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u: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

我的相片
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文字創作者;昨天的無名小站,今天的Google Blogger,聯絡方式: drfu5564@gmail.com 聯絡演講或簽書請來信洽談

H.O.P.E.2光明再現

2024年9月26日 星期四

可不可以喝酒

一直以來,我都不太會建議病人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有很多事本來就對健康不好,我相信病人一定不會不知道,我就算叫他不要做,他也未必會聽。有些家屬會要我跟病人說叫他戒掉某個壞習慣:「我們講他都不聽,醫生嚇他一下他才會聽話~」

今天有個闌尾炎術後回診的病人,恢復得還不錯,照說是不需要再來門診了。臨走前他欲言又止:「醫生,我平常有喝酒的習慣,那我還可以喝嗎?」

「可以。」

「可以?我遇到每個醫生都叫我戒酒耶~只有你說可以。」

「喝酒跟闌尾炎沒關係。而且那麼多醫生叫你戒你也沒戒,難道我說不可以喝你就不喝嗎?」

「也是啦~那我下次喝酒約你。」

「不必了。」

喘氣

我突然有點高興,明天「只要」去急診上班,也「只有」一個會要開。

這個高興是相對的,昨天我開了七台刀、開了三個會,還參加了一個頒獎典禮。手術與手術的轉換時間,我必需衝出手術室換西裝開會與受獎,前一個會還沒結束,下一個會已經開始,所以前一個會蜻蜓點水把和我相關的部份討論完,只能很抱歉地提前離席,趕場下個會馬上拿資料報告...

直到下午所有的會議都結束,手術室裡雖然還有好幾台刀要慢慢開,但是我突然有種輕鬆感,因為我要做的就只剩開刀,這個我從年輕開始做的事,一輩子要做的事,我坐在手術室的休息區喘氣,病人進來我再去,開完之後等下一台...

在我們這個年紀,撇開少數好命人不論,大家都在拚事業,有得忙比沒得忙要好,所以我也沒什麼好抱怨的。每一樣工作都是我自己接下,也都覺得這些是事業的一部份,臨床之外、教學、研究、演講、寫作、醫學會、最近在忙的拍片...

一直以有忙碌充實與成就感的生活工作自詡。

不過好像有點忙過頭...

昨天在手術室時,突然懷念起我人生的三個時期(其實也都不長):一個是我剛當主治醫師在台中,那時候沒什麼病人(病人也不喜歡找年輕菜鳥),除了值班之外可以很多時間寫自己的論文或與史迪普到處走走,結果沒多久老板就開始交代我各種醫療外的任務,雖然是一種被重視的肯定,可是就是忙起來了;一個是我後來到了一家社區型醫院,規模不大病人不多,我剛去的時候每天只要查房十分鐘(沒幾個病人),如果沒有門診沒有值班就等於下班了~(門診也掛不到幾個,值班電話也不多),結果第二年教學行政各種事情樣樣多起來;第三個就是十多年前我剛回現在服務的機構,除了急診排班,我幾乎沒有其他事...

那是一種很臨床工作的純粹,回歸一個醫師的原始任務。

不過事情也都是自己找的,喘口氣後再上,在我還能拚的時候繼續努力。至於抱怨,就是心裡想一想,網路發點文,向朋友討個拍罷了~


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人生沒有捷徑

一步一腳印,人生沒有捷徑。

這陣子除了醫療工作之外,接觸了一些影視製作影劇拍攝的事務,隔行如隔山,在知道他們的工作內容與認識一些業界人士之後,才會知道很多事並不如我們表面的想像。(就像很多人對醫療業充滿想像,但接觸我們才知道跟想像完全不一樣。)

但每個行業都有一個共通點:要在業界出類拔萃,一定必須很瞭解整個行業的細節以及眉眉角角,這些能力不會一朝一夕養成,勢必是要經年累月,從基層做起才會知道每件事該怎麼做,即便慢慢走到資深人員、甚至主管之時,也還是能夠很清楚基層在搞什麼,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像我現在雖然算是資深主治醫師,許多事情也有年輕醫師幫忙,但確實過去這些年我也走過年輕醫師走的路,他們接受的訓練我也受過,而且可能更紮實,當偶爾出現需要我處理的時候,我可以駕輕就熟,年輕醫師搞不定的事,我也能出手處理。

曾經我幫一位住在內科病房的病患做了氣切手術(這在我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是被歸類為入門的基本手術),有天我接到病房的會診,請我評估傷口與更換管路。當我接到會診簡訊時,人剛好在該病房樓下,於是我就直接走上去看病人(一般會診的程序是總醫師先看過,再跟我討論該如何回覆與處理),請照護的護理師幫我準備東西,我們就一起去病床邊幫病人處理傷口與換藥。

負責照顧他的住院醫師沒看過,很有興趣知道我要怎麼弄,於是我就帶著他做一次...

「我實習的時候,每天都要推著換藥車出發,一天換五六個很正常,所以這對我來說很簡單。」

同樣地,舉凡氣管插管、中央靜脈導管、胸管...各式各樣的外科處置,因為我從住院醫師起就被嚴格的訓練與要求,時至今日急診病人需要,我馬上就能處理,住院醫師遇到困難,我就能幫忙排除。

最近認識一些影劇製作的專家,我很好奇他們的工作內容與養成過程,在聊起創業之路時,他講了一句令人動容的話:「我當年就是從助理做起,跟在師父旁邊,我就是負責買便當的小弟,慢慢看慢慢學,十幾年後才會知道這個行業的大小事,所以我現在經營公司,也就能解決所有的大小事...」

人生沒有捷徑,看起來很輕鬆游刃有餘的能力,都是需要經年累月的訓練與累積,人生的路上,我們繼續學習繼續成長。

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自我要求

中秋節的清晨,我一如往常七點多出門,在電梯遇到一位骨科同事。

「查房?」

「對,看一下病人。」

「今天放假要幹嘛?」

「晚一點帶小孩出去走走。」

很一般的對話,兩個外科醫師在假日的早上先來看病人,稍晚再開始一天的活動。

沒有任何規定,會要求我們在沒有值班的假日來看病人,理論上我可以完全不管住院中的事,有狀況值班醫師處理,其他事等上班時間再說。不過假日來查房,這是我的日常,也是很多外科醫師的日常,當主治醫師的這十多年,除了出國之外,我的假日幾乎都是先來把病人看過一遍再開始。

以前年輕的時候覺得這是苦差事,沒有值班還得出來看老板的病人,不過當了主治醫師後心態會變,病人是「我的」病人,病情不會因為我下班而不會有變化,有些治療的進度也不需要因為假日而延遲。舉例來說:週五開刀的病人,沒什麼事的話說不定週六就可以進食甚至出院,如果等到隔週一我看過再做決定,那整個進度就又延遲了些...

所以我對這件事情分得很清楚,在我團隊的住院醫師都知道,假日我會自己來,該給他們的休假就是休假,如果剛好在醫院值班、或是對某個病人的狀況特別關心,想來看的話自己會來看...

這種事沒什麼好要求的,我不這樣要求別人,就像我只要求我自己,每一個這麼做的同事,也都這麼自我要求。

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全宇宙之力

最近在忙很多事,除了固定的臨床業務、醫學教育與研究論文之外,還有不少行政事務進行中。所以我每天大約要接與打五十通以上的電話,手機只要幾分鐘沒看,未讀訊息可能就是幾十則。

有很深的感觸,做事之前先學做人,學會了做人,事情就不難。

很多年前有個同事告訴我一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裡受用無窮:「如果不能出類拔萃的話,就要廣結善緣」。

這陣子忙的事情格外有感,同樣一件事,不同人去接洽結果就不一樣;一件事的成功,需要全宇宙的幫忙!

感謝上蒼,我一直很努力,整個宇宙也在幫我忙。

英語溝通

我必須很誠實地說:我的中文比英文好,英文比台語好。所以我最怕用全台語說明病情,有些醫學名詞很難用我不熟的語言來講,也很怕沒辦法精準描述疾病的嚴重度。

但是遇到外國人,必要的時候講英文是可以的。

前幾天門診來了一對夫妻,外觀跟姓名看起來都像台灣人,可是當我開始問診時,他們的國語很不流暢,先生講得卡卡的,太太更是搖頭表示聽不懂。

「Sorry, can you speak English?」太太用英文問我。

「Sure. These stitches can be removed today. The wound healing looks good. However, I suggest avoiding water activities for the next few days. It is okay to take a shower as long as there is no prolonged water exposure. Do you need a certificate for your ER visit and clinic visit?」我就轉換成英文來跟他講傷口衛教。

「醫...生... 你你...講國語...好...嗎?」

#我的英文太爛他聽不懂
#我的英文太好他聽不懂
#他的英文太爛聽不懂

#是你叫我講英文的

溝通障礙

醫療這份工作,除了醫學專業之外,有很大一部份在於溝通,口齒清晰地讓病患瞭解醫師的意思。

有個手術後回診的病人,一切恢復良好。

「暫時不用回來門診,三個月之後追蹤超音波就行。」我開始幫病人開檢查單。

「不是今天做嗎?今天不用做檢查嗎?」

「不用,剛開完刀還看不出來。」現在醫院的電腦系統可以在診間幫病人安排檢查,我把可以排檢的時段點出來讓病人選。有時候病人會為了某項檢查,得跑醫院好幾趟:看門診開檢查單一次、來做檢查一次、再回診看報告一次...所以我有自己折衷的作法。

「這是近期可以排超音波的時段,目前看起來最接近的時間是12月23日,不過那天是週一,你做完之後還要再來一趟門診(我的門診日是週四)。」

「週一不行,我通常都很忙。」病人看著自己手機的行事曆。

「還是你要排在明年一月二日?稍微晚兩週是沒關係,剛好是周四早上,你做完檢查可以直接來我的門診看報告,這樣你就不用多跑一趟。」我其實喜歡這樣,讓病人可以一天就解決。

「明年啊?明年的行事曆還沒排耶。」

「那就看你囉~」

經過一番考慮,他決定排在週四,跟我的門診同一天。

拿著檢查單要離開診間時,病人問我:「這個檢查是今天做嗎?」

「不是喔,是三個月後,我們剛才講好的日期。」我笑笑地再提醒他。

病人走出診間後,我很嚴肅地問護理師:「我的口齒不清,還是表達有問題?」

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

做吧

這些年除了臨床醫療之外,我接了很多工作,有些是教學、有些是研究,也有醫務行政。

跟我共事的人都知道,人家找我做事,除非真的能力不及,否則我基本上不拒絕,連帶各種演講、上課的邀約,我也都來者不拒。

這些工作都沒有實質上的權力或金錢回饋,有人問我為什麼都要接這些「屎缺」或沒人要做的爛工作,我也總是回答「我把找我幫忙當做肯定」。

我其實不太怕麻煩,也或許因為這樣的個性,這些年來還是因此得到了一些一開始看不出來的好處,當下無法預料的機會與機運。

那天我從其他同事口中,得知在我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委任了另一個工作。

我向辦公室詢問,秘書帶點抱歉的語氣說是長官交代。

「好,那就做吧!」

貸款

史迪普生日快到了,彼得水在秘密幫她媽媽準備禮物。

當他旁敲側擊知道史迪普想買一支吹風機時,很憂愁地來跟我商量:「那支吹風機要一萬多塊,我的零用錢不夠...」

P:「一萬多塊太貴了,你不要自己買。不然我跟你合送,我們一人一半好了。」(其實所謂的「合送」,我也不會真的跟孩子收錢,就是我買的,只是讓孩子表達心意。)

水:「還是我去跟銀行借錢,借一萬塊來買禮物。」

P:「沒有人只跟銀行借一萬的啦!而且才一萬塊,不必去借啦~」

水:「那你買房子有跟銀行借錢嗎?」

P:「有。」

水:「那你還完了嗎?」

P:「還沒...」

現在的孩子可以這樣嗆老爸嗎?嗆了又嗆...

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偶然來訪

忙碌的外科急診,當我好不容易處理完好幾個「已經受傷好幾天才來掛急診,但是一進門就要求一堆檢查」的病人,累得坐在椅子上喘氣。

突然有位救護人員走來找我:「我是你的讀者,我很喜歡你的文章。」

「謝謝你,太客氣了!」我趕緊站起來打招呼。

「每次看你的文章,會讓我對自己的工作找回熱情,找回對人的熱情。」

「上班就是這樣,總是要從當中找到有趣的事情,才能讓自己支撐下去。」就在急診室裡,我們對彼此的工作閒聊幾句。

很快地我們道別,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我跟他說:「我常坐在這個位子,有空就來找我聊聊天。」

短短幾分鐘幾句話,讓苦悶忙碌的假日午後,心中出現了暖陽。

謝謝。

故事的開始

關於台中,這個理應熟悉但又感到陌生的城市。

我高中讀台中一中,然而三年的通勤生活,只讓我認得從火車站到學校的路,頂多再加上一些公園附近的舊市區。

之後的十幾年大學生活與住院醫師都在北部,

2007年我和史迪普兩人搬到台中,開始另一階段的工作,我印象很深搬完家的當天,我從住處走下樓,想說先把去上班的路弄熟,當時手機上網不普遍,我買了一張台中市地圖來研究...

2007-2010年我們住在台中,剛去的時候沒有孩子,我們兩個走遍台中大街小巷,慢慢摸索這個城市,也總算認識了這個城市。這三年孩子出生,甚至在台中買了房子,當時我真心以為,從此我會成為「台中人」。(在台中工作、住在台中、房子買在台中、未來孩子在台中長大,稱為「台中人」應該滿正常的)

命運就是那麼有趣,房子裝潢好半年,孩子也還不滿一歲,我就離開當時工作的醫院回去台北。

接下來的十多年,偶爾雖然會來這個城市,但僅限於公務行程,而且我發現自己對這個城市的記憶消退之快,竟遠超乎想像!曾經我每天開車走的上班之路,南北方位、道路之間的相對關係,居然一點都不記得~有一次全家住在台中的某個飯店,我跟史迪普想帶孩子們去逢甲夜市,這個當年我們三天兩頭去的地方,我想了很久最後把導航打開...

今天有個快閃的台中公務行程,七點多的高鐵下車後,轉計程車往我當年工作的機構。甫上車司機大哥很熱情地打招呼:「來開會?」我想他一定很常載送這樣的客人。

快要抵達之前經過一棟大樓,司機大哥指著它跟我說:「這是急診和癌症大樓,你要去的地方在下一個路口。」

「我知道,我以前的辦公室在14樓,工作的病房在8樓,而且這棟大樓是2007年底開幕的,開幕當天我就站在門口。」輪到我指著大樓前面的一座雕塑。

幾百公尺的路上,突然想到好多事,雖然開心不開心都有,但對那段日子,我總是感恩多過於其他負面情緒。(會從一個地方離開,一定是遇到一些事)

在這裡我遇到有知遇之恩的長官,亦師亦友的前輩,讓一個初出道的年輕主治醫師找到努力的方向,蝴蝶效應成就了十多年後的自己;Peter Fu的角色也在這裡誕生,回顧自己的網誌,2008-2010那幾年的文章都是在這家醫院這座城市發生。

儘管許多記憶已經很模糊,但是我一直沒有忘記,我的開始在這裡。

傳教士

兩百公里的演講。

明天一早在彰化有場演講,所以今晚下班很晚了,還是先到彰化老家住一晚。爸媽留我明天吃個飯再走,我沒辦法答應,因為接下來還有其他臨床工作。

所以這趟兩百公里到彰化,不是來玩、不是探親,純粹是演講的公務行程。然後明天回到林口,後天一早又要搭最早班的高鐵,到另一個城市,趕最早一場演講。

在我許多的演講中,「外傷教育」佔了很大的比例,通常是某家醫院舉辦一整天的課程,會請幾位醫學會推薦的講師,而我是其中之一,也有些是主辦方指名邀請。

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很像傳教士,到很多地方去宣講外傷觀念。基本上對於演講邀約,只要沒有出國或與其他工作撞期,我都會盡量答應。

雖然很多講題我都很熟了,但是我還是很喜歡每一次上台,也就是因為講題我很熟、講過很多次,所以可以很自在很輕鬆地像聊天一樣,與聽眾分享知識。

我很喜歡把外傷這門學問,用輕鬆好懂的方式,傳達治療觀念給聽眾。

很多醫院都是每年固定邀請我,因此每一年我都會準備一個新年度的講題,而不是用萬年投影片,一招半式闖江湖。這些年我講過「骨盆外傷」、「多重外傷處置」、「外傷醫師的無限可能」、「外傷資料庫研究」或是「外傷醫師的臨床問題解決方案」,今年的曲目是「急救現場與重症加護」...

坦白說,在假日舉辦外傷教育,很多聽眾都是「被參加」~可能是院方要求、可能是評鑑規定、可能是需要學分,所以得犧牲假日在演講廳坐一天。不能放假就算了,如果台上講的東西很無聊那就更痛苦了。

身為講者,能做的就是讓演講有趣,令聽眾不要覺得了一小時聽到爛東西...

還好「有趣」是我的專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