。」

門診來了個年輕人,家屬用輪椅推著他進來。看了幾天前掛急診的病歷與腳上的傷口,應該只是單純機車事故的挫傷,持續擦藥就可以,頂多吃個止痛藥。

「傷應該是好的差不多了,可是診斷書要重開,急診開的內容太簡略!」病人的媽媽把一疊文件攤在桌上,跟我說他有好幾份保險,工作要請假,還有與肇事者談理賠也需要。

「那你需要寫什麼?」我看了急診開的內容,就是標準的診斷、處置與急診進出時間,一般來說也就是這些內容。

「受傷的方式啊!要寫他是上班時間騎公司的機車出車禍,不然沒辦法跟公司求償。」

「受傷的方式要去看警方記錄或調閱監視器,醫療診斷書只會寫病人的『傷』,但不會寫『怎麼受傷』,畢竟我也沒看到,我看到的只有進急診之後的事。」

「這個時間明明就是上班時間,為什麼不能寫?」

「理由我說過了,還有什麼需要協助的嗎?」

「他受傷之後就很虛弱,所以要休息三個月,這三個月必須有專人照護還要補貼不能上班的收入。」家長指著「醫囑」的部份,要我加進去。

「首先,這樣的傷我沒辦法建議休養那麼久,頂多一星期吧!其他的補貼,你可能要去跟肇事者談,跟我講沒用。」說這句話的時候,我深深替肇事者感到倒楣,雖然被撞也很倒楣,但遇到這樣的要求也很倒楣,況且「被撞」也是傷患自述,實情如何是另一回事。

「那你開的診斷書跟急診是一樣的?」

「可以把今天的門診紀錄加進去,或者說想請假休息一星期也可以,其他的沒辦法。」

「那我要去找誰開?」

「我不確定是否有其他醫師願意,至少我是不行。」

「那我不看了!」家屬氣憤地直接把桌上的健保卡收走,頭也不回地推著病人往外走,儘管看診已經完成,藥也換完了,不過我懶得跟他吵,就當做免費換藥吧~

我做了個請便的動作,讓護理師開門請他出去。

「從來沒遇過那麼沒醫德的醫生!」

「如果只是診斷書讓你不滿意,就是沒醫德的話,那『醫德』也未免太廉價。」

2024年8月3日 星期六

世界知名

「台灣有什麼特別好的?」我被Uber司機問了一個,一時間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

旅行中偶爾會叫Uber,在北美的某個城市上車時,開車的司機大哥聽我們說中文,就很熱情地與我攀談:「我是19年來美國的,老家在廣東,我一直聽說台灣很好,可是沒去過。」

「台灣滿不錯的,有機會可以來看看。」他既然這麼說,我就接著話回答。

「你們台灣有什麼特別好的?」

「呃...這怎麼講?都不錯啦!只是我住久了反而很難說,要看你指哪一方面?」

「聽說除了風景之外,你們台灣就是健保特別好,又便宜品質又好。」

聽到這裡,我很意外外國人居然知道我們的健保,不過身為醫療人員,心中五味雜陳,實在很難因此感到驕傲。

「我們內地的醫保不怎麼樣,我以為來了美國,醫藥會很進步,結果看病非常麻煩!我姊姊咳嗽好幾個月,先讓家庭醫生看,開藥吃了都沒用,才說要介紹胸腔科,結果預約又是一兩個月之後,胸腔科一看就說不得了是大病!」司機抱怨了很多在美國看病很麻煩很貴不方便的事,又接著講述他聽說的台灣健保便宜又方便。

他沒講錯。

我在美國生活的那一年,充份感受到生病很麻煩。

在台灣確實可以用幾百塊台幣,去掛任何一家醫學中心任何一個專科醫師教授主任院長的門診,可以在急診獲得最及時的處置與完善的檢查。可是這不是台灣的驕傲(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是),這是壓搾了醫療產業與對醫護人員極盡道德綁架的結果。

連從中國去美國的Uber司機都誇讚我們健保,心裡有種說不上來的難過。

放下大石

彼得一家的北美大旅行,在今天早上回到家後畫上句點。我們已經很久沒有全家一起出去這麼久,走這麼多地方。

很好玩,但是好累。

身為家中的爸爸,每次家庭旅遊的工作就是領隊兼導遊兼司機兼翻譯兼腳夫兼金主,大部份的事情都是我在處理,所以我必需負責整趟旅行是安全的,讓成員能夠安全順利回到家,我也必須盡量讓每個人都開心...

史迪普有想去的景點、想逛的商店、想買的東西...

帶著彼得到在每個城市探訪球場球隊商店,帶熱衷籃球的他去各地朝聖。

兩個孩子都熱愛動物,在每個城市探訪動物園與水族館。

彼得水從小就熱愛刺激的雲宵飛車,所以回家前還繞到聖地牙哥海洋世界,滿足他拿著快速通關票能夠「再玩一次!」「再一次!」的興奮,裡頭還有滿滿的喜愛的企鵝~

對我來說,大家覺得好玩,我就好玩;行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順利接上,就算出問題也是快速排除的小狀況,這就是一趟好旅行。

當我們找到史迪普找了很久終於買到的東西,知道他很開心我就開心;全家人被大自然的風光震憾感動時,我就開心;彼得兔一買到球衣迫不及待穿上,開心地與傳奇雕像合照,他開心我就開心;彼得水在雲宵飛車上笑得合不攏嘴,我陪他一玩再玩我也開心...

我最開心的一刻是抵達台灣下飛機時,因為我知道接下來應該不會再有什麼,因為人在異地法規語言不順而出現的問題,我開心著帶著全家人開心出遊安全回家。

早上六點多到,因為時差的關係,昏昏沉沉睡了一個下午,不過是睡得很安穩的一個下午。

2024年8月1日 星期四

紀年方式

很想來談一件事,我完全不想扯政治,但似乎又有那麼一點關係。就事論事來討論我這次遇到的問題,有意見的朋友也請就事論事討論,少跟我扯政治。

可否呼籲一下我們的政府,把各種紀年改為西元跟國際同步,不要再用(或至少不要在證件上使用)民國年了~

出國要租車,所以要換國際駕照。大家都知道國際駕照雖然號稱「駕照」,其實只是證明你有該國駕照的文件,除了那一本中英雙語的國際駕照之外,本國駕照正本是必需一併準備的。

我是民國66年生,西元年是1977年,所以國際駕照上面寫我的出生年是1977,但是租車櫃台在核對我的駕照正本時,很質疑上面寫66,跟英文版的國際駕照對不起來,因而懷疑證件的真實性!

我過去從來沒遇過這個問題,但對方的問題也有點道理,不像是刁難,我用各種我可以讓對方理解的語言語氣,來解釋這個66是我們國家的計數,其實它就是1977~

對方聽不懂,也不想相信我的說法,他找了主管出來問,主管確定不論是1977或是他認為的1966,都符合租車年齡就放行了,但這個插曲讓我備感痛苦。

我對西元與民國的算法,就是習慣性加11,例如民國80年就是1911年。只是這個算法過了民國九十年後,我就經常攪混,到底是加11還是減11,再加上要進位到一百年後更是莫名其妙!(彼得兔民國98年生,西元2009就讓我常弄錯)。

或許民國紀年是我們的傳統,但是傳統放在心裡就好,這種需要跟國際接軌的文件實在不必那麼複雜~(我可以理解很多人對於中華民國建國的情懷,再滑波到西元紀年是為了去中國化,是為了台灣獨立...)

我不想扯那麼多,純粹希望我能很清楚地讓非台灣人知道,我到底是幾年出生的。

#有人遇過類似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