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急診室啦!帶我媽媽來看病,應該不會太久,一個小時之後見!」急診候診區,我聽到一個中年男子在講電話,低頭看了電腦上他母親的資料,實在不忍心潑他冷水。
過年期間,孝順的兒子回老家,發現母親一週前撞到眼角有些瘀血,附近診所醫院都沒有眼科,因此帶他母親來醫學中心,請眼科醫師檢查。
我所服務的機構,是具備各專科會診的完整醫學中心,但正因如此,所有有看診需求的病患都會集中到這裡來,因此我看完每一個病患,要安排下一步前,一定會特別提醒:「要等。」
照X光要等半小時。
電腦斷層可能一兩小時。
專科會診可能三四小時。
特殊檢查過年期間沒有,大家要放假,檢查單位同仁也得放假。
手術或住院的等待可能不是以小時為單位,可能以天為單位。
「我可以幫你會診眼科醫師,可是眼科的會診量非常大,願意等的話就等,可能三四小時跑不掉。」這邊的眼科可以用各種專科代入,牙科、骨科...各種科~
「要那麼久喔?這裡不是急診嗎?」病人的兒子對於可能很長的等待時間感到不解。
「大家都來掛急診啊,那就變成大家都要等。」我聳聳肩。
「可是病人那麼多,你們不會看一下輕重緩急嗎?」
「如果真要這麼分的話,你母親已經受傷一星期了,會被歸類在不急的那群喔~那會被排到更後面,你願意嗎?」我把家屬拉到我的電腦前,給他看一下目前的等待名單。
「你不是等最久的,也不是唯一在等的,所以請你找地方坐,等候叫病人的名字。」
其實這樣也好,與其一點用都沒有的道德勸說或呼籲,還不如讓民眾直接感受到需要等待的事實,很多事情沒有親身體驗,不會知道事情的嚴重。
當等待變成常態,自然就能接受。
等久了就習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留話給Peter Fu,讓我知道你的看法!