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很精密的機器叫做身體,身體壞了也需要維修。
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維修費
有一種很精密的機器叫做身體,身體壞了也需要維修。
所謂的耐心
我必須要坦白說,對病人越來越沒有耐心,特別是在「回答重覆問題」這件事。
早幾年我可能會很認真,花很多時間一遍又一遍地說明病情,讓病患瞭解狀況後接受我的建議;我先承認自己修養變差,不接受就算了,不會再多講。
前陣子有個病人因為膽結石造成急性膽囊炎,照目前的治療指引應該是發炎治療好了之後,再擇期來進行手術。
在急診初次與病人見面,我就說明了治療策略與順序,病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可不可以不要開刀?」
「我的建議是手術,不過就算要開刀也不是這次住院。」
隔天我遇到病人的兒子:「昨天在急診沒遇到你,我想請問你膽囊是不是一定要切掉?」
「膽結石與膽囊炎,基本上已經達到手術適應症,我是建議之後要安排手術,以免再次發作。」我又再把治療計畫說了一次。
出院當天病人,病人與他兒子一起問我:「非開刀不可嗎?」
「沒關係,之後到門診再說,這次沒有要開刀!」我不想再多講了。
按照我多年治療這類病人的經驗,很大一部分當發炎改善不痛了,後面不見得都會配合建議來開刀,所以我想他就是這一類,非到不得已才會接受建議。
後續病人回診時,他的兒子拿出手機,把內容唸給我聽,還要把手機遞到我面前:「我查到很多不用手術的治療方法,還有手術的後遺症,我想問的是『一定要開刀嗎?』,給我一個可以說服我的理由。」
「我先更正一下你的用語,我沒有要『說服』你,我只是基於我的專業建議,當然你可以選擇接受與不接受。」
「然後那些資料你留著自己看,不必給我看,我的建議一直都是如此,只是身體是自己的,老爸是你的,你們自己決定就好。」
耐心不是這樣用的,而且認為我要說服病人,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2025年4月9日 星期三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口氣不小
有一天值班時間,在急診遇到一個病人,幾個月內瘦了很多,檢查之後是麻煩的疾病,所以我馬上幫他辦了住院做後續檢查與可能的手術準備。
病人是位老太太,家屬也只有他丈夫,一位老先生,據他說兒子長住國外。
「這個疾病很嚴重,手術風險也很高,我建議兒子回來看看老媽,要不至少和我視訊談一談,我認為有必要在手術前讓兒子瞭解事情的嚴重性。」查房時間我跟老夫妻說。
「那天在急診你跟我講完初步狀況的時候,我就已經跟兒子說了,兒子說要接媽媽去美國治療。」
「哦?好啊!如果兒子有安排那就最好了。」聽到這個消息,我其實是有點高興的,這種可能有死亡風險的手術,最麻煩的是真的出狀況的時候,突然冒出一個美國兒子來找麻煩,所以他們要去其他地方治療,基本上我樂觀其成。
「我兒子在美國做生意很成功,我們夫妻也都是美國人,美國的社會福利很好,我們的保險也很夠,所以要去美國找最頂尖的醫院治療。」老先生接著說。
P:「可以,我沒意見,都尊重。」
夫:「我兒子要我問你,美國哪一家醫院開這個刀最厲害?是哈佛還是史丹佛?還是你有推薦的?」
P:「我沒什麼好推薦,你講的這些醫院都是全世界一流的醫院,有錢有門路的話當然可以去。」
夫:「我兒子說,錢不是問題!只要為媽媽好,多少錢都可以花。」
P:「那就好啦!美國看病很貴,如果有錢就什麼都不是問題了。」
於是我讓他們複製了在本院做的檢查,給美國的醫院做參考,然後就讓他們出院,也沒有預約門診,我想應該不會再遇到。
聽護理師說,辦手續的時候還一直重覆著「錢不是問題」~
幾週後的門診,我在候診單上看到老太太的名字,我以為是掛號來開診斷書,結果是他先生進來問我:「我想問一下,在台灣開這個刀的費用是多少?用最好的藥、最好的儀器都沒關係!」
「那就看你的預算了,可以開傳統開腹手術、也可以開腹腔鏡微創手術,也可以用達文西開機器手臂手術,效果不一,費用也不一樣。」我大致跟他說了用最頂規的方式開刀,大約的自費金額。
「我們有健保還是要自費那麼多錢?」
「還好吧!在美國開這個刀也是這個價錢,只是單位變成美金。」
「那我再跟兒子商量看看~」然後他就又走了。
口氣還真不小。
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所謂的權威
以前當學生的時候,學校的臨床課程常會請到某某大醫院的某某教授、某某主任來上課,課前我們就知道來上課的老師是國內某個領域的權威醫師。
入行之後,看著前輩與師長,很想向他們看齊學習,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也在這個領域說話擲地有聲,成為權威醫師。
前陣子有個值班日,一個肝臟外傷的傷患由其他醫院轉至本院治療,我看過病人的影像與病況,判定不需要手術,原則上住院觀察幾天就可以,大多數的病人都可以順利出院,甚至連加護病房都不用。
當我向病人的父親說明我的治療計畫後,他有點不可置信地問我:「肝臟破裂不需要緊急手術或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嗎?前一家醫院講得很嚴重。」
「不能說不嚴重,不過目前還算穩定,在普通病房觀察就可以。」我可以理解家屬的疑慮,這些問題我常被問也常回答。
「我們就是因為聽說貴院的外傷治療很強,才特別轉過來。」
「是真的滿強的,這點我不否認。」我所屬的團隊如果說是全國第二,那全國沒有第一。
「那我們可以請權威醫師來會診一下嗎?」
「外傷權威?我應該算吧!」我不經意抖了一下白袍上的金色教授,
個人事業
十多年來,我都是這樣子過。
今早有個行政會議,會後我和一位醫師閒聊了幾分鐘,我們已經認識很多年,偶爾交換些工作與生活的心得。
我講到今天沒有手術,住院病人也不多,但是我有好幾篇學生的論文要改,下午要和住院醫師開會討論研究進度,科部也有些文件需要我完成。
「你真的精力很旺盛,又要開刀、又要值班,還要寫論文、寫書、寫網路文章,不是聽說你還在搞電視劇?」
「是的,這些都是工作的一部份,也是我的事業經營的一部份。」
坦白說十多年前剛入行時,也單純地覺得就把臨床工作給做好,其他的事沒興趣也不在乎。
後來發現在醫學中心要立足,好像不是那麼回事,把病人看好不出錯只是基本的,教學與研究也是工作的一部份,慢慢培養出興趣之後,又開始弄些醫療之外的斜槓。
斜槓起初真的只是斜槓,頂多就是些工作之外的樂趣而已。
不過一個興趣維持十年以上,就不再是興趣,也變成生活;雖然當初只是無心插柳寫寫文章,幾年後也慢慢看到一點成績。
十多年來,我都是這樣子過,醫療是我的職業,但我現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我的事業,或許我沒有能力沒有勇氣出去創業,但在體制裡替自己開創些小事業來經營,也是一件不錯的事。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陪伴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檢體攝影
2025年3月23日 星期日
父女山訓
2025年3月22日 星期六
奇人異事
醫院的奇怪事情永遠都不會少。
Peter Fu在樓下的便利商店排隊結帳,前面的太太結帳時從手機秀出一張照片:「這是識別證,員工。」(員工憑識別證可以打九折)
「我們要看實體證件,照片不行。」直接遭到店員拒絕。
「我的識別證放在單位,用照片不行嗎?」
「規定是不行喔!不好意思。」不過店員還是湊進對方手機前看了一下,「而且識別證上的照片是你嗎?」
太太這才訕訕收起手機,要拿悠遊卡出來刷。突然他回頭看到Peter Fu,居然跟我說:「那我跟你一起結!」然後跟店員說:「 他是員工!」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點水之恩
所謂的目標
「馬不停蹄」是我生活的寫照。
我每一天都有非常多的事,應該是說,永遠不會沒事做。
昨夜值班開了一堆刀,快到天亮才能躺下來休息一下,今天早上參加會議,接著還有刀要開,中間穿插一些對學生的教學。史迪普知道我今天沒排班,問我:「你下午要幹嘛?要不要早點休息?」
「我有一篇住院醫師的論文要改,四點到五點幫學生上課,晚上要直播教育演講,所以中間還要準備一下。」史迪普沒多問,他很習慣我事情一堆。
所以今天就是馬不停蹄,一件事做完接著做另一件,也是忙到快九點才回到家。
一直以來我就是這麼多事情這麼忙,我習慣了,史迪普也習慣了,反過來說,不忙反而很不習慣。
那天和學生聊天,學生問我:「到你這個年紀,還在追求什麼?你的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麼?」
一時間我突然愣住了,我還真沒想過我「這輩子最大的追求是什麼?」
精準地說,我一直都在追求什麼,但這都只是當下的目標,似乎不是終其一生追求的目標。
我大學有個同學,他說他的人生目標是「賺到十億」。姑且不論這個數字是怎麼算出來的?為什麼賺到十億才夠?或是為什麼只要十億?但他就是以這個數字當做人生目標,多年過去我不知道他達標了沒,但至少有個方向往前走。
仔細想想,我的目標好像都是符合當下的心境與需求,剛開始做醫學研究的時候,看到前輩的成績顯赫,就把目標定在一定要成為教授,後來達到了是覺得獲得了某種圓滿,但要說這是一生的目標好像還太淺。
以前剛開始文字創作,把目標放在能出一本書,至少這輩子有本著作留下來,結果達到了,還出了不止一本,到現在寫書似乎成了工作生活的一部份,也談不上什麼大目標。
我的教學工作很廣,教學場域從病房、急診、教室、手術室,甚至是線上,被我教過或聽過我的課的學生數不勝數,每次看到年輕醫師有所成長,我會感到很有成就感,然而這也就只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份,似乎也稱不上目標。
認真過日子,認真生活,馬不停蹄地完成眼前每一件事,把握當下的每一個短期目標,這是我一直在做的事。
2025年3月11日 星期二
家庭重生
2025年3月10日 星期一
拐彎抹角
2025年3月7日 星期五
動力
2025年3月4日 星期二
二次諮詢
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親子關係
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外傷病患,外傷和疾病不太一樣,總是突如其來,然後又總是瞬間出現令人難以接受的變局。
當看多了之後,我不太會因為這些狀況感到悲傷,就只是基於職責與專業盡力救治。
然而在種種傷患中,最令人難過的還是受傷的孩子,特別是自殺的孩子。
在這個該是享受童年、享受成長的年紀,究竟是遇到了什麼困難,會把自己逼上絕路?每一次看到躺在急救室裡急救無效的大體,在外頭著急哭泣的父母,總是不勝晞噓。
前陣子也是個剛接班的清晨,急診就送來一個跳樓的孩子,據說倒在路邊已經不知道多久,送到醫院時已經明顯死亡。我照標準進行了急救程序,但同時也先告知父母要做最壞的打算。
「怎麼會這樣?昨天晚上我只是唸他一下,他也只是跟我說上學好累....」父母不知是自言自語,還是在跟我說。
坦白說,自己也為人父母,陪小孩玩、買東西給小孩、為小孩付出一切,都是極其簡單的事,但管教、教養,就難免會有要求,有要求就難免會有衝突,我們家偶爾也會發生孩子跟我頂嘴,我對他們的管教他們不服氣,然後吵得不可開交....
因為在乎,所以不可能放任,在家庭的和諧與親子衝突之間,我還是找不到一個好的拿捏。
每次跟孩子吵假,氣得把房門關起來不跟他們說話,我會去看他們小時候的照片,看當時大家沒有衝突沒有煩惱,每天只要陪他們玩的畫面。
這兩天生病,我都窩在房間裡,孩子的上課、補習,都是史迪普打理,我頂多偶爾走出房門告訴他們「要認真喔~」
想到前幾天遇到的病人,電腦居然跳出幾年前的照片回顧,一時間五味雜陳。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生病體悟
2025年2月28日 星期五
所謂的本事
忙碌的夜間外科急診,一個老伯伯來掛號,理由是幾天前手術的傷口有滲血。(不只是外傷病患,若是外科手術後的問題,也是我們外科急診在處理。)
「傷口化膿了!」我才剛走過去,老先生就開始抱怨。
可是當我把紗布拆開,手術傷口大約五公分,整體的癒合都很好,只有邊緣一小角有點開,然後紗布上有些滲液。
其實我很習慣病人會誇大其詞,又或者說,不知道正常組織液跟感染化膿的區別。
「這沒事啦!擦點藥就可以了。」我在傷口附近按壓一會兒,沒有更多滲液、沒有紅腫熱痛,基本上就是沒事。
「要不要抽個血檢查一下?早上也有流出來,我會不會失血過多?」
「不用。」
「要不要照個X光看看?」
「不用,傷口裡面用X光看不出來。」
「那我想找一下幫我開刀的醫師,聽聽他怎麼說。」
「現在是晚上,他應該已經下班了,而且你找他來也是一樣,不如回他的門診,他再跟你說明。」
接著我請護理師幫他重新換藥蓋上紗布,開了個藥膏與口服藥,就讓他去批價繳費。然而當我以為一切都處理完畢,所以坐回自己座位後,我聽到老伯在遠處講電話。
「對啊~醫生叫我回家,什麼也沒有做。」「他就說都不用啊~算了算了,遇到兩光沒本事的。」
我沒有站起來,如果我被激怒就輸了。
我的本事就是讓你回家。
2025年2月27日 星期四
所謂的胎教
所謂的帥氣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情報人員
身在福中不知福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一起向前走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互相
「人跟人之間,只有心甘情願,沒有理所當然。」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也常跟人說這句話。
大概只有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交易,才有所謂的「理所當然」吧!某種程度,工作就是一種交易,一方付出專業或勞力,另一方付出金錢,在這個對價關係中,付出與付費才是雙方理所當然的責任。
除此之外,所有的事都是心甘情願。
在我的工作中,除了臨床業務之外,還有很多需要同事協助的部份,可能是教學、可能是研究、可能是行政事務,我常需要打電話麻煩同事幫忙,雖然說是公共事務,但沒有強制性的事,就是須要透過關係來拜託。
我們對所有人的付出,都是心甘情願,絕非理所當然。即便親如家人,也沒有理所當然這回事,而是出自心甘情願的感情與愛。
所以我很感恩每一位願意幫忙的朋友,當他們很客氣地回我:「沒事,應該的。」
我也會告訴對方:「沒什麼事是你應該的,凡事只有心甘情願,沒有理所當然,所以我非常感謝你。」
同樣地有時候幫別人一些忙,我也會客氣地說:「應該的,小事!」
其實才不是應該,這也都是心甘情願才會做的事。
心累
外科的病人,身上常會需要放置各種大大小小的管路,我當然理解沒有人喜歡身上被插管子,更不願意把管路帶回家。可惜很多疾病的療程,就不是住院的三五天可以解決,許多管路的留置,就算不需要放到終生,但幾週幾個月是有可能的。
以膽囊發炎為例,有些不適合手術的病人,替代治療方案就是放置膽囊引流管,一般的放置期是三週到一兩個月不等。
我早就習慣病人會對要帶著管路出院一事有抱怨,所以當我在急診第一時間看到病人時,就會說明得非常清楚:「管路要放置三週。」「不需要住院三週,所以出院的時候管子要帶回家。」「門診會安排檢查,確認可以移除才會拔掉。」
這幾句話我會再三重複,確定病人都聽懂並且接受了,才會安排後面的一連串處置。
一個中年男性,在急診插完膽囊引流管之後住院,隔天查房我去看他時,疼痛明顯改善,也不再發燒,於是我告訴他目前恢復得很好,預計再一兩天可以出院。
「那這個什麼時候拔掉?」病人指指身上的管子。
「三週後,還要再做檢查。」
出院當天,我向病人說明了之後的治療計畫,他又指著管子:「這可以拔掉了嗎?」
「三週,我相信我講過了。」
一週後病人回診,我把檢查單交給他,告知下次門診是再兩週後,當中需要把檢查做完,兩週後的門診視檢查結果,決定管路是否可以移除。
「蛤~還要下次喔?不是今天拔嗎?」
「急診一次,住院隔天一次,出院當天一次,加上今天門診又一次,我至少說過管路要放滿三週對吧!我有講過吧!」
「嗯,有。」
「那今天第幾週?」
「第一週。」
「還有幾週?」
「兩週。」
「那就對了!兩週後見!」我把表單與其他文件交給他,結束這個看診。
「是我的口齒不清,還是病人的理解有誤?我是在教小孩嗎?」病人走出診間,我必需喘口氣休息一下再叫一號病人,真的太累了...
心累。
美好明天
「我可不可以跟你拍張照!」前幾天經過某個護理站,被一位護理師攔下來。
「當然可以,我的榮幸!做到哪一天?」我們找個好的背景,請其他同事幫忙照相,我很自然順口地問。
「月底。」
「好的,後會有期。」
過去大半年我不知道第幾次被同事要求要合照,剛開始以為還是讀者或粉絲,不過幾次下來,我大概知道是護理師要離職了,想在走之前和老同事合影留念。
所以我的問題已不再是:「為什麼要跟我照相?」
而是「之後去哪裡?」「做到哪一天?」
護理人員不斷流失,這段時間越來越有感,許多長期合作的戰友,突然某一天就不見了,或是買杯飲料請我喝,告訴我他要離開;要不就是查房的時候,不經意問起某位護理師,以為他都是上大夜班所以沒遇到。
「他已經離職了。」
我才驚覺,又失去一位資深的護理人員。
對於同事的離開(無論是護理或醫師),我向來都是尊重與祝福,盡量不去問人家為什麼要走,或是動之以情要人家不要走,我總相信離職是大事,一定是想清楚了才會下的決定,這麼重大的決定,豈是一位同事三言兩語的慰留就能打消?
同時有這麼多護理同事要離開,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想好了下一步,找到更好的工作或是更好的人生。謝謝每一位奮鬥過的夥伴,也祝福每一位共事過的夥伴。
追求美好的明天。
2025年2月17日 星期一
留口德
養成之路
2025年2月14日 星期五
凡人模式
2025年2月9日 星期日
好人壞人
很多年前有一個賣保險的電視廣告,口號是「世事難料,對人要更好」。也曾經在網路上看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往上走的時候,要對身邊的人好一點,因為你走下坡的時候又會遇到他們」~
早些年不太理解「對人好」的意義是什麼,也不知道這件事其實滿難的,是一種心境的克服,而且很多人做不到。
以前年輕氣盛,對很多人很多事都不留餘地,結果看似嘴巴上得了便宜,但卻在某處吃了暗虧。
「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的道理,是這些年在職場打滾才慢慢領悟到有多麼重要。而讓我一直放在心上的是「保持善良」。
醫院的工作中,我對看不過去的事會講,表現不好的年輕醫師我會罵會唸,也會有討厭的人,免不了抱怨幾句,但是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害別人,用惡意的手段來對付別人。
一方面是我不會(能力上的不會),更重要的是我總覺得迴力標終究會打回自己身上。
所以我很自我要求要對人好一點,有時候一些小小的善意,就可以幫助到別人,也間接會幫助自己。
偶爾聽到一些人與人之間的故事,不知道是說者刻意加油添醋,還是我的理解錯誤,常在想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有這種惡意的人,或是用著充滿惡意的算計來對待別人。
#語無倫次的文章
#抱怨一下五四三
#PeterFu是好人
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等待
「我在急診室啦!帶我媽媽來看病,應該不會太久,一個小時之後見!」急診候診區,我聽到一個中年男子在講電話,低頭看了電腦上他母親的資料,實在不忍心潑他冷水。
過年期間,孝順的兒子回老家,發現母親一週前撞到眼角有些瘀血,附近診所醫院都沒有眼科,因此帶他母親來醫學中心,請眼科醫師檢查。
我所服務的機構,是具備各專科會診的完整醫學中心,但正因如此,所有有看診需求的病患都會集中到這裡來,因此我看完每一個病患,要安排下一步前,一定會特別提醒:「要等。」
照X光要等半小時。
電腦斷層可能一兩小時。
專科會診可能三四小時。
特殊檢查過年期間沒有,大家要放假,檢查單位同仁也得放假。
手術或住院的等待可能不是以小時為單位,可能以天為單位。
「我可以幫你會診眼科醫師,可是眼科的會診量非常大,願意等的話就等,可能三四小時跑不掉。」這邊的眼科可以用各種專科代入,牙科、骨科...各種科~
「要那麼久喔?這裡不是急診嗎?」病人的兒子對於可能很長的等待時間感到不解。
「大家都來掛急診啊,那就變成大家都要等。」我聳聳肩。
「可是病人那麼多,你們不會看一下輕重緩急嗎?」
「如果真要這麼分的話,你母親已經受傷一星期了,會被歸類在不急的那群喔~那會被排到更後面,你願意嗎?」我把家屬拉到我的電腦前,給他看一下目前的等待名單。
「你不是等最久的,也不是唯一在等的,所以請你找地方坐,等候叫病人的名字。」
其實這樣也好,與其一點用都沒有的道德勸說或呼籲,還不如讓民眾直接感受到需要等待的事實,很多事情沒有親身體驗,不會知道事情的嚴重。
當等待變成常態,自然就能接受。
等久了就習慣了。
奇異博士
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
少輸為贏
2025年1月20日 星期一
模稜兩可
Peter Fu窩在咖啡廳的一角,打開電腦處理論文與文件,一邊進行著最喜愛的咖啡廳人生觀察。
一位太太到櫃台點了一杯咖啡,店員問他:「請問冰的熱的?」
太:「溫熱。」
店:「那是溫的還是熱的?」
太:「溫熱的。」
店:「溫的還是熱的?」
太:「我要溫溫熱熱的!」
店:「我們只有溫的和熱的,沒有溫熱的。」
太:「不能做溫的,然後再加熱一下嗎?」
店:「不行,只有溫的和熱的兩種。」
最後他選了熱的,但要加冰塊。
店裡只有我一個客人,我一抬頭又看見店員的白眼翻到後腦勺~
#PeterFu的人生相談室
以管窺天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續命師
2025年1月9日 星期四
家人的麻煩
年輕男性,在街上跟人吵架,對方拿酒瓶往他脖子上插,送到急診的時候血流不止與失血性休克。
當下我就做出立即手術的決定。
病人很年輕,又是急性穿刺傷,沒道理不積極搶救。因此我聯繫好手術室與加護病房後,將手術同意書遞給病人的父親,他只要一簽好文件,馬上就可以手術。
不過我還是得說明手術的風險:「病人能恢復的程度,取決在受傷的嚴重度,如果傷及重要的動脈,那病人可能會因此中風,終生癱瘓或昏迷,也有可能因為傷及食道,造成後續很嚴重的感染。」(其實應該沒那麼嚴重,只是這些可能性雖然不高,我還是都得提一下,多半都是去手術室把破裂的血管縫起來就可以了~)
雖然講得很嚴重,但我不認為家屬會因此拒絕手術。
沒想到他父親拿著同意書沉思,卻遲遲不肯簽名。
「真的要救嗎?」病人的父親問我。
「不救嗎?他還那麼年輕...」我反問家屬,心裡想這是什麼問題?
「如果照你所說有可能變成植物人,那我就不想救了。」
「但是他現在在流血,不開刀就是讓他流血而死喔!」我可以理解家屬的考慮,但身為外科醫師,眼看病人在流血卻不處理,實在是說不過去。
「他一天到晚給我惹麻煩,也不拿錢回家,還生了四個小孩,之後是我要養.....」看起來是個問題人物,難怪他老爸會猶豫。
「那不是更應該救嗎?讓他快點好起來養小孩啊!不然四個都歸你.....」
他老爸瞬間簽名。
再戰五十年
由於生日跟新年很接近,因此多年來的習慣,我會在跨年夜寫下過去一年的成績,以及對來年的展望,一週後的生日便不再重複這些,而是寫些在又增加一歲時,自己當下的心境。
昨天開了一夜的刀,與家人的慶生遲了一天,生日的三個願望,一個給摯愛的家人、一個給摯愛的朋友們,一個給自己。
期許能夠成為更好的Peter Fu。
回顧十年前的生日文,在我37歲那年生日時,我寫了自己將進入人生下半場,意思是該努力的、該奮鬥的、該得到的,大概已經定型了,在這段人生中除非出了什麼意想不到的大變化,否則要說再有什麼大成就恐怕很難,上半場努力拚事業,下半場守成。
十年後再看那篇文章,覺得當時太小看自己了...
那時候好像是遇到了一些工作上的瓶頸,所以有點灰心,想想接下來的日子別出亂子就好,要再往上不是那麼容易。
不過回頭過去十年,其實人生還有很多值得努力與追求的,也確實我也還在往前走,48歲的今天跟十年前,並沒有就此停下來。雖然每天都在做類似的事,外傷醫療、醫學研究、醫學教育、網誌經營、文章創作,十年過去又有新一層的成績。
48歲生日過去,已經進入人生第49年,我發現人生沒有所謂的高峰,在我的前面有太多值得追求往上爬的標的物,又或者說一旦登上所謂的高峰,就意味著該走下坡了...
沒有下半場這回事,我很期待十年後的Peter Fu會走到哪裡!
2025年1月4日 星期六
人生觀察
2025年1月2日 星期四
導正觀念
又到了迴響最多的「觀念導正」與「徵求案例」時間!每次這類文章出來,大家的回應都非常熱烈,今天要來提一個「在院內會診醫師」的觀念。
前幾天值班遇到一個腸子破掉的病人,需要馬上開刀,否則腹膜炎可能會敗血症與死亡。
我跟病人說明了手術的目的與相關細節後,病人問了我一個問題:「我本身有慢性病,長期都是xx醫師的老病人,你可不可以會診他一下,我想聽聽他對手術的看法。」
我直接拒絕了這個要求,並不是因為當時是半夜一點鐘,x醫師一定不可能在醫院,而是這個要求不合理。
「x醫師我很尊敬,可是他的專業並不是外科,問他也不會改變你需要手術的事實。」
病人對我的拒絕不以為然,「我想問他我是否可以手術。」
「如果他說不適合,那你就不開了嗎?他敢說你不適合嗎?你不開刀可能會死耶~」
病人的女兒聽懂了我的邏輯,所以幫忙勸他老爸接受手術。
很多病人來醫院,會覺得「可不可以順便...」這裡的「順便」不是講「順便做個全身檢查」那種「順便」(那又是另一個故事,可以講三天三夜),專指「順便問問某某專家意見」~
這個專家可能是某院長、某教授、某主任、某網紅、某電視名人,某個病人曾經看過的醫師,哪怕這些人的專長與病人的目前的問題一點關係都沒有~
會診不是這麼用的,無意義的會診會讓發出會診與被會診的雙方都感到很困擾。
我曾經被某科會診過,要我幫他們替病人做術前風險評估,原因是我曾經幫他開過切胃手術,這次病人要接受的手術跟胃(甚至跟腹部)無關,發會診給我的醫師也很無奈,因為他說「病人堅持要問你」.......
徵求一下大家遇到的奇怪觀念,或許來寫一篇導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